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01.
Fe(Ⅲ)对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Fe(Ⅲ)及其不同化学形态与EDTA,柠檬酸和羟基等配体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Fe(Ⅲ)浓度(18 μmol/L)高于强有机配体EDTA浓度(2.69 μmol/L)时,Fe(Ⅲ)主要以胶体和沉淀形态存在,但Fe3+及Fe(Ⅲ)的羟基配合物等藻类易于利用的化学态能维持较高的浓度,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都生长良好;Fe(Ⅲ)浓度(≤1.0 μmol/L)低于强有机配体的浓度(2.69 μmol/L)时,有机配体可以与Fe(Ⅲ)形成稳定的鳌合物; 可利用态的Fe(Ⅲ)浓度较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单位细胞叶绿素a质量、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光限制部分P-I曲线斜率都下降,但铜绿微囊藻变化较快,表明Fe(Ⅲ)与强有机配体络合造成的限制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502.
废气生物过滤填料层湿分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填料层湿分是生物法处理废气性能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填料层湿分迁移的研究将为废气生物过滤系统工业放大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参考多孔介质体积平均模型和三参数模型,以流体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废气生物过滤填料层湿分迁移的数学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点湿度值吻合较好.气流特性与填料层湿分迁移的数值模拟显示,随着进气气速增大、相对湿度减小、进气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填料层的含湿量下降,且它们对湿分迁移的相对影响程度依次为:气速>温度>进气浓度>相对湿度.填料层湿分迁移速率与气速呈对数关系,与温度、进气浓度呈指数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乘幂关系.  相似文献   
503.
EDTA和铁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储昭升  金相灿  阎峰  郑朔方  庞燕  曾清如 《环境科学》2007,28(11):2457-2461
铁限制不但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而且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探讨有机配体和铁的作用对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竞争,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EDTA及Fe浓度下,太湖蓝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和竞争.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EDTA(≥13 .5 μmol/L)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不抑制四尾栅藻,因而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铁的浓度由3 μmol/L增大至18 μmol/L时,可缓解较高浓度EDTA(13 .5~27 μmol/L)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而增大其它微量元素浓度(B、Mn、Zn、Cu、Mo等)则无此作用;说明高浓度EDTA与铁的螯合作用能抑制铜绿微囊藻而不抑制四尾栅藻.高浓度EDTA对2种藻具有不同影响的原因可能是2种藻对铁的吸收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04.
采用水热法制备NiO纳米薄片,用XRD和TEM对样品的晶型及颗粒形貌进行了表征。以蒽醌染料B-RN为对象,紫外灯为光源,研究了催化剂热处理温度、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染料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结果表明:NiO薄片催化剂能显著的降解蒽醌染料B-RN,且能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505.
为控制石油炼化含油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O3/H2O2方法对石油炼化含油废水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了臭氧浓度、H2O2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废水中石油烃类物质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石油烃类物质在pH值2-10、温度15-45 ℃、10-60 mL的H2O2投加量范围内,去除率分别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处理1 L油质量浓度为110 mg/L的含油废水,臭氧质量浓度为7.23 mg/L,投加40 mL H2O2,pH为9,在35 ℃的条件下反应8 min,油去除率可以达到84%.同样条件下处理30 min,废水COD下降了65%.这将为该工艺处理实际含油废水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06.
炭法烟气脱硫机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污染治理与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的脱硫技术,本文在对活性炭吸附催化转化SO2过程、H2O和O2的存在对脱硫过程的影响,以及改性活性炭脱硫性能提高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基础上,论述了炭法脱硫机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7.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生活垃圾常规处理技术,以及蚯蚓堆肥法、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高温高压湿解法、垃圾衍生燃料和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几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在概述各种处理工艺的技术参素及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08.
本文利用浙江、河南、四川三省960份已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居民再迁移倾向。研究结果表明:(1)从描述性统计看,69.69%已进城居民不愿再迁,主要是生活原因,而30.31%的居民愿意再迁,主要是经济原因。(2)从三省总样本上看,一是女性较男性有更强的迁移意愿。二是年龄对再次迁移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年龄越大的进城居民更倾向"安土重迁"。三是家庭类型中三代同堂较单身家庭有更强的迁移意愿,因为养老难、子女教育难。四是手工业工人较村组干部更不愿意迁移,技能优势使其在城里更有保障。五是家庭年总收入对再迁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六是浙江、四川与河南三地的差异显著,因为三地分属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居民收入和文化观念存在显著差异。(3)从分省比较上看,一是性别、打工年限、家庭类型在浙江省和四川省模型中均有显著影响,但方向相反。二是工作类型在三省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存在差异。三是家庭年总收入在河南省不显著,而在四川省和浙江省均是正向显著。四是搬迁到城镇的年数在河南省是正向显著,而在浙江省和四川省是负向显著。五是浙江省和四川省模型都说明对政府越满意,居民越不愿意迁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关注已进城居民对经济、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理需求,重视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观念的差异性,健全人口迁移的相关体制,落实各项相关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509.
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已成为土地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基于半对数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考察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研究表明:(1)耕地保留量、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生态压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负向驱动作用,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政府财政赤字、政府政策执行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耕地保有量、生态压力两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影响不显著;(2)政府财政赤字、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政府政策执行力等3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为此,应从资源约束、生态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效率等多方面入手以破解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困局。  相似文献   
510.
为控制水泥脱硝工程产生的氨排放问题,中国发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对水泥企业氨排放限值提出明确要求。但水泥脱硝设施同步配套的氨在线检测仪记录数据表明,多数水泥厂脱硝后的氨排放浓度远超过标准限值。为此,对照火电厂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出了水泥工业氨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文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检测数据和国外相关文献,确认水泥工业存在"本底氨"排放,水泥原料、协同处理废弃物、生产工况变化是导致本底氨排放的主要原因。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设施产生的氨逃逸将增加氨排放浓度,反应温度窗口、停留时间、氨/氮摩尔比(NSR)、喷射方案等均会影响氨逃逸浓度。优化水泥生产工艺、SNCR脱硝工艺或配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等方式可有效控制水泥厂本底氨及氨逃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