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6篇
  免费   2476篇
  国内免费   4941篇
安全科学   2643篇
废物处理   309篇
环保管理   1444篇
综合类   12099篇
基础理论   2407篇
污染及防治   821篇
评价与监测   1032篇
社会与环境   1255篇
灾害及防治   883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08篇
  2022年   1067篇
  2021年   1031篇
  2020年   1302篇
  2019年   802篇
  2018年   789篇
  2017年   894篇
  2016年   716篇
  2015年   1003篇
  2014年   929篇
  2013年   1203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488篇
  2010年   1345篇
  2009年   1242篇
  2008年   1196篇
  2007年   1212篇
  2006年   1132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662篇
  2003年   481篇
  2002年   417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将某型作动筒的寿命由6000±150起落延长至12 000±150起落。方法采用喷丸强化技术对作动筒的主要承力零件进行喷丸强化处理,提高零件的抗疲劳和抗应力腐蚀性能。通过疲劳寿命试验验证对比喷丸强化处理前后典型零件和作动筒的寿命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结果喷丸强化处理前的3件前耳环螺栓试验循环次数均未超过1.8×10~6即断裂,喷丸强化后达到3.6×10~6时仍未断裂。喷丸强化处理后的4件主耳环螺栓与喷丸强化处理前对比,断裂时的试验循环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值寿命比值大于2.36。喷丸强化处理前后的主前作动筒疲劳寿命试验达到预期的循环次数时,均没有出现断裂或者损坏。结论喷丸强化处理能有明显提高作动筒的抗疲劳和抗应力腐蚀性,强化处理后的零件疲劳寿命能够超过处理前的2倍,可以采用喷丸强化技术延长作动筒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2.
目的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寿命评估。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展四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氧老化试验,按试验周期定期取样开展冲击性能测试,对试验数据采用寿命预估方法进行处理,对材料性能进行预估。结果通过数据计算分别得到我国热带海洋、干热沙漠等典型气候条件下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贮存寿命分别为17.21~35.89年。结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贮存性能,在较为严酷的热带海洋气候和给定的失效判据条件下,寿命预计为17.21年。试验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较好地预计材料的性能变化趋势和开展寿命评估。  相似文献   
143.
爆炸螺栓分离对热防护系统冲击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在爆炸螺栓分离过程中,作用在TPS(热防护系统)上的冲击响应是否会导致其破坏,从而影响航天器飞行安全,对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方法提出四阶段仿真方案,基于MSC.Dytran软件,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爆炸螺栓分离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根据单个爆炸螺栓地面分离试验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获取结构响应曲线;再根据实测的冲击响应数据,对爆炸过程中炸药及JWL方程的参数等设置进行调整,获取准确爆炸螺栓的分析模型;最后应用于对真实结构中TPS(热防护系统)在分离过程里受爆炸螺栓冲击响应的动力学分析与评估。结果通过参数调整,获得的仿真模型与爆炸螺栓地面分离试验实测结果一致,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四阶段仿真方案的可行性。结论提取的真实结构爆炸螺栓分离过程中作用在TPS(热防护结构)上的最大加速度响应曲线,可用于指导TPS(热防护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建立高温条件下结构的高速碰撞试验技术。方法基于理论和试验方法,研究影响试样加热/保温、碰靶速度和姿态的关键因素,利用次口径发射技术和电炉技术实现试样的加热、保温和加速。采用间接方法测试试样碰靶时的温度,联合应用次口径发射技术和靶体,控制试样的碰靶姿态,并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其进行测试。通过薄壁圆柱筒的高温高速碰靶验证高温试验技术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加热、加速和姿态控制一体化的高温高速碰撞试验技术,获得了不同尺寸薄壁圆柱筒不同姿态碰靶时的高温冲击动力学响应。正碰时,撞击端镦粗,尾端收缩,尾端的凹陷大于碰撞端的变形;侧碰时,圆筒呈马鞍状;角碰时的变形为楔形。随着圆筒的强度和刚度的降低,圆筒的变形增加,整体发生坍塌,出现大量的皱褶。结论建立的试验技术切实有效,可以用于高温条件下结构高速碰撞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7月、8月和9月)长江河口湿地芦苇植被CO_2、CH_4和N_2O的叶面通量、茎秆扩散速率以及沉积物通量的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芦苇叶片排放的N_2O与CH_4的量分别为2.99μg/(m~2·h)和15.36μg/(m~2·h),CO_2则呈现白天吸收(-120.86 mg/(m~2·h))、夜间排放(69.39 mg/(m~2·h))的特点。芦苇茎秆N_2O、CH_4和CO_2平均扩散速率分别为1.96μg/h、142.45μg/h和10.69 mg/h,沉积物平均排放通量为N_2O 8.18μg/(m~2·h)、CH_41.58 mg/(m~2·h)、CO_2169.66 mg/(m~2·h)。芦苇茎秆和沉积物界面CH_4和CO_2的排放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昼夜变化规律,其排放峰值集中在日照及温度最高的9:00至15:00。芦苇植株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因素之一。芦苇植株在光合作用下吸收CO_2并促进CH_4的排放,而芦苇发达的根系及茎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芦苇群落CH_4和NO2的排放影响显著,但与CO_2通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3种气体的排放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6.
水稻土中五氯酚的降解转化动态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的还原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室内培养实验条件下,PCP在水稻土样品中降解比较迅速,在反应17 d时,实验添加的PCP能够完全被还原转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CP的添加明显改变了水稻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其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PCP降解完之后逐渐恢复。原始土壤以及添加PCP的土壤样品中其优势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CP添加刺激了水稻土中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地杆菌科(Geobacteraceae)、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等脱氯相关的微生物菌群繁殖,成为PCP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有利于PCP还原降解。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土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脱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7.
为加强特种设备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中国特种设备的管理法规标准体系、中国石化特种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并提出了石化特种设备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8.
发光细菌生物毒对水生生态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为保护水体环境,提出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抑制率优化研究。完成测试样品调制;设置菌悬液特征参数,利用pH、RLU及D600进行同步检测,完成发光细菌生物毒性重现;分析磺胺类药品于根际土壤的形态分布和生态毒性,完成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抑制率优化研究。实验证明,三种磺胺类药品对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的相对抑制率都小于30%,为低毒性;其中有机溶剂对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的抑制率最大,水溶态较大,结合态最小。  相似文献   
149.
选取浏阳河流域为例,根据近十年河流断面监测数据,采用改进的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研究了该红壤丘陵区典型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和土壤特征等分析地表水质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改进的综合污染指数法有较好的适用性;从时间特征上看,由于面源污染加剧,使得浏阳河近十年的水质污染呈增长趋势;从空间特征上看,浏阳河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污染呈增长趋势,上游水质较好,中游表现为重金属铅和汞的污染较大,而下游则是氨氮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150.
烟道气现场监测,易出差错。监测人员必须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富的工作经验、高度的敬业精神。本文就现场监测工作易出现问题进行了分析,列举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