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29篇
安全科学   127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186篇
综合类   865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84篇
社会与环境   93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目前,由于研究领域和角度的不同,坡长的定义不尽一致,本文旨在选用满足水土保持、区域地形描述的坡长定义,设计了一种在Arc GIS中较合理的坡长提取方法,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地貌类型区之间的信息差异。  相似文献   
992.
研究探讨了5种野生牛肝菌(灰褐牛肝菌,双色牛肝菌,全褐牛肝菌,美味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对重金属Cd、Pb、Zn、Cu和Hg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5种牛肝菌子实体Cd含量为<0.10~19.00 mg/kg,Pb的含量为<0.10~9.34 mg/kg,Zn、Cu和Hg含量为0.000 09~0.1mg/kg。5种牛肝菌子实体中Cd、Pb和Hg含量均超标。与牛肝菌子实体相比,Cd和Pb在牛肝菌非菌根根和菌根根中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牛肝菌子实体中,除Pb外,Cd、Zn、Cu和Hg更易向灰褐牛肝菌子实体的菌盖中迁移。Cd、Pb、Zn、Cu和Hg更易于富集在全褐牛肝菌、美味牛肝菌和皱盖疣柄牛肝菌子实体的菌盖中;Zn和Cu容易富集于双色牛肝菌菌盖,Cd、Pb和Hg更容易富集于双色牛肝菌柄。5种牛肝菌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生物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范围为1.00~79.17。对Pb和Hg的BCF分别在0.010~0.18和0.10~0.38;对Zn和Cu的BCF不足0.001。生长牛肝菌的土壤Cd含量提高,从不足0.1 mg/kg提高到(0.24±0.04)mg/kg,Pb含量从(52±3)mg/kg提高到(53±3)mg/kg,而Zn含量从(94±6)mg/kg降低到(61±5)mg/kg,Cu含量从(26±5.6)mg/kg升高至(40±5.57)mg/kg,对Hg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纤维膜三相液相微萃取(HF-LLLME)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偶氮染料氧化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小分子羧酸甲酸、乙酸、草酸、乳酸、丁二酸、柠檬酸、苹果酸进行了测定。以pH值为7.2的230 mmol/L磷酸二氢钠、115 mmol/L四硼酸钠和0.5 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为缓冲液,分离电压-12 kV,检测波长200 nm的条件下,10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三相液相微萃取以磷酸三丁酯(TBP)为有机相,供体相pH为2.5,接收相pH为12.0,萃取时间为45 min,将萃取接收相直接进行毛细管电泳(CE)测定,富集倍数在7~67之间。样品相中7种有机酸的质量浓度在5 mg/L~1 000 mg/L的范围内与电泳峰面积呈良好线性(r2>0.999 1),方法的检出限为0.09 mg/L~0.54 mg/L。运用该法对TiO2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进行测定,检测到的4种羧酸的投加回收率在93%~110%之间。  相似文献   
994.
稻秸对Pb2+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稻秸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吸附时间、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初始pH和温度对稻秸吸附Pb2+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平衡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稻秸吸附Pb2+的过程进行得很快,60 min时去除率达到85.64%,其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其中以Freundlich模型为最优,与吸附强度有关的常数在2~10之间,吸附容易发生,而使用Langmuir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的理论值可达13.67 mg/g;随着稻秸投加量的增加,Pb2+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单位吸附量逐渐减小;溶液初始pH对稻秸吸附Pb2+的影响较大,pH在4~6时去除率可达92%以上;稻秸对Pb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吸附过程具有自发性、放热性和熵增特性.  相似文献   
995.
郭劲松  谢丹  李哲  陈园  孙志禹  陈永柏  龙曼 《环境科学》2012,33(4):1129-1135
2008年12月三峡水库第一次试验性蓄水至172.8 m后,开县老县城区域被淹没呈水库特征,对蓄水后开县消落区水域水生生物生态及水体营养状态的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为了解172.8 m水位后开县消落区水域水环境的现状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于2009年1月和2009年12月冬季蓄水期间2次对包括汉丰湖在内的开县消落区水域4个样点藻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观测,初步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从生物角度评估了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2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7属69种(含变种),优势种群均为甲藻和隐藻,2009年12月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低于2009年1月.藻类种群结构和污染指示种评价结果显示,冬季蓄水期间开县消落区各采样断面的营养水平属于中-富营养类型.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开县消落区水域冬季蓄水期间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6.
上推流厌氧反应器连续干发酵猪粪产沼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闯  邓良伟  信欣  郑丹  刘刈  孔垂雪 《环境科学》2012,33(3):1033-1040
为解决猪粪连续干发酵存在的氨抑制和出料难等难题,在温度(25±2)℃、有机负荷为干物质(TS)4.44 g.(L.d)-1的条件下,采用上推流式厌氧反应器(UPAR)对猪粪进行连续干式发酵试验,研究了猪粪干发酵过程的产气情况、氨抑制现象和出料流动性,并考察了上推流厌氧反应器进行猪粪干发酵的可行性.试验采用4种不同TS质量分数(20%、25%、30%、35%)的猪粪作为原料,经160 d的运行.结果表明,进料TS质量分数对发酵过程有很大的影响,4种不同进料TS质量分数稳定的池容产气率分别为2.40、1.73、0.89、0.62 L.(L.d)-1,进料TS质量分数为20%、25%和30%的产气效率明显优于进料TS=35%的产气效率.随着进料TS质量分数从20%增加到35%,氨氮质量浓度>2 300 mg.L-1会出现明显的产气抑制.在进料TS=35%时,氨氮质量浓度能达到3 800 mg.L-1,产气速率相对于进料TS=20%递减74.1%.当进料TS达到35%、出料TS质量分数达到17.1%、流速<0.002 m.s-1时,UPAR不能顺利出料.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城区屋面径流中PAHs的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欧浪波  胡丹  黄晔  崔司宇  郭天娇  张巍  王学军 《环境科学》2011,32(10):2896-2903
为研究北京城区典型屋面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采集并分析了3种材料屋面的径流中颗粒相和溶解相PAHs的浓度.在分析屋面径流中PAHs初期冲刷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初期冲刷的定量参数FFn-Max,据此探讨了降雨特征对屋面径流中PAHs初期冲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屋面径流中总PAHs和颗粒相PAHs均存在明显的初期...  相似文献   
998.
CaO_2对控制河道底泥磷释放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环境工程》2012,(Z2):532-53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投加CaO2对受污染河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并通过底泥磷形态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将CaO2散点注射到底泥表层的修复效果最好,时效性最持久。同时,分析水体的ORP、DO等指标,结合底泥的磷形态和Fe3+/Fe2+比值的变化,说明CaO2的缓慢释氧可持续为微生物新陈代谢提供氧气,可作为微生物激活剂用来修复受污染的河道底泥。  相似文献   
999.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上充满了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滥用的争议,工业背景下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做到经济与环保统筹兼顾迫在眉睫。本文整理了我国工业园环境管理主要存在的几大问题——规划布局问题、环境管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预警监测问题及公众环保意识问题并从模式创新和科技支撑两个角度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工业园环境管控对策。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有关工业园环境风险管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1) exposure to mobile emissions from mobile sources close to a heavily trafficked roadway will exacerbate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allergic airway responses in a sensitized mouse model, and (2) the magnitude of allergic airway disease responses wil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roadway. A particle concentrator and a mobile exposure facility were used to expose ovalbumin (OVA)-sensitized BALB/c mice to purified air and concentrated fine and concentrated ultrafine ambient particles at 50 m and 150 m downwind from a roadway that was heavily impacted by emissions from heavy duty diesel-powered vehicles. After exposure, we assessed interleukin (IL)-5, IL-13, OVA-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OVA-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1, and eosinophil influx as biomarkers of allergic responses and numbers of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s a marker of inflammation.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s of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across those years that could have influenced our results. However, averaged over the two-year period, exposure to concentrated ambient particles (CAPs) increased the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irway allergies (IL-5, immunoglobulin E, immunoglobulin G1 and eosinophils). In addition, mice exposed to CAPs 50 m downwind of the roadway had, on the average, greater allergic responses and showed greater indications of inflammation than did mice exposed to CAPs 150 m downwind. This stud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exposure to CAPs close to a heavily trafficked roadway influenced allergic airway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