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52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为了提升PVDF膜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能力,制备了纳米Al_2O_3和SiO_2颗粒各自、协同改性PVDF膜,考察PVDF膜渗透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Al_2O_3显著降低PVDF膜通量衰减系数和膜抗污染能力,且添加量为0.4%时改性效果最佳。SiO_2显著提高PVDF膜的亲水性和水通量,抗污染能力明显增强,且添加量为0.6%~0.8%时改性效果最好。纳米Al_2O_3和SiO_2质量比为1∶2时,协同改性PVDF膜展现出更优良的性能。PVDF/Al_2O_3/SiO_2膜的水通量、截留率和衰减系数均随着纳米Al_2O_3和SiO_2的添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在0.8%处达到峰值,改性效果较单一纳米材料更佳。  相似文献   
172.
糖厂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转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厂生产酒精过程产生的废水一般含COD10~12万mg/L,BOD56~8万mg/L,属高浓度有机废水,极难治理。国内外提出过多种治理技术,但由于投资和运行费用太高,很难在实际的治理过程应用。近几年出现的冲灰水吸附技术在糖厂高浓度的治理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对该技术所涉及的有关计算数据,治理处理前后高浓度有机废水和炉灰的物理、化学成分,废水减少量等参数未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并重点对糖厂高浓度有机废水在水膜除尘器中循环的有关转化利用进行了理论计算,同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水量平衡进行了测算,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为冲灰水吸附技术治理糖厂高浓度有机废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3.
174.
利用平板分离技术,以甲硫醇为降解基质从农药废水生化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种异养菌和1种真菌。根据菌种的耐碱度实验和降解力实验,表明真菌的降解能力相当强,而按1:3比例配成的混合菌种降解效果最好。经分析,活性污泥菌胶团强大的吸附能力、真菌高效的分解能力以及混合菌群中各菌种的互生、共生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使降解效果大大提高。从菌落形态和显微镜观察到的菌体结构与形态情况看,初步确定该真菌属于子囊菌。  相似文献   
175.
社长发言     
中国环保事业到今年整整30年了。创业维艰,但巨大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环保事业靠宣传教育起步,更要依靠宣传教育发展,这是中国环保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在新世纪的今天,环境教育已经开始从普及走向提高,登堂入室蔚然成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校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以教育部今年新颁行的《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标志,插上了“渗透式教育”和“课程化教育”两  相似文献   
176.
安徽大别山区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模型及碳贮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年龄(10、22、45、48和50年生)梯度,在安徽大别山海拔较高山地调查了23块20m×20m的样地,采集18株不同径阶和树高的标准木,进行了生物量测定。利用7种常用的分别以D、D2、DH和D2 H为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得到35个生物量估算模型。结果显示,幂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多项式模型效果较差,从中优选出5个最优模型,枝、干、根和全株的最优模型是W=aDb形式的幂函数模型,叶的最优模型是W=a+bD2+cD4形式的多项式模型。杉木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变化范围在46.64%~53.13%,过熟林(45~50年生)杉木不同器官的碳含量按高低排列均为树皮树根树叶树枝树干,根系碳含量高于地上部枝叶的碳含量,而中幼林龄(10和22年生)杉木地下部分树根的碳含量明显低于地上部分。碳贮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10和22年生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过熟林杉木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林龄杉木林生物量碳贮量分别为10年生59.39、22年生59.55、45年生136.92、48年生201.25和50年生134.60Mg C/hm2。不同林龄的杉木林根系生物量碳贮量比例为14.84%~23.79%,随林龄的增长而提高。研究结果显示较高海拔的立地环境促进了杉木林地下根系生物量积累,这种生物量分配可能对土壤有机碳蓄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7.
运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煤矿奥灰岩岩溶水类底板突水评价模型。选取煤层底板的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密度、褶皱、断层导水性、岩体的裂隙发育情况)、水文地质条件(水压、含水性、岩溶含水层发育情况、强水源补给情况)、底板隔水层条件(隔水层厚度、岩石力学强度以及隔水岩层的完整性)、开采条件(采厚和采深)4个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作为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判别指标;根据指标值的类型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级和赋值,建立评判集,进而构建单指标测度函数。将13个突水评价指标值代入单指标测度函数计算得到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利用信息熵理论获得各判别指标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结果。利用该方法对肥城矿区14个地质块段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结果与矿山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78.
为了贴近客观实际地评价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建立属性空间矩阵并进行有序分割,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的G1法组合赋权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属性测度,利用置信度准则对模型进行识别,得到管道施工质量降低可能性等级。然后评价管道施工质量降低的后果,依据风险矩阵得到施工质量风险等级。算例表明:人员的素质、错误行为、施工工艺方法和管理方法对油气管道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管段S4、S5发生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降低的可能性偏高,通过风险矩阵得到管段S4、S5的风险等级也偏高。因此,管道公司和施工单位应着重管控管段S4、S5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9.
探地雷达(GPR)目标回波信号极易由于背景杂波的干扰而被淹没。为了有效滤出杂波,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MD-小波阈值联合去噪法,即用改进的基于统计特性和自相关函数特性的EMD去噪法对回波信号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EMD分解后的噪声主导模态分量进行小波阈值处理,最后进行信号的重构。结果表明,该联合去噪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滤除杂波,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目标回波有用信号,从而使去噪后的回波剖面为城市地下管线的识别与定位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解释资料。  相似文献   
180.
为了研究陆生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对不同化学形态铀的富集特征,采用Visual MINTEQ地球化学平衡软件设计了五种含不同化学形态铀[UO22+、CaUO2(CO332-、UO2Cit-、(UO22(EDTA)24-和UO2HPO4]的培养液,开展水培试验.博落回在这五种培养液中分别培养1、5、10、15、20和25 d后,测定其株高、根长和干质量,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地上部分和根部的w(铀).结果表明:在不同化学形态铀胁迫下,博落回株高无显著差异,UO2HPO4可促进博落回根的生长,而(UO22(EDTA)24-降低了博落回的干质量.并且,博落回根部对不同化学形态铀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UO22+ > UO2HPO4 > CaUO2(CO332- > UO2Cit- >(UO22(EDTA)24-,博落回地上部分对不同化学形态铀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UO2Cit- >(UO22(EDTA)24- > UO22+ > CaUO2(CO332- > UO2HPO4.此外,博落回根部对UO22+的富集能力很高,但地上部分很低.添加柠檬酸,培养液中铀的主要化学形态为UO2Cit-,并且在100 mg/L铀的胁迫下,博落回对UO2Cit-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别达到0.09和8.53.因此,要提高博落回对铀污染土壤中铀的富集和转移,可添加柠檬酸,促使土壤中铀的形态以UO2Cit-为主,同时要降低土壤中碳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