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710篇
安全科学   328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206篇
综合类   1907篇
基础理论   351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184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36,自引:25,他引:11  
李春芳  曹见飞  吕建树  姚磊  吴泉源 《环境科学》2018,39(12):5628-5638
采集龙口市北部平原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检测5种重金属(Cu、Pb、Zn、Cd和As)的含量.在初步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评估阈值以后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修正参数后的健康评估模型,评价该区由土壤重金属引起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背景值;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高而复杂,在水浇地、果园和裸地中主要为二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和采矿用地以重度风险为主,As元素在每种地类中一级和二级风险基本相当,其余3种重金属各地类的轻微风险面积占比都在70%以上; 5种元素的综合生态风险在除裸地外的地类中多为三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及采矿用地四级风险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该区5种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存在非致癌和致癌风险,成人和儿童由Pb元素引起的非致癌风险以经口摄入为主要途径,且致癌重金属As对这两类人群的致癌风险的暴露途径亦是经口摄入.  相似文献   
722.
腐殖酸影响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实验室培养、几乎不含腐殖质和金属离子的剩余污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与市政污泥中腐殖酸特征相近的市售腐殖酸为外加填充物,实验研究污泥中所含腐殖质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抑制作用.通过设置腐殖酸不同投加比例(0、5%、10%、15%和20%,以VSS计),探究腐殖酸对厌氧消化不同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腐殖酸抑制厌氧消化生物气产气量.填加15%腐殖酸时对厌氧消化产气量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较未添加腐殖酸对照组产气量下降了35%;但并未对生物气中CH_4体积比产生太大影响,说明抑制影响是对生物气整体性的.腐殖酸亦可抑制厌氧水解过程,投加20%腐殖酸实验组实验结束时残留于上清液中的溶解性多糖、蛋白质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2.2和1.6倍.然而,腐殖酸作为外源电子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酸化过程,其程度在填加20%腐殖酸实验组表现最高,较对照组VFAs提高了11.3%.腐殖酸投加未对系统pH产生明显影响,各实验组pH值均在7.09~7.54间变化.  相似文献   
723.
为准确预测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及交通2类事故数量趋势,探究其内在联系,在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基础上与马尔科夫过程组合形成灰色GM(1,1)—马尔科夫预测模型,以2013—2017年2类事故数量的原始序列探讨了该组合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采取平均相对误差、均方差比值、小误差概率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合预测模型较优情况的研究中,2类事故数量历年来波动性相似,因危险化学品自身的性质、包装和装卸使得2类事故量变化频率存在偏差;2018—2019年的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分别为485起和480起,交通事故分别为225 294起和234 454起。  相似文献   
724.
曹梦凡 《安全》2019,40(2):39-42
为减少弱势人群居家安全伤害事故,采用分析法对某街道社区的医疗伤害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对儿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个街道老年人、残疾人发生伤害事故比例最高的是跌倒,分析发生伤害的原因,除其身体因素外,缺乏居家安全防护设施及相适应的辅助工具是主要原因;儿童伤害主要是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好奇心导致。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的安全知识宣传和居家安全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伤害事故率。  相似文献   
725.
为了在水资源与水环境双重制约下制订人水和谐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以我国中原经济区这一重点开发区域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水系统自然条件、水系统服务功能及人类活动影响三要素(共计20项指标)为基础的流域水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以2011年作为评价年,将中原经济区的水资源二级区作为基本流域单元对水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9个水资源二级区中,除了淮河上游水资源二级区(3.20分,完全健康状态为5.00分)为基本健康状态、汉江水资源二级区(2.77分)和三门峡至花园口水资源二级区(2.18分)为亚健康状态以外,其余水资源二级区(0.55~1.77分)均为不健康及极不健康状态. 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影响是影响中原经济区内各流域水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人口众多、工农业开发活动强度大使得其对水资源需求巨大. 部分水资源二级区对地下水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 伴随着高强度水资源利用的是水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部分河流水污染状况严重,甚至在局部地区造成了地下水污染. 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在中原经济区内由南向北随着水系统自然条件和水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26.
广东省土壤镉含量影响因子解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镉(Cd)含量的因子众多,包括自然影响因子和人为影响因子,而治理Cd污染首先应查明Cd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子,这对因地制宜制定Cd污染治理措施及指导相关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地理状况复杂、经济发达,Cd含量分布区域间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基于Cubist构建土壤Cd含量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模型,解析影响广东省土壤Cd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类型是影响广东省Cd含量最主要的因素,土壤Cd含量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关系;赤红壤、砖红壤及紫色土中Cd含量相对较低,潮土、红壤、黄壤、水稻土及石灰土中Cd含量相对较高.Cd含量高值主要出现在第四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土壤中.此外,植被指数、土壤粉粒、平均气温、高程、距道路及距河流距离也是影响广东省土壤Cd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Cd含量与土壤粉粒、高程呈正相关关系,与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土壤Cd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7.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该区的侵蚀泥沙研究基础薄弱,利用核素示踪法研究侵蚀泥沙的报道较少。本文以桂林丫吉试验场的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示踪技术定量研究了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确定了该洼地小流域1963年以来的泥沙堆积速率。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963~2008年的45年间,丫吉1号洼地的泥沙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0.104cm·a-1和13.68 t·km-2·a-1。讨论了研究小流域泥沙堆积与地面土壤流失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域近几十年以来的地面水土流失相当轻微,地面土壤流失速率仅为10余t·km-2·a-1。  相似文献   
728.
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总结了墨江农村环境整治现状。深入调查了卡房村污染状况,核算了污染负荷,摸清了污染原因,提出了对其进行农村综合整治的思路和措施,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29.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察了4种污泥厌氧消化原料的流变特性,研究了原料浓度、温度以及添加餐厨垃圾等因素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厌氧消化工艺的设计及设备选用提供基础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脱水污泥、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4种原料均为假塑性流体,且符合幂律方程.随消化原料固体浓度由1%增至10%,原料黏度升高.剩余污泥和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在TS=3%时流变指数最大,而脱水污泥和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在TS=5%时流变指数最大.添加餐厨垃圾可以改善污泥的流变特性,使得混合液的流变指数较纯污泥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使其更接近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由15℃升高到55℃,4种原料的黏度呈线性趋势降低,流变指数则逐渐升高,其中脱水污泥的黏度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30.
Controlling the confounding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long-time trend, calendar effect,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 (PM10, SO2, and NO2) on daily cardiovascular admissions from March 1st to May 31st during 2007 to 2011 in Lanzhou, a heavily polluted city in western China. The influences of air pollutants were examined with different lag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 modification by dust storm in spring was also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air pollutants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oth on dust event days and non-dust event days in spring. Air pollutants had lag effects on different age and gender groups. Relative risks (RRs) and thei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associated with a 10 μg/m3 increase were 1.14 (1.04~1.26) on lag1 for PM10, 1.31 (1.21~1.51) on lag01 for SO2, and 1.96 (1.49~2.57) on lag02 for NO2 on dust days. Stronger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 were observed for females and the elderly (≥60 years). Our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 on cardiovascular admissions on dust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non-dust days. The current study strengthens the evidence of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health and dust-exacerbated cardiovascular admissions in Lanzho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