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的PH_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吸附反应的最佳吸附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改性液浓度、活性炭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磷酸。热重差热分析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为磷和磷氧化物。  相似文献   
52.
城市地表灰尘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表灰尘污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国外对相关领域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该领域起步晚,研究少.本文就城市地表灰尘的概念的理解及来源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新的理解,重点突出了地表灰尘的来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地表灰尘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其污染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等.最后,讨论了有关生态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3.
对导致装置停工的卧式搅拌床气相反应釜浮动端轴承失效进行分析,采用轴承迷宫密封和冲洗吹扫方式,改善高粉尘运行工况下轴承的工作环境,通过增加轴承换油系统,实现了高压密闭环境下的轴承润滑脂的添加和排放,确保轴承润滑良好,提高了轴承的运行周期,大大降低了装置停工检修和开工停工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装置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与滞尘之间的关系,对青岛市区道路绿化树种——圆柏(Sabinachinensis)叶片中Pb、zn、Cu、Cd4种重金属含量及其滞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距离和高度处的叶片Pb、Zn含量差异显著,与距离和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叶片Cu含量与高度负相关,与距离相关性不显著;Cd含量则与距离和高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距离和高度对滞尘量有显著影响,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滞尘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距离和高度的增加滞尘量逐渐减少。叶面尘中Pb、Zn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而Cu、Cd含量分布差异不显著。叶片重金属含量与相对应的叶面尘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除Cd以外叶片重金属含量与滞尘量之间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5.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作者运用网络测度指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一森林生态旅游区内的景区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选用中位点法对景区内服务设施选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56.
磷酸活化石墨的氧还原特性以及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磷酸活化对石墨电极上氧还原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磷酸活化石墨材料应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可行性。首先以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考察了经磷酸活化的石墨材料的氧还原能力,发现经质量分数为85%磷酸活化12 h后其氧还原能力最强;然后将活化石墨材料应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进行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磷酸活化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7.92 W/m3,为未活化石墨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3.4倍;同时进行了电化学比表面积的测定及FTIR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磷酸活化石墨颗粒的比表面积(7.716m2/g)较未活化颗粒(10.940 m2/g)略有减小,但其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石墨材料氧还原能力增强及MFCs产电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例,对AERMOD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根据2007年1月~12月达州市地面和高空气象数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资料,应用AERMOD预测模型建立了空气扩散模型,对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AERMOD空气扩散模型实现了评价区域二维地形向三维地形的可视化转变,预测浓度分布能够反映出污染源分布和气象场变化以及地形等对大气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巾的PH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吸附反应的最佳吸附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改性液浓度、活性炭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磷酸.热重差热分析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为磷和磷氧化物.  相似文献   
59.
●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by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with a Fe cycle system. ● The system including hydrothermal CO2 reduction with Fe and Fe recovery by biomass. ●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quantified by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and an ex-ante LCA. ● The greatest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is −34.03 kg CO2-eq/kg absorbed CO2. ● Ex-ante LCA supports process optimization to maximize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CO2 utilization becomes a promising solution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BCU) even ha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negative emissions, but the correspondi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s limited. Herein, the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with an iron cycle (BCU-Fe) system, which converts CO2 into formate by Fe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recovers Fe with biomass-derived glycerin, was investigated. The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under various process designs was quantified by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including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and an ex-ante life-cycle assessment.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CU-Fe system could bring considerable GHG emission reduction. Significantly, the lowest value is −34.03 kg CO2-eq/kg absorbed CO2 (−2.44 kg CO2-eq/kg circulated Fe) with the optimal yield of formate (66%) and Fe (80%). The proposed ex-ante evaluation approach not only reveals the benefit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by applying the BCU-Fe system, but also serves as a generic tool to guid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merging carbon-neutral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冷环境条件下实验室和野外士兵群体着装试验研究,提出了满足我国各服装气候区士兵执行作战训练任务要求的冬服保暖量.该研究对指导我军冬服研究、装备和科学穿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