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资源创造性利用是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也是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访谈表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机理不清、促进效应有限等现实问题。鉴于共同富裕短板、弱项、潜力均在乡村,要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紧扣这一问题,要厘清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驱动逻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共同富裕模式与实现机制等;还要落脚于村民参与机制与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与路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空间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等实践中,并促进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等。以便为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利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92.
云南野生稻包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是属于全国仅存的几处宝贵基因资源库之一。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及其相应的基因,在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野生稻居群濒危的现状,认为热区经济开发、游牧、木材消耗、采集草药、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农村经济活动是致濒的主要因素。阐明了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保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调整种植结构是当前云南野生稻居群保护管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四项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93.
煤矿区大气降尘饱和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域粉尘较多,大气环境状况较差。应用GC-MS技术鉴定平顶山市石龙区降尘样品中饱和烃组分,分析其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生物标志物参数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降尘样品中共鉴定出nC11~nC35正构烷烃、34种萜类化合物和18种甾烷化合物,还有二环倍半萜烷、烷基环己烷系列和丰富的姥鲛烷和植烷。正构烷烃碳数主要呈三峰态和双峰态分布,其碳优势指数CPI值分布在1.45~3.78之间。生物标志物参数C29甾烷20S/(20S 20R)值范围是0.34~0.40,C31霍烷22S/(22S 22R)值范围是0.54~0.59。由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和植物蜡碳数Cn(wax)分布特征、以及CPI值、甾烷和萜烷标志物参数值等分析认为,石龙区降尘饱和烃具有自然源与人为源双重来源。煤的普遍存在与其开采、加工活动密集是其最大的人为来源,而较明显的生物来源则可能为生物质碎屑或磨脱颗粒,或者是由于粗大的大气颗粒物易富集生物源正构烷烃所致。  相似文献   
94.
(一) 1998年4月10日10时30分,云南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卑舍办事处一无证私挖煤窑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曲靖市、麒麟区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对事故进行抢救和善后处理。 据初步调查,这次瓦斯爆炸的原因是独眼井,无任何通风设施进行开采造成瓦斯积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二) 4月23日17时30分,云南师宗县雄壁镇雨柱办事处白兆村一私人非法开采煤窑发生瓦斯爆炸,造成8人死亡,其中5名是女工。事故发生后,市、县、镇有关领导和部门人员及时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现基本查明,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非法开采,独眼井生产,忽视安全,无风作业,作业人员使用放炮器不当,产生火花,引爆瓦斯,而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相似文献   
9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内容的精髓,安全文化作为全民自护文化的主体自然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方面。因此,企业在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时必须切实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要抓好这一主体的安全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基础,然后才能有目的地深入展开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危害事件、事故不断增多,防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刻不  相似文献   
96.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常规的土壤污染物理化学治理技术 ,如客土换土法、冲洗法、热处理、固化、玻璃化、动电修复法等 ,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或经济成本高昂 ,对土壤结构的扰动破坏较严重 ,因而 ,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较大问题。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不断发现 ,使人们认识到有可能利用植物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 ,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研究表明 ,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 ,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金属污染物 ,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近 10年来 ,在超累积植物的找寻培育、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忍性、超量吸收及其解毒机制以及植物修复的工艺技术方面已有不少研究 ,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7.
采用天然气引射调峰技术,能使上海某储配站10台天然气高压球罐的储气调峰能率提高68%,大大有助于解决天然气用气高峰时的供需平衡问题,并能节约初投资人民币1亿元.但使用超音速引射器后,当球罐压力下降到某一值时会产生高频噪声,影响管束区操作环境.本文分析了噪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噪声治理方案,并进行了方案的实施.实践证明:噪声治理效果良好,降低了管束区噪声污染,达到了国家"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98.
于桥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剖面特征及交换通量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但近年来呈现富营养化加重趋势,而其内源负荷及污染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Peeper(pore water equilibrium)技术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剖面特征,分析于桥水库间隙水氮磷分布的空间差异;采集沉积物无扰动柱样分析沉积物中易释放态氮及磷的赋存特征,并利用原柱样静态培养法对其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活性磷、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分别为0.5~6.5、0.5~10.9、2.2~16.2和0.05~0.6 mg·kg~(-1),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增加营养盐含量降低,而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2)上覆水中PO_4~(3-)-P和NH_4~+-N质量浓度较低,间隙水中PO_4~(3-)-P和NH_4~+-N质量浓度远大于上覆水,表明于桥水库间隙水具有向上覆水体扩散营养盐的潜力.在垂直方向上间隙水中PO_4~(3-)-P和NH_4~+-N具有在0~5 cm快速增加,之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3)静态释放结果表明,PO_4~(3-)-P和NH_4~+-N从沉积物间隙水扩散至上覆水中,其释放通量分别为1.1~13.3 mg·(m~2·d)~(-1)和20.6~250.5 mg·(m~2·d)~(-1);NO-3-N交换通量在-20.4~33.4 mg·(m~2·d)~(-1)之间,NO_2~--N交换通量在-7.4~0.4 mg·(m~2·d)~(-1)之间.PO_4~(3-)-P和NH_4~+-N为于桥水库主要的沉积物内源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盐,总体释放速率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淋河口和水坝前较高的释放特征.与类似研究比较可知,于桥水库沉积物-水界面通量相对较高,表明沉积物是于桥水库上覆水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
通过室内静态实验培养装置模拟了蓝藻细胞大量聚集、沉降死亡后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Mn、S循环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藻细胞沉降到沉积物表面50min内,溶解氧就消耗殆尽,形成厌氧、强还原环境,使得界面处大量的铁锰氧化物和硫化物发生厌氧还原.实验进行到第4d沉积物-水界面处Fe2+、Mn2+含量达到峰值,含量分别为4.40mg/L、2.35mg/L;实验结束时Fe2+含量表现下降,浓度仅为3.37mg/L;Mn2+急剧降低,浓度为0.97mg/L.而S2-含量变化则表现为第2d达到最高,含量为0.63mg/L;此后浓度一直降低,实验结束后浓度为0.12mg/L.在实验结束后测定的0~1cm处沉积物的ORP值为-150mV,表明沉积物处于强还原状态.藻体死亡引起的黑水团现象,在驱动沉积物中Fe、Mn、S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同时,也将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利用自制的静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连续抽取间隙水来研究藻细胞沉降在沉积物表面后对水-沉积物界面处的N、P变化的驱动作用及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沉降后,在50 min内就完全消耗掉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溶解氧,同时水体出现严重的发黑、发臭现象;形成的厌氧、强还原环境,使得死亡的藻细胞在界面处发生强烈的厌氧矿化作用,界面处的水溶性PO34--P、NH 4+-N在实验的第2 d开始向上覆水中扩散,含量不断增加.至实验结束时(实验第8 d),界面处PO34--P、NH 4+-N的含量分别达到4.00 mg/L、39.45 mg/L,分别为同期对照实验样柱中的10倍和241倍(对照样柱中的PO43--P、NH 4+-N的含量分别为0.42 mg/L、0.16 mg/L).藻细胞的厌氧矿化加剧了氮磷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在加重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同时,也为藻华的再次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