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发展乡村旅游历来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Eviews软件量化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验证人力资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这三大投资主体在各自约束条件下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针对我国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夯实人才基础、扩展投资主体和提升企业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激励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推流式超临界水氧化 (SCWO)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动力学方程式 ,结合近年来超临界水氧化降解各种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情况 ,对超临界水氧化有机废水的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同时指出了该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为例,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灾害的影响对象,通过分析暴雨灾害对其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文物损毁情况划分风险并作为输出数据,将山西省6 325处受灾不可移动文物按照6∶2∶2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分别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选取出最优模型,并对山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不同重现期暴雨下的风险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风险评估方法是可行且结果较为优异的;在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的验证集准确率最高,为95.75%,测试集精度为94.70%;在山西省5、20、50 a重现期暴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风险均呈现出北方低、南方高的态势,且在5 a重现期下高风险文物占比最多,高风险文物以古建筑和古遗址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埋地管道在地基缺陷或管道泄漏作用下会产生局部悬空,悬空的发展不仅会威胁管道的安全运行,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危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应变监测的埋地管道悬空识别方法。首先布设分布式应变传感器获取管道沿途任意位置纵向应变,然后提取弯曲应变并判断管道悬空状态的出现,再结合管道弯曲应变建立埋地管道有限元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对管道有限元模型的土体刚度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土体刚度变化定量识别管道悬空出现的位置及范围。通过模型试验验证得出识别结果与试验悬空段两侧坡肩位置最大误差不超过0.2 m,反推出的管道应变峰值和挠度与监测结果相差最大分别为84.1με和3.5 mm,其对应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7%和9.2%,试验误差都控制在工程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实时监测管道的工作应力,反推出管道的挠曲变形,准确判断管道悬空的出现,精确识别出管道悬空的范围。本方法对管道运行的结构状态评估和悬空灾害识别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动态推进过程中工作面推进距离对采空区煤自燃分布特征的影响,采取及时有效的煤自燃防治措施,以13210综放面为工程背景,基于采空区渗透率分布公式和传热传质控制方程,建立采空区煤自燃数值解算模型。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工作面不同推进距离下以流速和氧体积分数为划分指标的采空区氧化带范围和高温区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高温区域与氧化带的叠加效应。通过现场实测与模拟结果比对,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渗透率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变化,近工作面端渗透率变化不大,而中深部采空区的渗透率不断减小;采空区氧化带分布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推进初期氧化带范围不断变化,推进后期氧化带范围趋于稳定;采空区氧化带分布与高温区域重叠深度随工作面推进不断增加,最终稳定于工作面后方60~70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双衬层填埋场渗漏检测高压直流电法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检测层封闭空间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膜的高阻特性,确立了检测层电势分布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有限元模型中,漏洞所在位置加载+I电流用于模拟漏洞电流,接收电极所在位置加载-I电流用于模拟接收电极电流,检测层中任意点的电势为两电流源在该点感应电势的叠加.上层膜和下层膜渗漏检测实验结果和有限元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比较,证明模型是正确的.通过对影响电势分布因素的分析可知,检测电极越靠近被检测膜、回路电流越大越有利于漏洞检测;渗漏液影响范围越大越不利于检测.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胡杨树高的分布和密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小尺度生态监测与遥感数据分析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林现状信息,将胡杨个体对输水的响应实测数据和QuickBird影像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面"上宏观调查与"点"上典型研究相结合,集中对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设立的100 hm2长期监测样方内的4 500棵胡杨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表明:胡杨密度随着离河岸距离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规律.不同树高的胡杨也呈一定规律分布.树高小于3 m的幼树主要分布在距河道50 m范围内;树高39 m之间的胡杨在研究区中占绝对优势;树高大于9 m的胡杨在距河道200 m内分布比较均匀,200 m之外分布稀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 ,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将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 ,从而可能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好处 ,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 ,科学上对这个问题还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为防患于未然 ,保护现有的生存环境和气候系统 ,联合国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世界各国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采取措施 ,履行义务 ,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也…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一起氧气瓶在焊接作业过程中爆炸的事故原因,对事故氧气瓶爆炸残留物采用宏观检查、断口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硬度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论证,确定系氧气瓶回火化学爆炸,分析了导致氧气瓶回火爆炸的关键原因。通过对氧气瓶回火防止器调查研究、小型非工业焊接操作隐患研究,发现了业界普遍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通过对氧气瓶工作压力与回火关系研究,确定了氧气瓶工作压力与回火的大致关系曲线,分别从国家标准制定部门、安监执法部门、企业、操作者4个方面提出了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