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5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1446篇
安全科学   394篇
废物处理   190篇
环保管理   281篇
综合类   2518篇
基础理论   68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14篇
评价与监测   214篇
社会与环境   192篇
灾害及防治   18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51.
防空干道地下水质YD390-400mg/l,TDS750 mg,/l,经强化纤维过滤-OR低压反渗透装置处理后水质达到钛白粉生产工艺用水标准。YD〈200mg/l,TDS〈450mg/l。工艺条件:处理量7000M^3/d,净水荆加入量1501/h,反渗透设计压力2.5Mpa,工作压力1.3Mpa,工作温度10℃-30℃,采用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膜,设计压力4.0Mpa,工作压力1.5Mpa,工作温度10℃-40℃。同时,该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工艺成熟,简洁、高效,在确保出水达标的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在强化纤维过滤中采用GM多功能净水剂,具有絮凝快,分离速度快,分界清楚,浊度去除高。反渗透工序分离过程不需加热,没有相的变化,具有耗能较少,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852.
聚磷菌厌氧时吸收乙酸和丙酸的代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存在过多的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因为能过量吸收磷而倍受关注。厌氧时,聚磷菌能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为好氧吸磷做准备。经过总结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Accumulibacter吸收乙酸和丙酸代谢转化的化学计量方程,并对模型中系数、还原力的产生、糖原降解途径以及厌氧条件下最终产物PHA的组成进行了讨论,得出挥发酸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且糖原经过ED途径提供还原力,多聚磷酸盐水解提供ATP和释放磷酸盐于体外,最终产生PHA的假设过程。但是,经过众多模型试验,一些假设仍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所以应该进一步用富集程度较高的污泥进行精确研究。本文最终希望利用聚磷菌的代谢模型在工程运用中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853.
生活污水处理是中国面临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分析厌氧反应器的分类与特点及去污机理,与其它污水处理技术比较,总结出生活污水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对厌氧反应器在生活污水处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4.
近40年湖南冰雹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南省1967~2006年近四十年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湖南冰雹日数年代、年、季、月、旬、日际变化、地域分布特征及湖南前后二十年冰雹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湖南冰雹是典型的春雹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4.9%;存在2年和4.8年的周期;日变化十分明显,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地理分布呈西多东少,高山多于平原,洞庭湖北侧多于南侧的特点;近二十年冰雹呈减少趋势,多雹区更集中,主要出现在湘西北和湘东南。  相似文献   
855.
输电线路除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如何对覆冰输电线路进行融冰、除冰以降低冰灾损失仍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通常的融冰措施可分为热融冰、机械除冰及自然脱冰。该文分别简要阐述了这三类措施,并对每一类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较新颖的融冰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各方案的利弊及应用范围,并介绍了国际上在此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56.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可决定一个地区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格局,探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为评价单元,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将其划分为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5个等级,进而运用多元变量回归分析探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区位及交通3者是造成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远离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坡度大的山区,交通通达性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而,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县域协调发展,应首要解决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857.
在借鉴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概念及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耦合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协调度函数,分别对2003~2010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单元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耦合协调程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2003~2010年这8 a中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上海市最高,为类型Ⅱ,其次为苏州和杭州,为类型Ⅲ,苏南地区和浙江舟山、湖州最低,为类型Ⅴ;〖JP2〗(2)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先后顺序上看,长三角地区主要体现为类型B和类型C,反映出各个城市所重视的方向不同,如杭州市为类型B,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苏州市为类型C,注重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58.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timulates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diminishes available agricultural land. Mono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any more, so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going to be promoted in the c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2 to 2004 and discusses some evolvement views.  相似文献   
859.
杨灵芳  孔东彦  刁静文  郭鹏 《环境科学》2023,44(11):6226-6234
研究已证实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然而其变化幅度在不同的实验样地具有较大的差异.基于在我国开展的49个模拟氮沉降野外实验的40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Meta回归和线性回归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样地气候、土壤属性以及氮素施用参数对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地的年均温(MAT)和年均降水量(MAP)与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显著正相关(P<0.05).在MAT或MAP较低(MAT<3℃,MAP<500 mm)的样地中,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而在MAT或MAP较高(MAT>3℃,MAP>500 mm)的样地中,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显著升高.土壤属性方面,在C:N较高(>15)或酸性(pH<6.5)土壤中,施氮后土壤有机碳积累明显(P<0.05);而在C:N较低(≤15)以及中性或碱性(pH≥6.5)土壤中,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变化不明显(P >0.05).此外,施氮后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5.34%);而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表现出明显积累(10.52%),特别是阔叶林生态系统(13.10%).所有的因子中,土壤C:N是影响施氮后土壤有机碳变化幅度的主导因子.在施氮类型方面,施加硝酸铵或尿素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而施加硝态氮对其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在精确评估、预测和分析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时,应综合考虑样地的气候、土壤属性以及氮素施用参数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0.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rests are a major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vid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s is frequently underestimated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cause of the externalities and public good properties of these services. Forest eco-compensation is a transfer mechanism that serves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by compensating individuals or companies for the losses or costs resulting from the provision of these services. China’s current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s centered mainly on noncommercial forest. The primary measures associat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are (1) a charge on destructive activities, such as indiscriminate logging, and (2) compensation for individual or local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s in forest conservation. The Compensation Fund System for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was first listed in the Fores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8. In 2004,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und,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Compensation Fund for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t is crucial to design and establish compensation criteria for noncommercial forests. These criteria should tak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into account, and the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lthough some initial headway has been made on this task,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ffectiv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n China still has deficiencies and still faces problems. Implementing classification-based and dynamic management for key noncommercial forests and establishing a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funding sourc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re the key measures needed to conquer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and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seq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