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169篇 |
基础理论 | 15篇 |
污染及防治 | 50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以校园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其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该系统由好氧区、厌氧区、沉淀区和气升室组成,以曝气的剩余气体的气升作用实现混合液的回流,节省动力消耗。结果表明,本工艺对COD、氨氮及悬浮物(S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0%、90%和75%左右,出水COD、NH4+-N及SS平均浓度在40 mg/L、6.5 mg/L和10 mg/L左右。当进水COD在100~1 000 mg/L之间波动时,出水水质稳定。该工艺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可实现剩余污泥的自消解。本工艺具有结构紧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转移SBR工艺是一种通过内部污泥回流实现污泥在不同SBR隔室间转移,从而增加污泥利用效率,提高系统除污效能的新工艺。以设计规模为240 m3/d、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工艺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新工艺在不同泥转移量(污泥回流比)下的除污性能,并与系统以传统SBR方式运行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工艺可以有效提高SBR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采用30%的污泥回流比进行污泥转移,新工艺的处理能力比传统SBR工艺提高近1/2,除磷效率从46%提升至85%。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扰动方式对底泥/水系统中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底泥扰动对水体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底泥不同扰动方式(间歇扰动、持续扰动)下上覆水中生物有效磷(BAP)及其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歇扰动作用下,在24~216h和216~624 h之间,BAP分别稳定在0.09mg·L-1和0.052 mg·L-1.显著低于初始状态(0.679 mg·L-1);持续扰动作用下,BAP在第6 h达到最大值(2.437mg·L-1),随后下降,24h后稳定在0.759mg·L-1.但其组成以颗粒态生物有效磷(BAPP)为主(超过93%).间歇扰动作用下,溶解性总磷(TDP)占BAP的百分比下降了约10%,而无扰动试验中,该值有所增加.说明扰动促进了TDP向BAPP的转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17.
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恢复及富集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防止微生物流失,向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投加纤维膜(无纺布)作为厌氧氨氧化菌的载体,而使ASBR改为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恢复及富集培养过程中氮负荷提高对ASBBR的影响。经过23d的培养,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恢复到原有的水平,然后提高TN容积负荷培养厌氧氨氧化菌。至132d时,反应器TN容积去除负荷达到了2.060kg/(m3·d)。整个过程中NH4+-N和NO2--N去除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当厌氧氨氧化菌活性恢复后,NH4+-N、NO2--N消耗量与NO3--N生成量之比最终趋于一定值(1.00∶1.30∶0.25)。在培养过程中,污泥颜色逐渐由灰色变为红棕色,最终变为浅红色。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很稳定,NH4+-N、NO2--N出水浓度非常低,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到较高的容积去除负荷。可见,ASBBR很适合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半开敞空间内可燃气体爆炸过程,设计带有泄压面的气体爆炸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可燃气体燃爆特性综合试验装置。运用该试验装置,研究预混塔内甲烷气体分层现象以及甲烷爆炸浓度与最小点火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甲烷分层试验结果表明:静置一段时间后,预混塔中甲烷浓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小点火能试验结果显示,当甲烷的试验爆炸体积分数在10%~13%时,其浓度与点火能之间呈现比较平缓的变化关系,而当其体积分数小于10%或大于13%时,浓度稍微变化,其点火能将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进水水质成分改变引发的污泥粘性膨胀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强化SBR工艺除污性能时,由于可溶性淀粉投加导致进水水质成分发生改变,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污泥出现大量的粘液。镜检发现,大量指状菌胶团异常增殖且丝状菌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膨胀属于污泥粘性膨胀。停止可溶性淀粉和提高主反应池的DO浓度,污泥粘性膨胀并未得到恢复,但污泥粘液逐渐消失。粘液消失后,通过模拟前期进水水质成分和缩短泥龄,污泥粘性膨胀得以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实验还研究了污泥粘性膨胀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上覆水中磷被结合到底泥中时,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将会改变, 由此导致磷的释放能力和生物有效性被显著改变.以富营养化河道上覆水和底泥为材料,考察了静态条件下,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潜在活性磷(PMP)含量显著增加,NH4Cl-P、BD-P、NaOH-nrP分别增加了297.68%、1O.73%、30.49%.难释放态磷则基本保持不变.潜在活性磷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4种生物有效磷中的3种(WSP、Olsen-P、AAP)均与其在a<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且其对AAP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推测,静态条件下,当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时,首先会形成潜在活性磷和生物有效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