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301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利用中国知网,统计分析了1979~2008年《地球与环境》改名前后的发文量、被引频次及作者情况,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分析了2005~2008年该刊的主要计量指标,探讨了该刊的特色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62.
固定化细胞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性聚丙烯酰胺为载体对苯酚降解菌进行固定化,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对模拟含酚废水进行降解实验。考察在不同曝气量、pH和苯酚浓度下,固定化细胞降解苯酚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有效容积为6L的反应器内固定化细胞凝胶的投加量为1.4g/L、pH6~8、曝气量为70L/h时,24h内可使浓度为700mg/L的苯酚完全降解。当采用有效容积为5.5L的流化床反应器对模拟含酚废水进行连续降解实验时,在进水苯酚浓度为400mg/L,曝气量为60L/h,进水流量0.6L/h,HRT为9.5h时,出水苯酚浓度可降低到20mg/L以下。连续使用30d后固定化细胞凝胶的机械强度和弹性仍较好。说明固定化细胞有更好的苯酚耐受性、较高的降酚速率和更广泛的pH,且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63.
对石化企业在密闭采样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标准滞后、规格不一、器具过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4.
HRT对ABR处理低浓度废水的效果和颗粒污泥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效果检测、粒度分布与分形等方法,研究了ABR处理低浓度废水时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其运行状况和颗粒污泥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RT从24 h逐渐缩短到5 h,反应器保持了较高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运行稳定阶段的COD去除率多在90%以上,主要承担COD去除的格室由反应器的前2格逐渐过渡到中间3格室;反应器后面格室颗粒污泥的MLSS值随着HRT的缩短总体也呈增加趋势,MLVSS/MLSS值先降低后升高,前3个格室的MLVSS/MLSS值高于后2个格室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形维数和粒度的变化表明,HRT为24 h和18 h时,ABR中颗粒污泥呈现表面光滑、结构密实和粒径逐渐增大的特点;HRT为12 h和8 h时,形成大而中空、表面相对不规则的疏松颗粒污泥; HRT为5 h时,水力扰动破碎、筛分以及微生物修补作用的综合影响导致颗粒污泥粒径减小、表面光滑、结构密实.在同一HRT下,ABR不同格室中颗粒污泥D1和D2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显示了沿着ABR格室,颗粒污泥表面变得光滑时对应的结构比较密实的特征.  相似文献   
665.
提出能计算平均年和典型年生态基流量的基于CAWDU(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的代表年法(简称IGAWDU法),建立了相应的公式,应用于滦河中游典型河段。通过天然径流量趋势分析,确定自然与人为干扰的转折点,选取用于生态基流量计算的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逆月最小生态径流法(M—MMER法)和IGAWDU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度。结果表明:(1)基于IGAWDU法的多年平均生态基流量为1.412亿m^3,丰、平、枯水年的年生态基流量分别为2.977亿m^3,1.736亿m^3,0.834亿m^3,占年均天然径流量32.4%,18.9%,9.1%,丰、平水年可满足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基本水量;(2)M—MMER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性较大。基于GAWDU的平均年法与Tennant法差异性不显著;(3)基于IGAWDU法的生态基流量略高于Tennant法,更利于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适于滦河流域生态基流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666.
五大连池水溶性有机磷矿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斌  席北斗  赵越  魏自民  白雪  王曼林 《环境科学》2012,33(5):1491-1496
通过2010年10月对五大连池采集水样,开展了水溶性有机磷(DOP)矿化速率的室内模拟实验,通过连续取样,分析了溶解性反应磷(DRP)、水溶性有机磷(DOP)、微生物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矿化过程中,五大连池3个点位(W3SB:三池上游;W3XB:三池下游;W5B:五池)中,W3SB与W5B的DRP质量浓度比较接近,明显高于W3XB;DRP质量浓度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W5B、W3XB、W3SB,上升倍数分别为50.00、29.00和2.50倍.DOP质量浓度均呈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W3XB、W5B、W3SB,分别下降了85.58%、77.83%和68.00%.DOP矿化速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W5B的矿化速率明显高于W3SB、W3XB这2个点位,其最大矿化速率为14.10×10-4mg.(L.d)-1.微生物数量总体表现上升趋势,微生物数量与DRP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528,P<0.05),与DOP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  相似文献   
667.
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体内外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A,TBBPA)是广泛使用的溴阻燃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采用斑马鱼胚胎体内外微环境模拟实验,研究了TBBPA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体内外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在TBBPA溶液中,会造成胚胎心包囊水肿、尾部延伸不全等畸形或使胚胎死亡;当TBBPA浓度高于1.6mg·L-1时,处理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致死效应主要发生在24h内.当TBBPA浓度为6.4mg·L-1时,斑马鱼胚胎在48h内全部死亡.在TBBPA浓度大于0.4mg·L-1的各组中,24h内斑马鱼胚胎在20s内的活动频率明显降低;当胚胎直接接触TBBPA48h,表现出的主要毒性效应为胚胎心包囊水肿,但胚胎的心率没观察到异常变化.当斑马鱼胚胎发育到72h时,TBBPA引起斑马鱼胚胎毒性的主要特征是心包囊水肿和脊柱畸形.另外,TBBPA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和生存率均显著降低,这表明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在TBBPA污染的环境中,会出现明显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受损和致死效应,这些毒性特征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成年亲代斑马鱼暴露在TBBPA溶液(1.5mg·L-1)中3~7d后,子代胚胎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效应,其胚胎发育到24h和72h时的致死率均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72h时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子代胚胎的孵化率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子代胚胎的致畸率却显著升高,并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残留的TBBPA对体内外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均有直接影响,对于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具有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668.
对比了3种不同氧化方法对水中六氯苯(HCB)的去除效果,考察了HCB初始浓度、H2O2投加量及pH值对UV/H2O2降解HCB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工艺对HCB的降解效果是H2O2相似文献   
669.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历程,以十大经典案例引出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建立起一套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中国EIA&众参与水平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EIA&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70.
科学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防范突发环境风险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从法律法规的支撑,各级协调与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救援资源的储备,监控预警网络的优化以及监管模式的完善的角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实现事态有效控制,减少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