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生物法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是可行的 ,处理后的废气能够达标排放。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环保工业技术领域的空白 ,工程技术上接近现阶段国外的技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92.
分析了昆明市1996-2001年度每年垃圾产生量的数据,由此提出了可应用于南方城市垃圾产量预测的GM(1,1)SSODMM灰色模型.通过几次迭代后,该模型可对非升凹或升凸的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准确预测,且精度令人满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三次迭代后该模型对昆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预测的精度达到一级.  相似文献   
193.
硅烷化对云南松木材表面疏水性和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云南松木材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木材改性前后的吸水率和表面接触角等性质的变化。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后的云南松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0—10d的木材吸水率从138.4%下降到111.1%;木材分别经过1d、2d和4d的硅烷化改性,甘油表面接触角从未改性时的88.7°上升到99.0°,蒸馏水表面接触角从54.2°上升到69.1°,二碘甲烷则从40.0°下降到31.9°。木材表面吸水率和表面接触角的变化证明,改性后木材表面的疏水性增强。与未改性的木材相比,经硅烷化处理后木粉的FTIR在1265cm-1位置出现了Si-(CH3)3特征峰,表明木材表面疏水性增强是由表面羟基与TMCS间发生了硅烷化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94.
改性沸石去除水中低浓度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分别利用无机盐、无机酸和稀土对天然沸石进行了改性处理,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不同方法对沸石进行改性的机理,提出了改性沸石的最佳制备方法,并采用X衍射的分析手段观察化学处理对载体的影响,探讨了改性沸石对NH4 吸附动力学以及再生实验.研究表明,3种方法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沸石去除氨氮的能力,其中利用无机盐改性的沸石的效果最佳,对NH4 的吸附动态符合Freundlich方程,与传统的化学凝聚法和生物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高效、经济等优点.无机盐改性沸石制备最佳条件是:溶液中钠离子浓度为0.8 mol/L,在水浴温度70~75 ℃时,按固液比1∶50投加沸石,浸渍时间为2 h,过滤后滤饼在100 ℃下干燥1 h.  相似文献   
195.
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处理硫化氢气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处理硫化氢恶臭气体,硫化氢的去除效率比单独等离子体提高83.4%~90.1%,而且可消除等离子体氧化硫化氢产生的二氧化硫等二次污染物,将其转化为硫酸根和水.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低温等离子体臭氧对处理硫化氢恶臭气体的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臭氧影响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会导致一部分菌群消失,同时产生一些新的菌群;塔内微生物由8个菌种变为9个菌种,3个脱硫作用的硫杆菌菌群消失,出现4个分别具有脱硫作用和嗜酸性的新菌种,5个分别具有脱硫和硫酸盐还原菌种不变.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系统生物滴滤塔内主要有硫杆菌属(Uncultured Thiobacillus sp.,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strain dfI,Uncultured Thiobacillus sp.,Uncultured Acidiphilium sp.),黄单胞菌属(Uncultured Xanthomonadaceae bacterium clone SBLE6C12),δ-变形菌(Unculturedδ-Proteobacterium)及副球菌属(Paracraurococcus sp.1PNM-27).  相似文献   
196.
氮掺杂二氧化钛复合催化膜降解甲苯气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为载体制备了N-Ti O2/PP复合催化膜,并考察了其催化降解甲苯有机废气的性能.结果发现,紫外光催化的甲苯降解率可达84%,去除负荷为89.8 g·m-3·h~(-1),自然光催化的甲苯降解率可达63.9%,去除负荷为69.25 g·m-3·h~(-1).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N-Ti O2/PP复合催化膜,并采用GC-MS分析甲苯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并推测甲苯反应过程机理.采用GC-MS分析出口气样的研究结果表明,苯(C6H6)、苯甲醛(C7H6O)、苯乙酸(C8H8O2)、丙烯醛(C3H4O)、甲酸甲酯(C2H4O2)为甲苯光催化降解的中间产物.N-Ti O2/PP复合催化膜降解甲苯的机制为甲苯气体通过中空纤维膜传质到N-Ti O2/PP复合催化膜,光催化产生羟基自由基,甲苯气体被羟基自由基氧化成中间产物,并继续降解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97.
填料塔-微乳液增溶吸收法净化甲苯废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田森林  刘恋  宁平 《环境工程学报》2010,4(11):2552-2556
利用甲苯可以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相应助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形成微乳液,从而增大甲苯表观溶解度的特性,吸收净化甲苯废气。采用微乳液作为吸收剂的填料塔治理甲苯废气,探讨了吸收剂组成、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喷淋量、甲苯浓度负荷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及其种类对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吸收处理甲苯废气具有显著的效果,最大去除率达41%;经过体系筛选采用Tween-20作为表面活性剂,此时最适喷淋量为40 L/h(液气比为1∶5),且随着甲苯浓度负荷的升高,甲苯去除率随之增加;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甲苯的去除率,Tween-20/正丁胺/甲苯/水微乳体系为吸收甲苯的最佳体系,此时最高去除率可达65%。  相似文献   
198.
工业含酚废水治理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含酚废水来源广,危害大,经济高效地治理与回收工业废水中的酚类物质极为重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含酚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相关工艺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指出溶剂萃取技术是高浓度含酚废水治理的有效方法,其他方法如高级氧化技术和生物技术也将为含酚废水的深度治理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9.
基于嗜热生物法构建膜生物反应器实现烟气中NO和Hg~0高效处理,研究氧含量对嗜热膜生物反应器烟气脱硝脱汞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含量为2%、6%和10%时,NO去除率均稳定在80%,氧含量为17%时氧促进NO降解,NO去除率达91.0%;Hg~0去除率随氧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氧含量为17%时,Hg~0去除率可达92.0%。氧含量的增加促进氨氮的降解,且有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缺氧和厌氧环境有利于减少膜污染,FT-IR结果表明氧含量影响EPS中官能团含量和成分。16S rDNA结果表明氧含量10%中好氧反硝化菌占比重最高。Zobellella、Paracoccus、Bacillus、Alcaligenes、Arthrobacter、Acinetobacter、Pseudomonas均为好氧反硝化菌。  相似文献   
200.
王成辉  闫琨  韩新宇  施择  毕丽玫  向峰  宁平  史建武 《环境科学》2017,38(12):4968-4975
为研究高原地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选取昆明市草海隧道内大气PM_(2.5)为研究对象,并对样品中的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多环芳烃、无机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PM_(2.5)质量浓度为225.65~312.84μg·m~(-3),是同期环境大气中PM_(2.5)浓度的11~14倍,PM_(2.5)中碳组分所占比重最高,约占总质量浓度的35.73%,其次无机元素占21.78%,离子组分在4.79%~5.52%之间,含量最低的是多环芳烃,占0.25%~0.32%;离子组分中Ca~(2+)和SO_4~(2-)含量较高,占总离子浓度的77.78%~80.17%,显示为地壳来源,其次是NH_4~+、NO_3~-的浓度也相对较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源;草海隧道PM_(2.5)中以分子量相对较大、不易挥发的4、6环PAHs为主,机动车尾气对PM_(2.5)中多环芳烃的贡献十分显著,毒性最强的Ba P浓度是国家规定浓度限值的23~29倍,高原草海隧道大气中存在PM_(2.5)暴露健康风险;隧道大气PM_(2.5)中元素由PCA分析显示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来源占比约61.64%,其次机械磨损排放源占比约为17.49%,最后为轮胎磨损排放源,占比为9.11%;云贵高原大气低压低氧条件下,机动车发动机燃料不完全燃烧几率较高,导致机动车尾气PM_(2.5)中的OC以及PAHs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