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2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1235篇
安全科学   463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225篇
综合类   2138篇
基础理论   455篇
污染及防治   764篇
评价与监测   158篇
社会与环境   224篇
灾害及防治   1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已有文献资料数据,以中国东部平原湖区(31个),蒙新湖区(4个),二龙湖,青海湖及抚仙湖共38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四大类常用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在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四大类抗生素污染在中国典型湖泊中普遍存在,其中水体中抗生素污染水平依次为磺胺类(2147ng/L) > 喹诺酮类(1458ng/L) > 四环素类(481ng/L) > 大环内酯类(205ng/L),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分布具有垂向差异特征,表层沉积物抗生素浓度高于深层沉积物.抗生素检出浓度在不同湖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平原湖区水体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湖区.相比入湖河流,湖区(如太湖贡湖湾和青海湖)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相对较高,表明湖区可能作为抗生素的汇集地.湖泊水体中的抗生素浓度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如太湖水体中抗生素浓度在春,夏及冬季高于秋季,而鄱阳湖,白洋淀和二龙湖在旱季(4月)高于雨季(8月);而湖泊沉积物中抗生素季节性差异较不明显,这可能与抗生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2.
Ceria is widely used as a catalyst for soot combustion, but effects of Zr substitution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ambiguous. The present work elucidates effects of Zr substitution on soot combustion over cubic fluorite-structured nanoceria. The nanostructured CeO2, Ce0.92Zr0.08O2, and Ce0.84Zr0.16O2 composed of 5–6 nm crystallites display Tm-CO2 (the temperature at maximum CO2 yield) at 383, 355, and 375°C under 10 vol.% O2/N2, respectively. The size of agglomerate decreases from 165.5 to 51.9–57.3 nm,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soot-ceria contact. Moreover, Zr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surface oxygen vacancies, generating more active oxygen (O2? and O?) for soot oxidation. Thus, the activities of Ce0.92Zr0.08O2 and Ce0.84Zr0.16O2 in soot combustion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CeO2. Although oxygen vacancies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lattice O2?, the enriched surface Zr also inhibits the mobility of lattice O2?. Therefore, the Tm-CO2 of Ce0.84Zr0.16O2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e0.92Zr0.08O2. Based on reaction kinetic study, soot in direct contact with ceria preferentially decomposes with low activation energy, while the oxidation of isolated soot occurs through diffusion with high activation energy. The obtained findings provide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soot combustion over nanoceria.  相似文献   
133.
周烨  宋红兵 《环境工程》2013,(5):143-146
随着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颁布,汞排放问题正式列入了控制目标,这必将对燃煤电厂的环保设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综述国外汞监测技术的前提下,总结脱硫脱硝污染物监测的经验,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燃煤电厂汞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的开发重点。同时分析了在最大化地利用燃煤电厂现有环保设施和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最适宜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汞排放控制技术,也对国内今后的政策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4.
燃煤电厂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过程消耗大量的氨,同时存在氨逃逸和氨排放问题.为了掌握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的氨排放程度、脱硝氨逃逸情况以及各环保设施对氨的协同脱除能力,为燃煤电厂氨减排政策制定和氨减排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选取11个城市中的14台机组,采用例如DL/T 260—2012《燃煤电厂烟含脱硝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的标准方法用稀硫酸吸收烟气中的氨再结合分光光度测试方法,对环保设施多个位置的烟气中氨进行浓度测试.结果表明:①氨排放浓度介于0.05~3.27 mg/m3之间,平均约0.95 mg/m3,通过烟气排入大气中氨的浓度不高;②测试的14台机组中有7台机组(约50%)脱硝氨逃逸值高于设计值(2.28 mg/m3),说明脱硝氨逃逸超过设计值呈普遍现象,个别电厂脱硝氨逃逸严重,氨逃逸亟待解决;③环保设施对逃逸氨具有较好的协同脱除能力,平均脱除率约为64.86%.建议对于SCR脱硝氨逃逸严重的机组,对SCR出口烟道截面氮氧化物(NOx)实施网格式测试,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精准喷氨、优化流场、提高SCR脱硝运行水平(或采用专业化运维),从源头上减少氨耗量,降低系统能耗和氨排放.   相似文献   
135.
北京典型道路交通环境机动车黑碳排放与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对2009年北京市典型道路(北四环中路西段)进行实际交通流监测和调研,分析了总车流量、车型构成和平均速度的日变化规律.应用北京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EMBEV模型)和颗粒物黑碳排放的研究数据,计算该路段的黑碳平均排放因子和排放强度.根据同期观测的气象数据,应用AERMOD模型对道路黑碳排放进行了扩散模拟,并根据城市背景站点和道路边站点的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路段黑碳平均排放因子与重型柴油车在总车流中所占比例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由于北京市实行货车区域限行制度,日间时段总车流的平均黑碳排放因子为(9.3±1.2)mg·km-1·veh-1,而夜间时段上升至(29.5±11.1)mg·km-1·veh-1.全天时均黑碳排放强度为17.9~115.3g·km-1·h-1,其中早(7:00—9:00)晚(17:00—19:00)高峰时段的黑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06.1±13.0)g·km-1·h-1和(102.6±6.2)g·km-1·h-1.基于同期监测数据验证,AERMOD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时段的道路黑碳排放对道路边监测点的平均浓度贡献为(2.8±3.5)μg·m-3.由于局地气象条件差异,日间和夜间的机动车排放对道路边黑碳的模拟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日间时段,小型客车排放对道路边站点的黑碳浓度贡献最高,达(1.07±1.57)μg·m-3;其次为公交车,达(0.58±0.85)μg·m-3.夜间时段货车比例明显上升,其黑碳排放占主导地位,贡献浓度(2.44±2.31)μg·m-3.  相似文献   
136.
畜禽养殖业是"十二五"期间氨氮总量减排的重点,其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技术种类繁多,不同技术在不同应用条件下减排效果差别显著。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污染现状,系统归纳了国内畜禽养殖业氨氮总量减排技术区域特征,综合使用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法、费用-效益法、表单法等对氨氮总量减排技术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研究,构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氨氮减排技术评估咨询平台。结果表明,氨氮总量减排技术评估方法与平台可大幅度提高技术评价的效率和精确度,可广泛应用于企业和管理部门氨氮减排的工程技术与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7.
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污泥中Cd、Pb和Zn的化学形态分布,并通过室内土培实验研究了其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Pb和Cd在污泥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相对比较稳定;Zn则主要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存在,具有较强的潜在生物有效性。污泥中3种金属的潜在生物有效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Cd>Pb。比较污泥中的Zn、Pb、Cd在小麦根和叶中的富集系数(EC),可发现3种金属在根中的富集系数均大于其在叶中的富集系数,说明小麦根部对这3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其茎叶部分。3种金属在小麦中富集能力的强弱顺序在茎叶中为Zn>Cd>Pb,此结果与金属形态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8.
2011年2~3月利用化学发光法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中一氧化氮(NO)浓度进行了监测.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NO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胶州湾内表层海水中NO浓度为0.080~0.493 nmol.L-1,平均值为(0.292±0.146)nmol.L-1,胶州湾外NO浓度为未检出~0.435 nmol.L-1,平均值为(0.160±0.130)nmol.L-1.总体来说,胶州湾表层海水中NO浓度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陆地径流和人为活动可能对NO浓度的分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中NO浓度比开阔大洋高1个数量级.周日变化研究表明,NO浓度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5:00,这可能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影响NO浓度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主要受亚硝酸盐、光强和pH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是大气NO的源,通量约为1.09×10-15 mol.(cm2.s)-1.  相似文献   
139.
重金属污染的稻田土中总有机碳和颗粒态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大宝山矿区横石河下游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稻田采集6个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POC/TOC比率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污染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采样点相比,在重度污染的各土层中,TOC含量显著下降,其垂直分布有显著改变.POC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变化与TOC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差异更显著.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分配比例,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可利用性.中度重金属污染使POC含量显著增高,土壤有机碳变得易于分解和损失;重度污染使TOC含量显著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积累.不同重金属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不同,Pb表现出与Cu、Cd的拮抗作用,Pb使有机碳稳定性增加;而Cu和Cd则相反.但多种重金属联合效应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0.
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BCR3步分级提取法测定了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Pb、Cd、Cu和Zn)不同形态的含量,初步评估了这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和Zn主要以可提取态存在(即弱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而Pb和Cu均以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式.通过计算可提取态含量所占总量百分量大小,可知各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大小排序为:Zn(53.06%)>Cd(50.84%)>Cu(34.62%)> Pb(28.65%).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与各金属不同形态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氧化态重金属与有机碳结合的趋势远大于弱酸溶解态和可还原态.表层沉积物中可提取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表现为草海>外海,除Cu外,大部分样点的可提取态Pb、Cd和Zn含量均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