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720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161篇
综合类   1126篇
基础理论   233篇
污染及防治   520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The deposition of NH4HSO4 and the poisoning effect of SO2 on SCR catalyst are the main obstacles that restrict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CeO2-doped SCR catalysts. In this work, deposited NH4HSO4 decomposition behavior and SO2 poisoning over V2O5–MoO3/TiO2 catalysts modified with CeO2 and SiO2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ans of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 SiO2 into VMo/Ti–Ce had an impact on the interaction existed between catalyst surface atoms and NH4HSO4. Temperature-programmed methods and in situ diffused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RIFTS)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doping of SiO2 promo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deposited NH4HSO4 on VMo/Ti–Ce catalyst surface by reducin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H4HSO4 and enhancing the NH4HSO4 reactivity with NO in low temperature. And this improvement may be the reason for the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VMo/Ti–Ce in the case of NH4HSO4 deposition. Accompanied with cerium sulfate species generated over catalyst surface, the conversion of SO2 to SO3 was inhibited in SiCe mixed catalyst. The addition of SiO2 could promote the decomposition of cerium sulfate, which may be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resistance of SO2 poisoning over CeO2-modifed catalysts.  相似文献   
722.
采油废水COD_(cr)处理设计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某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COD_(cr),致使处理后水中的COD_(cr)不能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的情况,进行了采油废水COD_(cr)处理试验研究和工艺方案设计。通过小型动态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了经济上可行、技术上有效、流程较简单、运行安全可靠的废水治理方案,并确定了关键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723.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中国石油行业在环境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石油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国际、国内环境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石油行业对环境标准化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724.
唐静  姚建  雷蕾  何璠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2):103-104,136
在分析成都高新南区河流龙爪堰、栏杆堰水质现状的基础上,计算出区域水环境允许纳污量:COD331t/a、氨氮12t/a。目前高新南区水污染物排放现状为:COD464.28t/a、氨氮48.48t/a,已超过允许纳污量,因此必须对高新南区的水污染物进行削减。计算出了南区水污染物削减分配方案,并提出了保证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实施的措施和意义。这为成都高新南区的水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其它中小区域水环境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5.
在西部大开发中 ,能源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吐 -哈、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等六大含油气盆地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储量大于 5 0 0× 10 8m3的 9个大气田中 ,西部就占 7个。中国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为 38× 10 12 m3,其中西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为 2 2 .4× 10 12 m3,占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的 5 8.9%。仅就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而言 ,剩余可采储量为 3397× 10 8m3,按年产 12 0× 10 8m3计算 ,储采比为 2 8,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有动态稳产 30年的储量保证 ,这对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西部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6.
半干半湿烟气脱硫反应塔湿壁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半干半湿烟气脱硫工艺特别适合我国中小型工业锅炉烟气脱硫的需要。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脱硫剂消耗主要依赖增湿程度的提高。然而,加湿会带来湿壁从而改变工艺干法特征,加速腐蚀,影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对一套工业试验性半干半湿FGD系统反应塔湿壁现象的测试分析发现:塔内涡流滞流区的存在,是湿壁的主要原因;塔壁与主流间过大的温差也经常导致结露湿壁。   相似文献   
727.
事故过程的确定性混沌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对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系统事故过程的确定性混沌分析方法 ;介绍了混沌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 ;并以矿井火灾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可对事故过程的系统状态进行连续分析。  相似文献   
728.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生物反硝化、化学和化学催化反硝化都可从水中脱除硝酸盐,但目前投入实用的只有离子交换、生物反硝化、反渗透三种工艺.这些脱硝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综述了饮用水脱硝的应用与研究的现状,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729.
文章介绍了印染废水典型脱色技术的现状和进展,并着重分析了各种脱色技术的脱色机制,突出了典型脱色技术中的理论因素,介绍并阐明了一些脱色理论新观点,如吸附剂改性增效原理、分子结构与絮凝效果的联系、小剂量氧化剂偶合絮凝、脱色菌的质粒对脱色率的影响等,并从工艺角度分析了各种脱色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0.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80.8%~94.1%。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中,且>50μ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比<50μm粒径的高;但69.8%~86.6%的有机碳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其中以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35.2%~45.9%),细微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而粗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较为敏感。土壤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以2~20μm粒径的最低,<2μm和20~50μm中有机碳的活性相差不大;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均为水耕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比旱耕利用方式下(果园和旱地)的高,但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由水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以旱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大。由于供试样品中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最大、固定的有机碳最多,可以考虑将2~20μm团聚体作为土壤固定有机碳的特征团聚体。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