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提高荷电水雾对微细粉尘的捕集效果,围绕液滴荷质比这一影响粉尘捕集效率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研究。分析水雾荷电过程的路径图,提取影响液滴荷质比的独立因素,并根据不同因素对荷质比影响的显著性设计正交实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因素水平范围内,应用预测模型得出荷质比的最优值为441.66μc/kg,误差小于5%;荷质比与荷电电压、气相射流压力、电极间距呈正相关,与液相射流压力、电极环直径、喷嘴孔径呈负相关;实验结果得出的荷质比计算公式可以用来预测液滴的荷质比,为荷电效果的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前,基于BP神经网络法进行冻土路基变形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运用MATLAB编制BP神经网络程序,并应用于青藏铁路预测路基变形的工程实例。在此基础上,又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的多场耦合模块分析了同一路基的变形场、水热场。通过对比两种方法,验证了前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靠度计算方法(INNRS法),这种方法将神经网络法和响应面法有机结合起来,只需一次迭代即可形成较准确的功能函数,使得计算可靠指标的效率大大提高。应用INNRS法,对路基变形的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3.
酵母菌Y48对活性黑KN-B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余志晟  贺菲  张洪勋 《环境化学》2011,30(3):627-631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对偶氮染料具有明显脱色效果的酵母菌Pseudozyma rugulosa Y48,其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活性黑KN-B的最大脱色率可达99%.采用酵母菌Y48对偶氮染料脱色的优化控制条件是:接种量应不低于3%(体积分数);最适pH值在6-_9之间;氮源(NH4)2SO4的浓度不低于0...  相似文献   
104.
污水处理厂中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此法通常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而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较高,并且处置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若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泥的产生则是更为理想的污泥减量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污泥源头减量工艺技术,如微生物强化技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解偶联技术(投加解偶联剂、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强化隐性生长(物理、化学及生物法溶胞)及微型动物摄取污泥和捕食技术等,并阐述了各技术应用情况,为污泥处理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方案.在水处理工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选用合适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5.
为优化矿井乏风通入燃煤锅炉的配伍参数,采用Design-Expert软件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燃煤锅炉的主燃区顶端水平面平均温度和燃尽区顶端水平面的NO平均浓度为评价指标,按照3因素3水平正交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乏风中甲烷体积分数、燃尽风风率以及锅炉负荷的不同配伍比例对燃煤锅炉的变化影响,并建立3个因素的评价指标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因素间交互作用大小,使得锅炉中煤粉放热量和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均达到理想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中燃尽风风率对温度的影响最大,锅炉负荷对NO生成影响最大,交互作用下燃尽风风率与锅炉负荷对温度的影响和对NO浓度的影响均最显著。最优配伍参数为:乏风中甲烷浓度0.25%、燃尽风风率33.51%、锅炉负荷564.11 MW,在此参数下的温度响应值为1 691.41、NO浓度响应值为0.000 315 89。在最优参数下得到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即吻合度较好,可为四角切圆锅炉掺烧矿井乏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20家火葬场火化车间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探究其环境VOCs浓度水平及化学组分特征,并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MIR)计算了不同组分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最后利用美国EPA推荐的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对11种VOCs组分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火化车间VOCs浓度为147~3926 μg·m-3,平均浓度为993 μg·m-3,超过了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限值.在化学组分中,烯烃、苯及苯系物和烷烃占比较大,分别贡献了32.6%、25.5%和18.2%.②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1.8%,其次是苯及苯系物和烷烃,分别贡献了25.6%和6.3%,三者OFP贡献之和达93.6%,是火化车间VOCs组分中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③非致癌风险方面,苯的危害指数(Hazard Index, HI)值为1.4,对暴露人群具有明显的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方面,苯、甲苯和二氯甲烷的风险值(R)均超过了致癌风险阈值,需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控制,以确保区域内人员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7.
氨溶胶-凝胶传感膜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亚琪  林玲  陈曦 《环境化学》2003,22(3):299-302
1 Int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reliable ,reversible ,inexpensivedevicesforthedetectionofammoniabothinthegasphaseanddissolvedinliquidsiscurrentlyanactiveareaofresearch .Fiberopticammoniasensorshavebeendevelopedformeasuringlowconcentrationsofammoniainaqueou…  相似文献   
108.
饮用水在经管道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微生物附着到管网内壁生长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存在会引起一系列水质问题如病原菌的生长、色度和浊度的变化、管道的腐蚀等,对人类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而且生物膜对消毒剂有顽强的抗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控制。所以生物膜一直是给水管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是给水管网中生物膜的实际采样研究比较困难,而且实际取样无法连续监测生物膜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用反应器实验模拟研究生物膜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给水管网生物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方法,还出现了一些新手段如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显微镜图像分析技术,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了解给水管网生物膜,从而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文章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用于研究给水管网生物膜的反应器及生物膜的研究方法,并对其原理及优缺点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9.
以化学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后续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了酸化废液终处理以及处理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表明:对化学法处理污泥后所产生的酸化废液进行水泥固化处理,通过重金属浸出毒性实验发现,浸出液中所含的重金属含量很低,要远低于国家浸出毒性标准,所以此法用于处置废液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将处理后的污泥与正常土壤按1:1混合,在其上栽培酸性植物三叶草,植株可以正常生长,通过对植株中的重金属测定,发现污泥中残存的重金属迁移至植株体内的含量较小,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所以,可将处理后的污泥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地等。  相似文献   
110.
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艾比湖流域1960-2006年冷、暖季和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周期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47 a来,艾比湖流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0.43 ℃/10 a、12.02 mm/10 a;而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率为-22.30 h/10 a。②从空间分布来看,流域各站年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托里增幅最大,温泉增幅最小;除托里年降水呈减小趋势外,其他各站年降水量皆表现为增加趋势;冷季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明显强于暖季,这也导致研究区大部分站点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③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序列在冷季、暖季、全年中都存在着长周期和短周期。其中,降水和日照时数都具有8 a左右的短周期,并分别存在14 a和20 a的长周期;而气温的变化周期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存在11 a和22 a的年代际周期。④流域气候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1988年流域气温发生了由偏冷时期向偏暖时期的转变;1986年降雨发生了由少雨到多雨的变化,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湿润;1984年左右日照时数出现由多到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