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通过冷环境条件下实验室和野外士兵群体着装试验研究,提出了满足我国各服装气候区士兵执行作战训练任务要求的冬服保暖量.该研究对指导我军冬服研究、装备和科学穿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by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with a Fe cycle system. ● The system including hydrothermal CO2 reduction with Fe and Fe recovery by biomass. ●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quantified by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and an ex-ante LCA. ● The greatest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is −34.03 kg CO2-eq/kg absorbed CO2. ● Ex-ante LCA supports process optimization to maximize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CO2 utilization becomes a promising solution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BCU) even ha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negative emissions, but the correspondi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s limited. Herein, the biomass-based CO2 utilization with an iron cycle (BCU-Fe) system, which converts CO2 into formate by Fe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nd recovers Fe with biomass-derived glycerin, was investigated. The GHG reduction potential under various process designs was quantified by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including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and an ex-ante life-cycle assessment.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CU-Fe system could bring considerable GHG emission reduction. Significantly, the lowest value is −34.03 kg CO2-eq/kg absorbed CO2 (−2.44 kg CO2-eq/kg circulated Fe) with the optimal yield of formate (66%) and Fe (80%). The proposed ex-ante evaluation approach not only reveals the benefits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by applying the BCU-Fe system, but also serves as a generic tool to guid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merging carbon-neutral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53.
硒对镰刀菌毒素毒性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物试验确定硒(Ⅳ)对镰刀菌中一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毒素的毒性有抑制作用。用人胚软骨细胞实验也初步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对该菌属代谢物之一镰刀菌酸与硒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通过分析淮北市濉河的基本特征,并对濉河水质进行评价,表明淮北市濉河水污染的特征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并存,有机污染和无机物污染并重。据此提出淮北市濉河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5.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440篇环境管理参与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环境管理参与研究具有研究阶段性显著、期刊文献信息分布离散性与集中性并存、高校为研究主力军且高校间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制度建构与创新是主要研究问题、多元协作成为研究新趋势、基金支持以单项基金为主、北京是文献产量和受基金资助最多的地区等特点.同时,中国环境管理参与研究存在研究成果少、期刊质量低、跨机构合作不足、研究深度浅、基金分布不均、研究"东强西弱"等问题.最后,与问题相对应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6.
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巾的PH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吸附反应的最佳吸附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改性液浓度、活性炭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磷酸.热重差热分析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为磷和磷氧化物.  相似文献   
57.
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的PH_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吸附反应的最佳吸附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改性液浓度、活性炭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磷酸。热重差热分析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为磷和磷氧化物。  相似文献   
58.
对导致装置停工的卧式搅拌床气相反应釜浮动端轴承失效进行分析,采用轴承迷宫密封和冲洗吹扫方式,改善高粉尘运行工况下轴承的工作环境,通过增加轴承换油系统,实现了高压密闭环境下的轴承润滑脂的添加和排放,确保轴承润滑良好,提高了轴承的运行周期,大大降低了装置停工检修和开工停工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装置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59.
草地火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干扰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草地火释放的大量烟气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2001—2017年中国大陆区域MODIS-MCD64A1数据,结合生物质密度,估算各区域草地火燃烧生物量.并运用排放因子法,估算17年间中国大陆区域草地火排放污染物总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草地生物质密度存在差异,由东向西逐渐递减.草地火时空分布不均衡且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主要集中在3月和9月.中国大陆地区2001—2017年草地火次数、火面积和燃烧总量分别是1.63×10~5次、6.12×10~6 hm~2和23.86 Mt,排放CO_2、CO、CH_4、SO_2、NMVOC、NO_x、PM_(2.5)、BC、OC和TC总量分别为37.27 Mt、1.31 Mt、43.30 kt、11.05 kt、287.74 kt、79.60 kt、155.82 kt、9.25 kt、64.95 kt和75.54 kt.此外,各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衡,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区域呈增加趋势,华东和西北区域呈降低趋势,华南区域呈显著降低趋势.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大陆地区草地火释放污染物的时空变化,为深入揭示草地火对区域环境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0.
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例,对AERMOD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根据2007年1月~12月达州市地面和高空气象数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资料,应用AERMOD预测模型建立了空气扩散模型,对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AERMOD空气扩散模型实现了评价区域二维地形向三维地形的可视化转变,预测浓度分布能够反映出污染源分布和气象场变化以及地形等对大气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