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51.
<正> “湘江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课题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第三十七项)的一部分。水容量研究是环境科学急待解决的重大应用基础课题。该课题选定四川沱江、湖南湘江、广东深圳河为试点研究区域。湘江部分以株洲霞湾江段为重点,开展天然河道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出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类以污染的中、小河流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提供方法和程序。研究结果将  相似文献   
152.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功能主要包括:缓冲带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的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湖滨带管理的核心是湖滨带植被的正确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与湖滨带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其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植被缓冲带;(2)加强湖滨带规划和管理的政策研究;(3)加强湖滨带生态监测系统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4)促进湖滨带管理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3.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毒蓝藻水华引起的污染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其产生的毒素对生物有潜在的危害。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工作原理简单易行、分析速度快、灵敏度较高的统一的检测方法,对水体中特别是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文章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以及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尚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4.
铅锌硫化矿浮选废水回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矿山的铅锌硫化矿浮选废水回用工艺的分析,提出了对部分浮选废水直接回用,其余部分废水适度净化处理后再回用,使浮选废水100%回用于选矿生产的处理工艺,本工艺可达到使浮选废水的完全回用的目的,对国内众多的浮选企业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5.
非稳态条件下藻类种间非生物资源竞争理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相灿  杨苏文  姜霞 《生态环境》2007,16(2):632-638
从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角度论述了藻类非稳态种间资源竞争研究进展。实验室内稳态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验证,由于自然水体处于非稳状态,非稳态条件下藻类种间资源竞争日益成为藻类水华形成机制研究的重点。主要理论包括Tilman的R*法则和资源比假说,Grover的拾遗者-机会主义者交替竞争假说(VIS),中度干扰假说(IDH)及关键光强(CLIH)假说。这些假说的提出丰富了藻类资源竞争的理论体系,为研究自然状态下藻类增殖和竞争行为奠定理论基础。今后的藻类种间资源竞争的研究重点为非稳态下物理条件变化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资源共同变化下藻类种间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6.
水体氮浓度、形态对黑藻和狐尾藻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黑藻和狐尾藻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和形态对沉水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在TN≤3mg/L、黑藻在TN≤4mg/L范围内其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随水体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光合作用有利,超过这个范围时,这两种供试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暗呼吸速率急剧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这两种供试植物的光合补偿点和光合饱和点随氮浓度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在总氮一定的条件下黑藻和狐尾藻的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均随水中铵氮的增加而降低,暗呼吸速率和光合补偿点随铵氮增加而升高,说明水体铵氮的增加对黑藻和狐尾藻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抑制了光合作用;在本研究条件下光合饱和点对氮形态比例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响应.结合我国湖泊N营养现状,可初步推断我国大部分湖泊氮浓度不会对黑藻和狐尾藻的光合作用产生直接的危害,但在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要根据水生植物对不同氮形态的喜好特性和水质情况选择先锋物种.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157.
研究了Hoagkand培养液中分别以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甘油磷酸钠、ATP-Na为磷源时黑藻的生长及生理活性变化.获得了不同形态磷培养黑藻的干重、根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光合、呼吸、磷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钾对黑藻的生长及生理活性影响最显著,是黑藻吸收的最佳磷形态;有机磷不利于根系生长,叶绿素a/b较高;六偏磷酸钠和焦磷酸钠促进根系早发,光合生产力低于磷酸二氢钾,叶绿素a/b高于磷酸二氢钾试验组.ATP-Na试验组黑藻呼吸率最高,甘油磷酸钠试验组黑藻光合生产力最高.各实验组黑藻磷含量均增加,黑藻对各形态磷均能吸收利用.图5表4参24  相似文献   
158.
人工湿地的磷去除机理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卢少勇  金相灿  余刚 《生态环境》2006,15(2):391-396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磷负荷导致了全中国范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此磷负荷的廉价而有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中的磷的存在形态主要有有机磷(生物态和非生物态的)、磷酸、可溶性磷酸盐和不溶性磷酸盐。文章总结了人工湿地中的磷去除机理,在防渗人工湿地系统中,主要的磷去除机理包括化学作用(如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生物作用(如植物吸收作用和微生物吸收与积累作用)和物理作用(如沉积作用)。在未防渗的人工湿地系统中,湿地系统和周围水体(如地下水)的交换量对湿地的磷去除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对磷的去除作用的大小和其所处环境中的氧状态密切相关,植物吸收对磷的去除作用的大小和收割频率与时期、进水负荷、植物物种和气候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9.
160.
通过批量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藻的生物量、光合放氧速率及浮力等的变化,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高于16℃能缓慢生长,且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增大;孟氏浮游蓝丝藻在温度为10℃时就能缓慢生长,当温度高于16℃时即能够较好生长;2种藻的生长速率在10~28℃范围内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种蓝藻在10℃以上均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28℃)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从28℃转至13℃以下温度培养时,2种蓝藻的浮力下降明显,细胞内伪空胞、糖及蛋白质的变化表明,糖的积累使细胞密度增大是细胞浮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72h之内,水华微囊藻和浮游蓝丝藻细胞内糖含量分别增加了2.2倍和2.5倍,这说明温度降低至13℃以下,水华微囊藻下沉趋于休眠,而孟氏游浮蓝丝藻则趋于底栖继续生长;温度升高至13℃以上,水华微囊藻趋于复苏和上浮,而孟氏浮游蓝丝藻趋于浮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