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同时具有可见光(Vis)光催化和Fenton催化双重活性的Co-TiO2催化剂。通过对比Vis/Co-TiO2/KHSO5、Co-TiO2/KHSO5和Vis/Co-TiO23种体系对苯酚的降解效果,Vis/Co-TiO2/KHSO5表现出明显的Fenton-光催化协同作用。进一步研究pH值、KHSO5与苯酚摩尔比(nKHSO5∶nC6H6O)和Co-TiO2投加量(mCo-TiO2)对Fenton-光催化协同降解苯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6.9、nKHSO5∶nC6H6O=10∶1、mCo-TiO2=1.0 g/L时,降解率达100%。最后,结合XRD、XPS和UV-DRS等手段和催化活性实验数据分析了Vis/Co-TiO2/KHSO5体系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32.
以白碳黑、硅灰、硅藻土和硅胶筛选硅质原料,并与钙质原料电石渣制备了水化硅酸钙。借助XRF、BET、FT—IR等表征手段,通过多次重复除磷实验,研究了硅质原料特性对水化硅酸钙回收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碳黑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因此可作为制备具有磷回收特性的水化硅酸钙的硅质原料。结合XRD等表征发现,白碳黑的有效利用率是影响水化硅酸钙回收磷性能的关键,该利用率取决于白碳黑与电石渣的摩尔配比以及水热反应温度。当电石渣与白碳黑的摩尔比为1.6:1,反应温度为170℃时,白碳黑具有最佳的利用效率。该条件制备的水化硅酸钙可作为晶种,在其表面结晶形成羟基磷灰石,从而达到磷回收的目的,磷回收后固体物质中的磷含量为19.05%。  相似文献   
33.
剩余污泥发酵产酸特征及基质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剩余污泥发酵既能实现污泥减量,又能获得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所需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采用序批式污泥发酵实验,在(30±1)℃的条件下,研究剩余污泥投配比对序批式污泥发酵系统污泥减量、产酸以及基质释放过程的影响,探索VFAs生成最大化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投加接种污泥不能明显提高序批式污泥发酵系统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但可以改善污泥的产酸特性;当污泥投配比大于50%时,发酵过程中将出现2个VFAs浓度峰,且第二次峰浓度更大;较为理想的序批式污泥发酵投配比是60%~80%、发酵时间为5 d或25 d,前者VFAs表观转化率最大(约24%),后者发酵液中VFAs浓度最高(约600 mg/L);发酵过程中,NH4+-N总体呈上升趋势,磷浓度发酵5 d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4.
城市污水间歇曝气生物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常温下采用回归正交法对间歇曝气活性污系统(IAS)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IAS中,处理出水中的NH3-N随曝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用在ηcoD≥90%时,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脱氧效果,这一结果对调整IAS的工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三峡库区出露期消落带沉积物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揭示经历完整反季节干湿交替周期消落带沉积物磷的源汇转化趋势,分析了三峡库区出露期消落带沉积物中磷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首次经历完整反季节干湿交替的消落带宏观上表现出沉积物总磷(TP)累积现象,但覆水沉积物TP>落干沉积物TP,表明夏季水库开闸放水排沙,且消落带夏季出露期降雨资源丰富,有利于出露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被冲刷排除.有机磷(Or-P)含量升高是导致首次经历完整反季节干湿交替的消落带沉积物总磷积累的主要原因.消落带反季节干湿交替有利于沉积物中活性较高的活性磷(Ac-P)、Or-P的累积,有利于相对稳定的闭蓄态磷(O-P)、钙磷(Ca-P)排出.  相似文献   
36.
随着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大量使用,初沉池的设置和取消一直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争议。以重庆市某污水厂为对象,从对无机悬浮固体(ISS)、COD和TN去除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初沉池在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流制排水体制下,该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非常高,COD、SS和I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60、1 100和780 mg/L;初沉池对COD、SS和ISS的去除率分别为61%、78%和85%,对ISS的去除率比COD高20%左右;污水经过初沉池沉淀之后,ISS/COD从1.7下降到0.7左右,COD/TN从8.0左右下降到4.3,粒径由40μm下降到30μm。初沉池对大粒径的I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未能被去除的小粒径ISS容易悬浮在混合液中,降低MLVSS/MLSS。从ISS/COD的削减和保持混合液MLVSS/MLSS正常的角度来讲,初沉池不应取消。  相似文献   
37.
细微泥沙对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影响及其归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运行数据表明,取消初沉池的污水厂泥沙淤积严重、污泥MLVSS/MLSS比值低,严重影响了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和功能提升。以取消初沉池后不能被有效去除的粒径≤200μm的细微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细微泥沙对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影响及其归趋特性。运行结果表明,当在污水中分别投加粒径为26、73、106、165和210μm的细微泥沙300 mg/L时,运行40 d后,生化系统活性污泥的MLVSS/MLSS比值将从启动初期的0.84分别下降至0.27、0.29、0.59、0.65和0.73,且随MLVSS/MLSS比值的下降,混合液SVI值也明显降低,反应器底部淤积泥沙量分别相当于进水泥沙总量的31.0%、47.4%、75.2%、75.9%和91.6%,表明小粒径颗粒更容易被活性污泥包裹,引起污泥MLVSS/MLSS下降,大粒径颗粒更容易淤积在反应器底部;由于泥沙淤积致使颗粒粒径越大,通过排放剩余污泥除砂的量越少,按照粒径递增的顺序,通过剩余污泥外排的除砂量分别相当于进水泥沙总量的44.5%、31.3%、20.3%、20.5%和7.2%。  相似文献   
38.
进入生化池的沙粒受粒径影响,或沉积或悬浮在生化池,粒径≤73 μm的细微沙容易悬浮在污泥混合液中,导致活性污泥ρ(MLVSS)/ρ(MLSS)(生物有机质所占的比例)下降. 以粒径≤73 μm的沙粒为对象,研究生化池中不同粒径细微沙对活性污泥ρ(MLVSS)/ρ(MLSS)的影响,探讨细微沙的可悬浮性和悬浮态势,揭示细微沙对污泥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污水厂的运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显微观察发现,粒径>33 μm的细微沙不易被活性污泥卷捕,呈自由悬浮态势;粒径≤33 μm的细微沙容易被活性污泥絮体卷捕,呈卷捕附着态势. 细微沙粒径越小,悬浮比(悬浮在污泥混合液中的细微沙占生化池进水中细微沙总量的比例)越大,活性污泥ρ(MLVSS)/ρ(MLSS)越低,悬浮比与细微沙粒径呈显著线性相关(y=0.996-0.010x),活性污泥ρ(MLVSS)/ρ(MLSS)与悬浮比相关性显著〔y=2.84/(12.27x+3.06)〕. 研究显示,细微沙不影响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污水厂可结合活性污泥ρ(MLVSS)/ρ(MLSS)调控ρ(MLSS),保证ρ(MLVSS)的稳定,有利于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9.
侧流除磷ERP-SBR新工艺在进水COD=338~527 mg/L、TN=40~60 mg/L、TP=8~11 mg/L的水质条件下,出水COD≤39 mg/L、NH3-N≤1.8 mg/L、TN≤5.8 mg/L、TP≤0.29 mg/L,且72%的总氮损失发生在好氧曝气阶段.在分析影响该工艺生物脱氮因素时发现:SBR反应器的DO时间分布是影响好氧生物脱氮和缺氧内碳源反硝化的重要因素;侧流除磷工艺特有的高浓度活性污泥、颗粒大且密实的污泥絮体有利于形成好氧生物脱氮过程所需要的微环境;控制较长的污泥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好氧脱氮能力,SRT与好氧脱氮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ηODN(%)=0.89×SRT-5.74.  相似文献   
40.
间歇曝气连续进出水一池系统处理城市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是一种连续进水出水的一池系统,此系统能在无外加碳源条件下直接利用连续进入的城市污水作脱氮碳源,在反应器中采用较低的污泥负荷率,在较高的COD去除率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