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5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3202篇
安全科学   583篇
废物处理   538篇
环保管理   658篇
综合类   4610篇
基础理论   1493篇
污染及防治   3465篇
评价与监测   366篇
社会与环境   365篇
灾害及防治   35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54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48篇
  2013年   881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581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32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22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几种稳定度分类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利用北京市北郊气象塔的观测资料对六种不同的稳定度分类法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城郊环境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22.
为寻找经济适用且具有较高效率的烟气脱硫方法.研制了FeSO4/Ac脱硫剂。并对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烟气中O2、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及脱硫温度的高低会影响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实验证明,当n(O2):n(SO2)=7~10、n(H2O):n(SO2)=3~5、脱硫温度取120℃时,FeSO4/Ac脱硫剂具有良好的脱硫性能,脱硫效率可达92.1%~96.8%。FeSO4/Ac脱硫剂能够再生重复使用。采用水蒸气加热再生法对FeSO4/Ac脱硫剂进行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经4次加热法再生的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效率仍能达到91%。  相似文献   
823.
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油田企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清洁生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实际效果,对验收评定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24.
系统分析了石油行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潜力,并提出了建议。在统计与石油行业相关的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及其注册项目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基础上,给出了各方法学与石油行业的相关性。从勘探与生产、天然气与管道、炼油与化工三大领域,分析了石油行业潜在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领域。最后,提出了对石油行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相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25.
以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制备粉末活性污泥(PAS)作为生物吸附剂,考察pH值,PAS投加量,U(Ⅵ)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PAS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PAS吸附U(Ⅵ)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U(Ⅵ)初始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吸附pH值为3,去除率97.77%,吸附平衡时间120 min;吸附过程较好地拟合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1);X射线能谱和离子交换实验分析表明,离子交换为其主要吸附方式,参与交换的主要离子为Ca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S吸附U(Ⅵ)后自身结构未发生改变。以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初次解吸率达92.83%,循环利用3次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826.
使用稀释富集法,从大港油田采油废水处理站生化池中定向快速的分离出多株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对分离获得的1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属于Pseudomonas stutzeri的1个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TH-31。通过批次实验,对菌株TH-31的生长条件和石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条件优化,P.stutzeri TH-31在初始pH 7,原油投加量为300 mg/L,35℃培养5 d后,获得最高石油烃降解率92.7%。  相似文献   
827.
828.
六六六在水溶液中的光异构化与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六六六(BHC)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在水溶液中,除α-BHC外,BHC的光化学降解与光异构化是同时发生的。光异构化规律是:分子中一个氯原子改变其原来构象而朝着形成对光更加稳定的异构体转化。经色质谱联用鉴定,证明氯苯、二氯苯、四氯环己烯、一氯酚、二氯酚、三氯酚及三氯环己烯醇为BHC在水溶液中的光解产物。提出了包含还原脱氯和羟基取代的这一光解反应的历程。  相似文献   
829.
野外调查和钻探资料显示,阎家沟滑坡属大型黄土滑坡,滑坡体为中、晚更新世黄土.在滑坡前缘流水侵蚀坡脚和滑坡体上修建窑洞、梯田、排放生活用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以及在2002年7月4日连续强降雨的激发下,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若遇强降雨失稳概率很大.填埋滑坡体裂隙和孔洞、加强地表排水、在滑坡体前缘沟谷修建淤地坝是提高陕北此类滑坡稳定性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30.
• The NPs aggregation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LVO theory. • In NaNO3 and low Ca(NO3)2, EPS alleviates the NPs aggregation by steric repulsion. • In high Ca(NO3)2, EPS accelerates the NPs aggregation by exopolysaccharide bridging. • Ag2S NPs have stronger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Cit-Ag NPs in aqueous system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in activated sludge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could affect interactions between nanoparticles and alter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 NPs) and silver sulfide nanoparticles (Ag2S NPs) aggregated by active EPS sludge were studied in monovalent or divalent cation solutions.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the NPs without EPS followed the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DLVO) theory. The counterions aggravated the aggregation of both NPs, and the divalent cation had a strong neutralizing effect due to the decrease in electrostatic repulsive force. Through extended DLVO (EDLVO) model analysis, in NaNO3 and low-concentration Ca(NO3)2 (<10 mmol/L) solutions, EPS could alleviate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Cit-Ag NPs and Ag2S NPs due to the enhancement of steric repulsive forces. 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NO3)2 (10‒100 mmol/L), exopolysaccharide macromolecules could promote the aggregation of Cit-Ag NPs and Ag2S NPs by interparticle bridging. As the final transformation form of Ag NPs in water environments, Ag2S NPs had better stability, possibly due to their small van der Waals forces and their strong steric repulsive forces. It is essential to elucidate the surface mechanisms between EPS and NP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fates of metal-based and metal-sulfide NPs in WWTP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