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9篇 |
免费 | 256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9篇 |
废物处理 | 55篇 |
环保管理 | 95篇 |
综合类 | 513篇 |
基础理论 | 216篇 |
污染及防治 | 319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34篇 |
灾害及防治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Xiaolong Li Congcong Ding Jiali Liao Liang Du Qun Sun Jijun Yang Yuanyou Yang Dong Zhang Jun Tang Ning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7,29(3):9-15
Th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U(VI) by Bacillus sp. dwc-2, isolated from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was explor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pectroscopy (XANES). Ou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pproximately 16.0% of U(VI) at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100 mg/L uranium nitrate could be reduced by Bacillus sp. dwc-2 at pH 8.2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bioreduction of U(VI) by Bacillus sp. dwc-2. XP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ranium presented mixed valence states (U(VI) and U(IV)) after bioreduction, which was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XANES. Furthermore, the TEM and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duced uranium was bioaccumulated mainly within the cell and as a crystalline structure on the cell wall. These observations impli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uranium ma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fate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se bacterial strains occur. 相似文献
52.
Kong Hui Du Chuan-ming Lv Ning-ning Yu Yao-hui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2022,24(1):259-267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 Dephosphorization slag is primarily composed of CaO–SiO2–FeO–P2O5 slag system. As it contains abundant valuabl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53.
54.
概述了在辽宁大洼县田庄台抽水站地基处理工程中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技术的实践经验,并介绍了从工程勘察、方案选择、设计、施工和检测的全过程。此项技术,经过长期沉降观测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成果。 相似文献
55.
为了评价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水环境及鱼类的影响,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研究了PFOS和MWCNTs复合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的DNA损伤。将成年斑马鱼暴露于PFOS(0.2、0.4、0.8、1.6 mg·L-1)、MWCNTs(50 mg·L-1)、PFOS+MWCNTs(0.2+50、0.4+50、0.8+50、1.6+50 mg·L-1)和对照溶液中30 d后,断尾取血进行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表明:PFOS和MWCNTs均可造成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的DNA损伤。1.6 mg·L-1PFOS处理组的微核率、Olive尾矩及尾长分别为(36.3±0.25)‰、(87.91±14.90)μm和(250.49±34.71)μm。PFOS与MWCNTs复合后,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的DNA损伤效应明显降低。复合处理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Olive尾矩及尾长均低于PFOS单独处理相。1.6 mg·L-1复合处理组的微核率、Olive尾矩及尾长比PFOS单独处理组分别降低了24.7%、68.9%、52.4%。因此,在实验浓度范围内,MWCNTs可以降低PFOS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56.
絮凝剂(Fe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57.
以煤渣和陶粒作为填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二者的磷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模型拟合,并考察了不同盐度对人工渗滤系统吸附除磷的影响。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零盐度下,Elovich模型和双常数模型可较好拟合煤渣吸附除磷过程,而陶粒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二者吸附机理取决于填料的理化性质;不同盐度下,二者等温吸附过程 Langmuir 方程的拟合效果要好于Freundlich方程;盐度增大总体呈现对磷吸附的抑制作用,但由于盐度增加导致溶液中阴离子与磷酸根离子激烈竞争填料表面吸附位点,二者的吸附量均在1%和1.5% 盐度之间出现反复。人工渗滤系统连续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整体受盐度影响趋势与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8.
通过固定化手段,将筛选出来的优势菌种应用于生物活性炭挂膜过程,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加速挂膜过程,并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挂膜需要24 d,而采用固定化微生物9 d挂膜完成,对氨氮去除率达到90%,微生物挂膜时间缩短了60%。IBAC表面的微生物数量高于自然挂膜BAC微生物量,并且沿着水流方向微生物量逐渐减少。微生物镜检发现,运行3个月的IBAC表面出现大量菌胶团、轮虫和钟虫等原生和后生动物。IBAC具有较快的启动挂膜性能和较好的微污染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9.
以调质高炉渣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了四辊离心法制备矿渣棉实验.研究高炉渣滴落温度、粘度、离心辊径及转速等工艺参数对矿渣棉成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炉渣滴落温度应控制在1 290~1 420℃之间,高炉渣粘度在1~3 Pa.s;四辊直径分别为1# 213 mm、2# 295 mm、3# 295 mm和4# 295 mm时,转速控制在1# 2 707~3 000 r/min、2# 3 093~4 000 r/min、3# 4 350~4 500 r/min和4# 5 000~5 800 r/min,成纤率较高,成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运动对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2,3,7,8-TCDD)急性暴露大鼠肝组织酶活性的影响,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染毒组(NT)、运动对照组(EC)、运动染毒组(ET)。染毒组(NT组与ET组)腹腔注射10μg·kg-1(以单位体重计)的TCDD,对照组(NC组与EC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玉米油;NT、NC组静养4周,ET、EC组运动(尾部负重5%游泳30分钟)4周。4周后,称重并宰杀大鼠,分离肝组织,称重后-80℃保存待测7-乙氧基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及芳香烃羟化酶(AHH)的活性。将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MAVONA)处理,结果表明,染毒可降低大鼠体重,增加肝湿重和肝相对重量、增加EROD、ECOD活性;运动可增加大鼠肝相对重量、增加AHH的活性;染毒后运动可降低EROD、ECOD的活性。结论:急性10μg·kg-1(以单位体重计)TCDD染毒后4周可增加大鼠肝相对重量;4周的运动能有效降低TCDD对EROD、ECOD活性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