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5篇
  免费   851篇
  国内免费   2062篇
安全科学   863篇
废物处理   191篇
环保管理   513篇
综合类   4502篇
基础理论   848篇
污染及防治   704篇
评价与监测   319篇
社会与环境   361篇
灾害及防治   27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505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1.
穆雷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87-191
根据作者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经验,结合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在公众参与工作中结合中国城市基层组织特点,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能够有效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体现公众环境知情权、制止群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做好公众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212.
为了选择适合小城镇潜流人工湿地的填料,选取小城镇较为常见的材料(废砖、卵石、碎石),结合物化性质,研究25℃下填料对磷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了填料种类对野外潜流人工湿地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25℃时,3种填料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溶液中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能力依次为废砖>碎石>卵石;(2)野外潜流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随HRT的延长,组合填料湿地WL1和废砖填料WL2湿地对总磷的净化效果有所提高,且WL2湿地对总磷的去除效果略优于WL1。因此,可以选择废砖作为小城镇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  相似文献   
213.
ε-聚赖氨酸生产废菌体对六价铬吸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曹玉娟  张扬  夏军  徐虹  冯小海 《环境科学》2012,33(2):499-504
以ε-聚赖氨酸(ε-PL)发酵生产废菌体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PD-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吸附Cr(Ⅵ)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对预处理方式、pH、初始Cr(Ⅵ)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HCl预处理的菌体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Cr(Ⅵ)的吸附增加率达到22.7%,最佳pH为2.0左右,温度对Cr(Ⅵ)的吸附影响不大.实验过程中分别采取Langmuir和Freundlich 2种吸附等温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2个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9 4和0.979 8,这表明吸附过程中既存在单层吸附同时也存在复杂的多层吸附,小白链霉菌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3.92mg.g-1.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酰胺基和羟基等基团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4.
文章以蚯蚓为指示生物,分别采用滤纸接触法和自然土壤法研究了稀土元素钇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滤纸接触法测得钇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18 g/L;土壤法所测LC50值为1.08 g/kg。可见,稀土钇对蚯蚓具有毒性作用,但属低毒级,并且自然土壤法中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要低于滤纸接触法中的结果。应用ICP-AES分别研究了2种实验方法中钇在蚯蚓体内的富集情况,发现硝酸钇浓度及染毒时间、蚯蚓的死亡率及速度和钇在蚯蚓体内的富集三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15.
主要调查研究环渤海湿地芦苇对TC、TN、TP的吸收通量。调查表明,2008年环渤海湿地的芦苇面积为20.08×104hm2。2009年,芦苇总生物量在7月、10月和11月的调查结果分别为267.2×104t、183.4×104t和138.0×104t。7月、10月和11月,芦苇对TC的吸收通量分别为115.58×104t、80.68×104t、64.23×104t;对TN的吸收通量分别为4.03×104t、1.45×104t、0.84×104t;对TP的吸收通量分别为0.37×104t、0.10×104t、0.031×104t。  相似文献   
216.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8种定鞭金藻、2种硅藻在对数生长期的光合色素组成,比较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路氏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在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光合色素组成和比值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8种定鞭金藻根据光合色素19’-已酰基氧化岩藻黄素的存在与否可分为两类,其中不含19’-已酰基氧化岩藻黄素的定鞭金藻与硅藻光合色素组成相似。通过对比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品发现稳定期硅藻(中肋骨条藻)中叶绿素c1+c2,岩藻黄素、硅甲藻黄素与总叶绿素a比值显著高于它们在定鞭金藻(路氏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中与叶绿素a的比值(P<0.05),并且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而路氏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中叶绿素c1+c2,岩藻黄素、硅甲藻黄素与总叶绿素a比值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该结果可以作为基于CHEMTAX软件的化学分类法的依据,以提高定量分析硅藻和定鞭金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17.
对近江牡蛎体内异养细菌进行1周年的监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得到的异养菌(180株)鉴定到属,并检测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能力。结果显示,正常贝体内异养菌和弧菌数分别为7.3×103~6.6×104CFU/g和8.0×10~8.2×103CFU/g,随机分离的菌株分属肠杆菌科的部分属Enterbacteriaceae、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产酶试验结果表明,正常贝体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数量最高出现于9月份,产酶菌株比例分别高达91.7%和63.9%,分泌淀粉酶和脂肪酶菌株数量高峰出现于7月份,产酶菌株比例均达81.8%,其中15株能同时分泌这4种酶。  相似文献   
218.
LNAPL在砂质含水层中动态迁移的电阻率法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析测定污染含水介质稳定后含水率及含油率,对监测结果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显微成像法对污染砂土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污染砂土微观形态上胶结现象明显;柴油渗透海滨砂土过程电阻率大小同含水饱和度,比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Archie公式拟合,n值分别为2.36和0.15;通过电阻率测定可以有效估算柴油透镜体厚度;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含油率和含水率的垂向分布.本研究为轻质油品储罐或者海上油品输运过程泄露造成的海滨砂土地下污染扩散过程监测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其他典型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9.
营养盐水平对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飞  刘晓媛  徐冰冰  贲岳  封莉  张立秋 《环境科学》2012,33(5):1556-1563
以我国湖泊典型固氮蓝藻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氮、磷营养盐对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及其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采用藻细胞浓度计数法表征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分别采用溶解性有机碳(DOC)、三维荧光光谱(EEM)和紫外-可见光谱法,从总量和主要物质方面分析了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的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磷营养水平下,发状念珠藻的4个关键生长时期基本相同,氮是控制发状念珠藻生长的关键营养控制要素;氮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有利于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其产生量逐渐增大,而磷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对胞外有机物产生量贡献较小,氮营养盐是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的关键限制因子;通过EEM谱图分析,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主要以类氨基酸类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为主.以磷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是主要的胞外有机物之一,以氮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产生量极低;作为主要的胞外有机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产生规律显著不同,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220.
采用体积信息熵表征颗粒污泥系统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BR反应器中培养自养硝化颗粒污泥,在絮体转化为颗粒过程中,颗粒的体积信息熵从2.05(27 d,初见颗粒)降低为1.85(95 d),熵值降低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松散的絮体在较快沉速选择压条件下被淘洗出系统.当絮体被淘洗出系统即完成颗粒化过程,在129 d时测得系统中颗粒沉速分布的中位数为6.27 m.h-1,因此颗粒体积熵值的变化不再受沉速选择压(6m.h-1)的控制.颗粒的粒径、沉速及体积熵值分布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信息熵的均值为2.16,最小值为1.79,最大值为2.63.在这种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系统总是表现为粒径均值先增大后减小.熵值的波动的驱动力来自于颗粒的破碎与破碎体的成长,体积分布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很好地表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