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07篇 |
免费 | 229篇 |
国内免费 | 126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3篇 |
废物处理 | 210篇 |
环保管理 | 250篇 |
综合类 | 1998篇 |
基础理论 | 577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46篇 |
评价与监测 | 159篇 |
社会与环境 | 171篇 |
灾害及防治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289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241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大气微生物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气微生物浓度、气象因子和大气污染理化因子的监测结果,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分析研究大气微生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关联程度,说明气象因子对各类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大于大气污染因子,特别是对耐高渗透压霉菌。 相似文献
112.
对于水生昆虫及其它生物而言,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状,但是头宽的测量特别耗时和受人为因素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分析技术(一种快速测量大小的策略)可获得传统方式难以获得的大小参数,明确这些大小参数与头宽的关系,对推动这些参数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的蜉蝣(梧州蜉和光滑细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宽与基于数字图像获得的面积,周长,最小矩形的长和宽,最适合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和粒径等个体大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数字图像采用改进后的描述仪扫描获取;图像分析基于ImageJ软件完成;基于二元直线回归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各种层次的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基于图像分析获得的两种蜉蝣所有个体大小参数均与头宽大小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并且面积与其它大小参数相关性也极其显著,对个体大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为推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应用在水生昆虫及其它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地质灾害专题地图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层次综合。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制图的目的、原则、特点、表示内容与方法,为规划决策提供地质灾害背景图件。 相似文献
114.
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本文分析用模拟酸雨浸提和Tessier形态分离法,对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痕量金属绝大部分以稳定态存在,微米级飞灰中有较大活性的形态高于灰渣,煤燃烧高温条件使颗粒物中活性较大的形态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115.
11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 ,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去除污染物 ,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应用范围 ,现在已经发展了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污染物的增强修复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 1995年以来土壤电动修复中常用增强处理效果的 8种方法 ,即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 还原法、EK 生物联用和LasagnaTM法 ,且对每种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增强原理、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7.
Xiaojing SHEN Junying SUN Xiaoye ZHANG Yangmei ZHANG Lu ZHANG Ruxia FA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6,10(5):5
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 event at multi rural sites in China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PF event Comparing NPF event between clean and polluted conditions Quantify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Implication of climate and air quality Long-term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with mobility diameter sizes ranging from 3 to 800 nm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 events at Shangdianzi (SDZ), Mt. Tai (TS), and Lin’an (LAN) stations representing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Central East China (CEC),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mean formation rate of 3-nm particles was 6.3, 3.7, and 5.8 cm−3·s−1, and the mean particle growth rate was 3.6, 6.0, and 6.2 nm·h−1 at SDZ, TS, and LAN, respectively. The NPF event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hree site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a stronger source of low volatile vapors and higher condensational sink of pre-existing particles in the YRD region. The formation rate of NPF events at these sites, as well as the condensation sink,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higher than some results reported at rural/urban sit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growth rates appear to be 1–2 times higher. Approximately 12%–17% of all NPF events with nucleated particles grow to a climate-relevant size (>50 nm). These kinds of NPF events were normally observed with higher growth rate than the other NPF cases. Generally, th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number concentr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approximately a factor of 2–6 on these event days. The mean value of the enhancement factor is lowest at LAN (2–3) and highest at SDZ (~4). NPF events have also been found to have greater impact on CCN production in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an in the other background site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18.
Yuqing Xu Zedong Lu Wenjun Sun Xiaohui Zh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1,15(6):131
119.
氯化铁和硫酸铁对酸性土壤中有效态镉和铅污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泡实验法研究了氯化铁和硫酸铁对酸性土壤中有效态镉和铅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氯化铁和硫酸铁均能有效去除土壤有效态镉和铅污染,Fe(Ⅲ)用量为50~100 mmol/kg时,有效态Cd和Pb的去除效果可达70%~96%。氯化铁和硫酸铁能去除土壤中的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Cd和Pb及交换态Cd。氯化铁和硫酸铁对Cd均既有洗脱修复作用又有固定修复作用,且洗脱修复作用的贡献稍大;氯化铁用量较小时(50 mmol/kg)对Pb既有固定修复又有洗脱修复作用,固定修复作用稍大;用量较大时(100 mmol /kg),对Pb只有洗脱修复作用。硫酸铁对Pb的修复作用则以固定修复作用为主,洗脱修复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