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Methylsiloxanes are a class of silicone compound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for several decad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ree cyclic methylsiloxanes (D4–D6) and twelve linear methylsiloxanes (L5–L16) in mollusks collected from seven cities along the Bohai Sea. D4–D6 (df?=?71%–81%) and L8–L16 (df?=?32%–40%) were frequently detectable in the mollusk samples, while L5–L7 were not found in any mollusk samples. Cyclic methylsiloxanes (D4–D6) were found in mollusks with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15.7?±?12.3?ng/g ww for D4, 24.6?±?15.8?ng/g ww for D5 and 34.0?±?23.0?ng/g ww for D6. Among the seven sampling cities, the cyclic methylsiloxanes were predominant in mollusks, with the total cyclic methylsiloxanes (sum of D4–D6, ∑ CMS) accounting for 74.2%–80.7% of the total methylsiloxanes. ∑ CMS along the coastline demonstrated a clear gradient,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mollusks at the sampling site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s in mollusks from citi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ohai Sea. The 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s for cyclic methylsiloxanes (D4–D6) and linear methylsiloxanes (L8–L16) were estimated as 0.42?±?0.06–0.53?±?0.06 and 0.13?±?0.03–0.19?±?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2.
通过连续4年在对路经北京市密云县城区的四处监测点位的车流量、噪声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101国道的车流量大体上呈逐年增长之势。101国道两侧的昼间平均交通噪声值除2003年全部达标排放外,2004-2006年均有部分超标;101国道两侧夜间平均交通噪声值均可达标排放。101国道两侧PM10的浓度基本上随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SO2和NO2的浓度随车流量的变化不明显。101国道旁密云县环保局监测点PM10、SO2和NO2的浓度均高于密云县城区测点的浓度。  相似文献   
33.
保定城区地表灰尘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以河北省保定市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保定城区内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交通区和屋顶6个类别共14个采样点的地表灰尘,分析了地表灰尘重金属和营养元素N、P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可能来源.最后,应用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Chronic Daily Intake,CDI)对地表灰尘中Cd、Cr、Cu、Pb和Zn 5种重金属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屋顶灰尘污染物质含量普遍高于其它区域,之后依次是商业区>交通区>工业区>办公区>居住区,Cd(5.10 mg·kg-1)、Cr(470 mg·kg-1)、Pb(997 mg·kg-1)、Zn(1377 mg·kg-1)和P(999 mg·kg-1)的最大值均来自屋顶灰尘,而Cu(867 mg·kg-1)和N(19.40 mg·kg-1) 的最大值则来自商业区的地表灰尘.重金属Cd和Cr具有复合污染特征,来源复杂且多样化;重金属Pb、Zn和Cu的含量在各区域中的变化趋势较一致且显著相关,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Cd的平均致癌风险指数均达到了1.25×10-5,超过了美国EPA 10-6的标准,由此将导致每百万人增加12.5个癌症患者,已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重金属的平均叠加风险度达0.124,重金属摄入为慢性参考剂量的10%左右,不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非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34.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在环境类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断发展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导则和标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材过时、缺乏深度、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学中无侧重点等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包括及时更新教材、增加教学难度与广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特色教学等,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5.
浊漳河山西省潞城市境内干流段及南源段河道生态环境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水质恶化、水量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衰退。本文从水质、水量、生物状况三个要素出发,通过建立浊漳河潞城市境内河段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对浊漳南源及干流段进行了生态健康诊断。结果显示,浊漳干流段生态健康总指数36.74,呈生态病态状;南源段生态健康总指数60.03,呈基本健康状态。据此,浊漳河潞城境内段目前的核心问题是生态恢复问题,应当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生态修复模式,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方法,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作为其流域治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决矿井水煤水煤渣预处理的难题,研制了高效智能煤水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室小试。试验表明,在采用0.4 mm的筛网,转速为28 r/min,进水流量为1 m3/h时,该设备对矿井水的悬浮物去除效果最好。此时的浊度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2%。本设备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多风险耦合场景下单芯PVC电缆温升问题,基于传热学理论建立电缆温升方程及热平衡函数,设计过载、破损和老化风险场景的PVC电缆温升试验,测量并分析电缆温升趋势,提出电缆温升数据的稳健拟合方法,并拟合过载、破损-过载、老化-过载及破损-老化-过载组合风险耦合场景下的电缆平衡温升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过载是电缆温升的主要风险因素,破损和老化风险可通过改变传热条件进一步影响电缆温升,量化了耦合风险下单芯PVC电缆的温升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电缆内因火灾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效应的"三致性",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二英类(PCDD/Fs)、多环芳烃(PAHs)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几种典型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POPs的挥发作用、吸附/解吸、迁移、生物降解、化学降解等环境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POPs的物质属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共性影响因素及其它因素.此外,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控制土壤POPs污染的根本手段在于管理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39.
市政工程施工地周边颗粒污染物扩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于莉  张春会  王谦  经涛  陈桢 《生态环境》2010,19(11):2625-2628
为了解市政施工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通过测定TSP、PM10、PM2.5、PM1等指标,研究了施工工地附近颗粒污染物随天气条件、气象要素、距施工点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粒径较大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明显,大风和晴天的ρ(TSP)、ρ(PM10)远高于阴雨天;随风速增大,ρ(TSP)、ρ(PM10)、ρ(PM2.5)显著升高。(2)小粒径颗粒物(PM1)受天气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湿度、风速变化对PM1影响较小。(3)距离施工工地越远,4种颗粒物质量浓度越低,其中ρ(TSP)、ρ(PM10)、ρ(PM2.5)随距离下降较快。(4)不同施工阶段颗粒物污质量浓度异较大,挖槽阶段颗粒物污染要高于结构装修阶段。  相似文献   
40.
曝气对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曝气对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黑臭河道水体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控制曝气时间及强度考察处理效果以确定曝气方式和曝气量。结果表明:在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过程中使用曝气协同作用可大大增强生物促生剂的修复作用,加快修复速度。使用间歇曝气协同生物促生剂作用时效果与连续曝气相近,且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实验60d后,上覆水COD、NH3-N和TP去除率分别达46.8%、98.7%和73.3%,上覆水pH由7.61提高至7.92;底泥削减达5.49cm,底泥有机质削减率达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