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9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3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0篇 |
废物处理 | 70篇 |
环保管理 | 186篇 |
综合类 | 563篇 |
基础理论 | 209篇 |
污染及防治 | 641篇 |
评价与监测 | 106篇 |
社会与环境 | 74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Kim YS Jeong CS Seong GT Han IS Lee Y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India》2010,31(5):687-693
The diurnal vertical migration of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C. polykrikoides), which caused a red tide in the Korean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Sea/Sea of Japan in September 2003, was examined by determining the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density of living cells in relation to the depth of the water column. The ascent of this species into the surface layer (depth of water 2 m) occurred during 1400-1500. The descent started at 1600 and a high distribution rate (86%) at 15-20 m was observed at 0300. During the ascent, the cell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t each depth level from 0600 hr and at 0800-1100, the cells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layer (0-6 m).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was generally < or = 2.86 micromol l(-1), but at 1400-1500,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reduced to < or = 0.14 micromol l(-1). Moreover, the concentr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s the depth increased to > or = 5 m.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trient-consumption rat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C. polykrikoides during a red tide is more influenced by the inorganic-nitrogen resources ratherthan the inorganic-phosphorus compounds. 相似文献
992.
频繁的滤材堵塞是大气气溶胶采样器(流量大于500 m3/h)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安装预分离器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了可用于这种气溶胶取样器预分离的旋风分离器,确定了使用轴流进气直流式的结构。在惯性分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割粒径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流量为700~800 m3/h的预分离器性能测试装置和方法,并对3个旋风分离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3个旋风分离器的切割粒径在12~14.5μm,与计算较好地符合;性能最佳的旋风分离器的切割粒径为14.5μm,10μm颗粒的透过率为73%,符合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湿热海洋、干热沙漠、寒冷乡村、暖温高原四种典型大气环境对7B50铝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户外大气自然环境暴露试验,通过宏观腐蚀形貌分析、金相显微形貌分析、腐蚀深度分析和拉伸性能分析,对比研究7B50-T7751和7B50-T77511两种铝合金在不同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和规律.结果 暴露试验周期为3 a时,7B50-T7751铝合金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中腐蚀严重,局部最大腐蚀深度为166μm,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下降了5%和25%;在干热沙漠大气环境下腐蚀较重,局部最大腐蚀深度为44μm;在寒冷乡村、暖温高原大气环境下未见明显腐蚀.7B50-T77511铝合金在四种典型大气环境下均表现出明显腐蚀,局部最大腐蚀深度分别为141、80、42、29μm.结论 两种7B50铝合金在典型大气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耐蚀性,在微观上均表现为点蚀和晶间腐蚀的混合腐蚀,具有明显的晶间腐蚀和剥蚀倾向.两种铝合金暴露在相同大气环境中时,7B50-T7751板材耐蚀性较7B50-T77511型材略好. 相似文献
994.
CHANG Qi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1,13(1):104-107
IntroductionApreparationmethodofpolyferricsulfate (PFS)coagulantwasreportedbyJapanesescientists(Yang ,1986)intheseventies.Sincetheeightiesthe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PFShavebeenwidelyinvestigatedinChinabecauseofitshighcoagulationefficiencyinwatertreatmen… 相似文献
995.
996.
典型岩溶槽谷区不同地表覆被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运移特征和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岩溶槽谷区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环境行为,选取典型的竹林地、灌丛地和耕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土壤中的PAHs.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PAHs污染水平表现为竹林地(204.13 ng·g-1)>耕地(175.47 ng·g-1)>灌丛地(106.00 ng·g-1),土壤质量总体良好.3种土地类型均表现为浅层土壤的PAHs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表明岩溶区土壤对防止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3环PAHs易运移至深层土壤,而4~6环PAHs受TOC含量的影响则主要积聚在浅层土壤,富集能力表现为灌丛地>耕地>竹林地;PAHs运移特征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的吸附和水的溶解两种机制,PAHs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影响PAHs运移的重要因素.结合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源解析结果,得出研究区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当地能源燃烧和交通污染,而大气沉降是重要污染途径. 相似文献
997.
自然环境谱转化为加速试验环境谱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将自然环境监测数据转化为加速试验环境谱的方法。方法提出了自然环境谱向加速试验环境谱转化的方法,举例将某地域的自然环境谱转化为加速试验环境谱,并以天然橡胶1142为试验对象,验证环境谱的转化方法。结果加速试验结果与户外暴露结果一致。样品的硬度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拉断伸长率不断下降,表明样品出现老化,交联程度增加,柔韧性降低。结论获得了包括环境应力水平的确定,环境应力作用时间的确定,环境谱的转化、组合和综合以及环境应力施加顺序的环境谱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自行设计的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反应器,研究不同好/厌氧区容积负荷对该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试验过程中设置了3种不同的工况,每种工况的好氧区和厌氧区容积均不同,工况Ⅰ的是9.66 L和15.34 L,工况Ⅱ的分别为12.56 L和12.44 L,工况Ⅲ的是15.42 L和9.58 L.不同的好/厌氧区容积对应不同的容积负荷.结果表明,工况Ⅰ的氨氮与磷酸盐去除效果稍差,工况Ⅲ出水硝态氮较高,造成总氮去除率较低.工况Ⅱ是最佳运行条件,系统的氨氮去除率为80.63%,氮容积去除负荷为150.27 g·(m3·d)-1,COD去除率为83.24%,释磷量与吸磷量分别为7.23 mg·L-1和11.93 mg·L-1.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正念对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机制,提高应急疏散效率,构建包含应急正念、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掩蔽效应和应急疏散行为的概念模型,基于调查问卷结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念、风险感知和自我效能对应急疏散行为存在正向影响,正念通过风险感知和自我效能对应急疏散行为产生部分中介效应;掩蔽效应在自我效能影响应急疏散行为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正念通过风险感知能力提高自我效能,进一步对应急疏散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情绪及压力,增强个体自信程度及风险感知能力,提高应急疏散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目前针对于基础隔震结构的性态水平研究往往基于刚性地基假设,未考虑 SSI 效应对结构损伤的影响。因此,为研究柔性地基上小高宽比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态水平,本文以拟建结构为背景,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该小高宽比基础隔震结构建筑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依据相关规范规定,选取 El?Centro 波、Kobe 波和卧龙波,通过改变土体等效剪切波速设计扩展出 5 种场地,分析了地震动特性、场地条件以及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该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对该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柔性地基上随结构?土体相对刚度比的增大,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损伤和隔震层损伤均增大,且上部结构的损伤明显滞后于隔震支座损伤,IV 场地在同等条件下损伤最严重;中长周期地震波对于隔震结构损伤影响较大;选取了层间位移角、隔震层位移作为抗震性态水平的量化指标,基于计算结果,本文初步给出了两类指标与结构?土体相对刚度比的预测公式,提出了不同类别场地下小高宽比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态水平划分及其破坏程度的物理描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