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7篇
  免费   1342篇
  国内免费   211篇
安全科学   566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243篇
综合类   2251篇
基础理论   596篇
污染及防治   801篇
评价与监测   170篇
社会与环境   226篇
灾害及防治   148篇
  2025年   32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81.
砷在高浓度下对生物体具有极高的毒性,然而,关于低毒性的砷甜菜碱(AsB)在哺乳动物体内生物转化的研究有限。AsB对人体是否造成潜在健康影响,最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本研究评估了AsB和无机砷形态在小鼠体内的差异吸收、生物转化和生物积累。为此,C57BL/6J小鼠以1 000 μg·kg-1剂量口服AsB和无机砷(iAs) 14 d。随后,收集组织/器官样本以及尿液和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sB的口服吸收率最高。此外,我们观察到AsB经口服后向砷酸盐(As(Ⅴ))发生显著生物转化,相较于亚砷酸盐(As(Ⅲ))或As(Ⅴ)处理的小鼠,AsB处理小鼠的肝脏、肺和脾脏中砷积累水平更高。在短期接触AsB后,iAs在肺和脾脏中表现出较高的积累水平。总的来说,这些发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哺乳动物中,AsB经历了向iAs的生物转化,同时表明哺乳动物长期摄入AsB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82.
郑州大气氮氧化物污染与灰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郑州市大气中NOx的监测和分析,初步揭示了NOx变化的规律。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定量地分析了影响郑州市NOx变化的因素。并建立了该市的NOx产生量的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影响NOx污染的主要因子是家庭用气普及率;(2)NOx在大气中的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2年预测值为0.043mg/m^3。  相似文献   
783.
目的 建立产品在爆炸分离冲击剖面下,中远场关键连接界面上多点激励时域载荷历程的识别方法,并分析评估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特性.方法 采用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基于杜哈梅积分离散化,建立时域范围内产品上多个测点(包括多个自由度)与关键界面上受到的力载荷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通过载荷识别获得该力激励,特别是在载荷识别过程中采用最速下降法克服识别算法的不适定性,最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得到识别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为评估结构动力学响应提供依据.结果 反演获得了爆炸螺栓盒与产品连接关键界面上多点多个自由度的时域载荷,该载荷所产生的响应仿真值与多个测点实测数据吻合,并分析获得了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分布.结论 提出了一种针对爆炸载荷传递路径上中远场关键界面的多点动力学载荷的识别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支撑结构的动力学响应评估.  相似文献   
784.
785.
于伟华  刘鹏  龙超  陶为华 《环境科学》2011,32(9):2805-2809
采用固定床吸附法研究了三氯乙烯(TCE)、 1,2-二氯乙烷(DCE)和三氯甲烷(TCM)共3种氯代烃类蒸气在疏水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LC-1上的动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TCE、 DCE和TCM蒸气的初始浓度、 气体流速和吸附温度均会影响动态吸附过程,随着初始浓度、 气体流速和吸附温度的增大,穿透时间变短,传质区长度增大,其中气体流速的影响最大;采用半经验数学模型Yoon-Nelson模型对吸附穿透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相关性系数R2≥0.994.  相似文献   
786.
    
The occurr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has drawn world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potential risks.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a variety of substances can enhance the occurre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ARG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the response of ARGs under the stress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ters in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In this study, seven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added into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reactors to investigate ...  相似文献   
787.
张超  翟付杰  单保庆 《环境科学》2024,45(2):983-991
针对湖库周边农田淹没后土壤磷释放风险控制的问题,采用共热解法制备Ca改性生物炭(Ca-BC),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分析(XRD)、吸附实验和模拟培养实验等,进行Ca-BC 对土壤磷赋存形态影响和稳定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a-BC 吸附磷的过程符合Langmuir(R2 = 0.940)和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 = 0.961),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化学作用主导的单层吸附,最大吸附量达到267.93 mg·g-1.模拟培养实验表明,当Ca-BC添加量为1%时,土壤中较活跃性的交换态磷形态从7.42%下降至4.59%. XRD结果表明,Ca-BC吸附磷后出现Ca3(PO42和Ca5(PO43(OH)吸收峰,证明磷酸盐在生物炭表面形成较稳定的晶体沉淀.XPS分析表明,生物炭表面羰基官能团参与磷固定过程,提高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能力.总体来讲,Ca-BC 添加量大于1%时,对磷的释放有较好的固定能力,具备对土壤磷释放控制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8.
根据2006-2008年9-10月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彭水电站蓄水前后坝上和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次监测中,调查江段出现的鱼类共有9科44属63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2种;渔获物中,群体数量主要由体重<50 g的小型鱼类和幼鱼组成,而群体重量主要由<500g的中...  相似文献   
789.
为了解三峡库区腹地大气中活性氮的组成及干沉降通量,于2015年每个季节选取代表性月份在万州城区采集了气体和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氮素浓度,同时结合大叶阻力模型模拟计算的干沉降速率值,估算了不同形态氮素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HNO3的干沉降速率值最大,年均值为0.39cm/s,约为其它氮素的3~8倍.NO2和NH3是大气活性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年均浓度值分别为(11.7±3.9)和(11.0±5.3)μg N/m3,两者之和约占总无机氮浓度的80%.万州城区总无机氮干沉降总量为8.5kg N/(hm2·a),其中氧化态氮(NO2、HNO3、颗粒态NO3-)和还原态氮(NH3、颗粒态NH4+)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5,5.0kg N/(hm2·a),占干沉降总量的41.4%和58.6%.因此,为有效控制三峡库区腹地的氮素污染,应重点关注NH3的减排.  相似文献   
790.
基于老化对纳米零价铁(NZVI)去除水中Cr(VI)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强化老化NZVI对水中Cr(VI)的去除,并分析了溶解氧、温度、pH、Cr(VI)初始浓度对其去除Cr(VI)的影响,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了反应前后材料的形貌特征及Cr的价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嗜水气单胞菌能显著提高无氧条件下老化NZVI对Cr(VI)的去除效果,且在酸性条件和30~40 ℃条件下去除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该条件下更有利于老化NZVI的腐蚀和微生物的生长,此外,Cr(VI)去除效率随Cr(VI)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在pH=6,温度为30 ℃,老化nZVI投加量为0.1 g·L-1,Cr(VI)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条件下反应24 h后,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100%.XPS分析表明,反应后NZVI表面沉积的Cr主要以Cr(III)的形式存在,可能为Cr(OH)3沉淀或FexCr1-x(OH)3共沉淀物.动力学研究发现,Cr(VI)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去除机制为Cr(VI)的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其中以还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