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71.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城市燃气管道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未确知理论为基础,详细阐述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建模过程。结合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影响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针对邯郸市城市燃气管道的工程实际,收集实测数据,确定安全评价指标,运用模型对实例进行计算求解,对邯郸市3区10个测点的管道安全级别进行评价。经调查检验,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该方法的提出旨在更有效地对燃气管道的安全进行评价,为有关部门提供采取安全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天津市塘沽区三号路碱渣堆场废弃地改造和生态恢复为紫云公园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对科学治理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行了研究. 采用生态恢复工程的方法,针对碱渣复杂的化学成分和特殊的物理性质,通过制造碱渣工程土填垫低洼地,在堆造山体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山体的稳定,采取覆盖一定厚度外源种植土的方式以适合植物生长,最后种植以乡土先锋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对天津塘沽碱渣堆场废弃地进行了生态恢复. 实现了治理碱渣堆场的目标,并解决了易软化碱渣土堆造山体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73.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台与袋式除尘器配套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上,通过对运行脱硫系统前后袋式除尘器的脱硫效果机理性分析。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工作稳定性、除尘效率和阻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4.
张晓春  陈卫平  马春  詹水芬  焦文涛 《环境科学》2012,33(12):4167-4172
区域大气环境风险源的有效识别与危险性评估对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区域大气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危险性快速评估的方法,本研究将系统安全工程学中的经典半定量方法可能性-暴露-后果评估法(LEC法)与管理咨询工程中的经典定量方法德尔菲(Delphi)法相结合,应用于区域大气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危险性评估,给出了大气环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风险源暴露于大气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大气环境事故后风险源的不可控程度C和风险源的危险程度D的量化评估的分值标准.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北方某大型煤炭港口的案例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大规模煤炭露天储存场所中存在的风险源和堆料机、装船机、取料机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源是该港口区域的主要大气环境风险源.评估结果有效性检验表明,区域大气环境风险源的特征和危害程度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风险源的快速有效识别与评估可为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5.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用荷电低压撞击采样器采集了6种典型木柴燃烧排放的14级粒径段颗粒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了8种水溶性离子,获得水溶性离子的分粒径排放因子和排放特征.结果表明,Ca2+的排放因子呈双峰分布,在0.25~0.38和2.5~3.6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14和0.16mg/kg.其余离子的排放因子为单峰分布.NH4+、NO3-和SO42-的排放因子在0.25~0.38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41、0.58和0.84mg/kg.K+和Cl-的排放因子在0.15~0.25μm内出现峰值,分别为0.89和0.99mg/kg.木柴燃烧排放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为(0.30±0.07)μm,各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范围为0.24~0.44μm.PM0.094、PM0.94、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排放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1.04~9.33、5.00~48.87、5.46~52.00和6.14~53.68mg/kg.木柴燃烧排放颗粒物中K+/Cl-、K+/NO3-、K+/SO42-和SO42-/NO3-比值随粒径变化而变化,其排放初始值在应用于源解析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气溶胶传输老化研究时需引起关注.木柴燃烧排放PM10中的阴阳离子当量比值为0.80±0.11,颗粒物的酸度随颗粒物粒径而改变,亚微米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酸度高于超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的酸度.本研究对构建生物质燃烧排放分粒径水溶性离子清单,更新和改进相关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型的参数设置,识别烟气传输过程中的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宁波市地表水重金属时空分布特性和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从宁波市工业区和商业区地表水中采集了120个水样,检测了6种重金属(Cd、 Cr、 Ni、 Pb、 Zn和Fe)的浓度水平,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重金属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结合时空特征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推测了主要污染源;通过计算健康风险指数和致癌风险指数评价了地表水中重金属对暴露人群存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波市工业区和商业区不同季节地表水重金属的污染特性有很大的差异.工业区丰水期和枯水期重金属浓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Fe>Zn>Ni>Pb>Cr>Cd和Fe>Zn>Cr>Ni>Pb>Cd,超标的严重性顺序分别为:Cr>Cd?Pb和Pb>Cr=Cd,含重金属工业废水是工业区地表水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商业区丰水期和枯水期重金属浓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Fe>Pb>Ni>Zn>Cd>Cr和Fe>Pb>Ni>Zn>Cr=Cd,丰水期超标的严重性顺序为:Cd>Pb;枯水期仅有Pb超标,超标率60%,公路源污染物是商业区地表水...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珠三角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发现模式预报值整体偏小,特别是峰值,但变化趋势与实测一致,峰值都能较好模拟出.模式对PM10的预报准确率要高于PM2.5,从等级预报来看PM10和PM2.5的二级预报准确率要高于一级,利用MOS方法对模式预报结果进行订正,订正后颗粒物平均偏差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颗粒物等级预报准确率PM10由64.7%提高到77.6%,PM2.5由59.9%提高至74.5%,准确率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78.
都江堰市城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都江堰城区周边农耕地为对象,按照国标方法对土壤样本中的Cr、Cu、Cd、Pb、Zn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样本中的Cd、Cu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内Cr、Cu、Cd、Pb、Zn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Cu、Cd为主要污染元素,污染指数处于轻、中度污染,Cr、Pb、Zn对土壤尚未构成污染关系,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79.
棉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将污水回用于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对棉印染废水进行清浊分流,将轻质废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生化-陶瓷膜过滤工艺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处理后水质满足印染回用水水质要求,其中COD、浊度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5%,98%和95%。将处理后水全部回用于生产,对印染产品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0.
天津市1997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97年-2006年天津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与全国比较,天津市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且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占大部分;(2)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天津市综合承栽力处于超载状态,自然资源承载量占优势,但经济资源水平有较大差距。(3)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对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基本在50%以上,水资源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天津市相对承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经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环境恶化趋势,控制人口增长,不断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