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7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1574篇
安全科学   771篇
废物处理   133篇
环保管理   386篇
综合类   3549篇
基础理论   743篇
污染及防治   459篇
评价与监测   324篇
社会与环境   300篇
灾害及防治   21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对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单因子评价法”进行了扩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综合质量的方法——“多因子空间叠加法”。该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因子的作用分值及其权重,最后根据计算得出的综合分值进行评价。通过实例运用分析,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表征出多个因子对评价区域的影响,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结果。  相似文献   
982.
张兰  樊宏  任茜  钱鑫 《四川环境》2005,24(5):41-44,47
本文以成都市1999年和2003年统计年鉴和龙泉驿区统计年鉴1998年和2003年的数据为依据,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龙泉驿区1998年和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龙泉驿区1998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且2003年比1998年的生态足迹赤字更为加剧,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此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983.
邀山阁是一座4层砖石结构楼阁,目前西北角墙体倾斜严重且墙体、石柱存在竖向裂缝。基于保护邀山阁的需要,应用等效体积单元(RVE)进行墙体的有限元分析,通过调整弹性模量和优化有限元模型来模拟砌体带裂缝时的工作状态;在应力值及其变化值比较大的关键部位选取了26个控制点,进行应力包络分析;在合理的安全系数和游客荷载最不利工况下,得到了邀山阁游客的合理控制数量。本研究将有益于古建筑的长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84.
为了建立"环境因素归一化"的苏通大桥主梁损伤预警方法,本文对苏通大桥主梁240天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实测数据进行了季节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苏通大桥主梁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其特征频带能量比的日平均值,随着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可以发生平均约200%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6次多项式模型对小波包能量谱—温度进行了统计建模,并采用均值控制图法对特征频带能量比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温度的季节变化对斜拉桥实测小波包能量谱的影响,较好地识别出结构损伤引起的特征频带能量比10%的异常变化,适合于苏通大桥主梁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985.
为提高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的损伤敏感性和噪声鲁棒性,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引入到苏通大桥主梁损伤定位方法中。基于D-S证据理论对模态柔度和模态应变能指标进行数据融合,并以苏通大桥扁平钢箱梁为分析对象,对融合后损伤定位指标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基于数据融合的损伤定位方法具有较强的损伤敏感性,只需要较少的低阶模态信息就能识别主梁的早期损伤;数据融合后,损伤定位指标可以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下准确地识别斜拉桥钢箱梁的损伤,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86.
掌握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对于科学制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策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针对目前重金属空间模拟较少考虑影响因素且平行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导致预测精度较低问题,选取自然-人为的23个影响因素,采用OK(普通克里格法)、NRK(仅基于自然因子的回归克里格法)和NARK(基于自然-人为因子的回归克里格法)对土壤镉空间分布进行模拟,评估预测精度,以冶炼厂周边区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镉点位超标率达85.93%,对土壤镉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为冶炼厂大气排放 > 钢铁厂大气排放 > pH > 有机质 > 与道路的欧氏距离 > 与河流的欧氏距离.NARK对土壤镉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较OK法分别降低26.86%和30.56%,模型决定系数R2由0.78提升到0.88;较NRK分别降低24.15%和24.23%,R2由0.81提升到0.88.融合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回归克里格模型明显提高了土壤镉空间分布模拟精度,增加人为因素作为辅助变量对模型精度的提升贡献很大,尤其是大气点源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987.
麻黄碱(ephedrine,EPH)是一种生物碱,用于减轻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的鼻充血症状,控制支气管哮喘等,同时还是制造毒品冰毒的原料.EPH已经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并可能对水生生物甚至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但目前,EPH在水生生物中的摄取、器官分配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还没有受到关注.本研究中将斑马鱼(Danio rerio)在半静态系统中暴露于EPH,研究斑马鱼的不同器官对EPH的吸收、蓄积以及EPH在斑马鱼体内的毒物代动力学.暴露浓度分别为0.01、1.00和100.00 μg·L-1,暴露14 d后,在斑马鱼脑、肝、肠、卵巢及肌肉中均检测到EPH,高浓度组斑马鱼脑中EPH最高达到84.97 ng·g-1;EPH的平均含量的相对大小遵循以下顺序:脑 > 卵巢 > 肝 >肠 > 肌肉.斑马鱼器官中的麻黄碱的摄取速率常数(Ku)为0.23~570.31 L·(kg·d)-1,消除速率常数(Ke)为1.22~6.11 d-1,半衰期为0.12~0.57 d.观察到的生物富集系数(BCFo)和动力学来源的生物富集系数(BCFk)范围分别为0.24~337.33 L·kg-1和0.13~316.43 L·kg-1,处于相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988.
磁性铁基改性生物炭去除水中氨氮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氨氮的过度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方法处理效果难以达到要求.吸附法因高效、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去除水中的氨氮.本研究中以共沉淀法将磁性铁基材料负载到市政污泥生物炭上,结果表明其对水中氨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80℃下合成的材料(MB80)在293 K下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可达17.52 mg·g-1.动力学与热力学结果表明,MB80吸附氨氮的过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MB80对氨氮的吸附机制可归纳为静电吸引、孔隙填充、离子交换和氢键结合.且5次循环后对氨氮的吸附量仍十分理想,可达3.18 mg·g-1.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高效去除水中氨氮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为市政污泥的处理提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989.
为了解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水田、旱坡地、林地、柑橘园和菜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流失浓度与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流失通量的顺序为水田[17.73 kg·(hm2·a)-1] > 柑橘园[4.86 kg·(hm2·a)-1] > 旱坡地[4.33 kg·(hm2·a)-1] > 菜地[4.00 kg·(hm2·a)-1] > 林地[2.41 kg·(hm2·a)-1];全磷流失通量的顺序为菜地[4.97 kg·(hm2·a)-1] > 柑橘园[1.87 kg·(hm2·a)-1] > 水田[0.93 kg·(hm2·a)-1] > 林地[0.27 kg·(hm2·a)-1] > 旱坡地[0.19 kg·(hm2·a)-1];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5月,占全年氮、磷流失总负荷的53.80%~96.52%和56.03%~87.78%;氮流失主要以硝态氮(16.16%~52.70%)的形态流失,全氮流失通量与径流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26);在菜地中颗粒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态(83.30%),但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中表现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形态氮、磷流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菜地应针对强降雨情况下颗粒磷流失的问题采取措施,水田应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期施肥;科学施肥和合理地土地利用方式配置是治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0.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同步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琪  李冬  高鑫  刘博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6):2946-2956
本实验对3组同规格SBR反应器分别采用分阶段法(A/O-A/O/A)异步驯化、连续曝气A/OA同步驯化和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的方式运行.以人工配水为进水基质,接种絮状污泥,通过水力选择压颗粒化,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短程硝化反硝化颗粒污泥的驯化及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在较短曝气时长(140 min)联合较低曝气强度[3.5 L·(h·L)-1]下,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最具优势,后期稳定运行期间碳、氮、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4%、91.15%和95.66%,可实现同步去除.粒径为895μm,颗粒虽小但均匀致密,f值(MLVSS/MLSS)平稳保持在0.8~0.85,有较高的生物量,这是由于间歇曝气下好/缺氧的交替运行,使得缺氧异养菌作为颗粒的核心,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批次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下比氨氧化速率为3.38 mg·(g·h)-1,能利用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比达65.46%,更有利于氨氧化菌(AOB)和NO2-型DPAOs的同步驯化及富集,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