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氨挥发和N2 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用控释氮肥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为研究聚合物包膜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比减量施用对旱作棕壤氨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分析施肥后土壤的氨挥发和N2O排放规律以及玉米的当季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①土壤氨挥发主要出现在施肥后的前2周,普通尿素氨挥发速率最大可达4.04 kg/(hm2·d),最大值出现在施肥后第7天,施用配比包膜氮肥氨挥发峰值出现时间比普通尿素延迟2 d,且氨挥发总量明显降低,为2.15 kg/(hm2·d).②对于各处理下的氨挥发总量,无氮处理(CK)为3.69 kg/hm2,常规尿素处理(NU)为18.64 kg/hm2,配比控释氮肥处理(PU1)为9.39 kg/hm2,减量配比控释氮肥处理(PU2)为6.44 kg/hm2,再减量配比控释氮肥处理(PU3)为5.02 kg/hm2.③N2O排放规律呈现先平稳后升高的趋势,较高的N2O排放通量集中在施肥后的55~91 d之间.N2O排放峰值最高的是常规尿素处理,在施肥后第79天出现,达到0.299 mg/(m2·h),施用配比包膜氮肥N2O排放峰值均低于常规尿素处理.④施用配比包膜氮肥玉米产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减量配比包膜氮肥不会降低玉米产量.⑤土壤氨挥发总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配比包膜氮肥相比于普通尿素可显著减少土壤氨挥发,减量配施氮肥相比于全量施肥可显著减少土壤氨挥发.因此,施用配比包膜氮肥,可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减少氮肥投入,降低氮肥的气态损失,从而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收集整理近10年来我国地市年鉴化肥施用数据,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思想定量研究我国2008~2017年地市尺度的化肥施用碳足迹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7年,我国化肥施用碳足迹以2013年为节点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单峰变化,2015年我国氮、磷和钾肥施用总碳足迹负荷为1.97t CO2eq/hm2,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在化肥生产和施用的全生命周期阶段,生产和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较高(60%以上);氮肥的施用贡献了约91%的总化肥施用碳足迹;超过3/4的地市化肥施用碳足迹负荷过高,主要位于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2013年以后仍有33个地市的化肥施用碳足迹依然保持增长,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新疆,云南和黑龙江等地.本研究揭示了近10年我国化肥施用碳足迹的变化过程,可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和温室气体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余创  张玉秀  陈伟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7):3055-3065
基于2015~2017年银川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研究银川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2013~2018年银川市大气PM2.5质量浓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16年PM2.5浓度年均值最高(54.25±20.91)μg/m3;在四季变化中,冬季PM2.5浓度最高(75.11±29.21)μg/m3,夏季最低(31.83±7.09)μg/m3.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气流是银川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在春、秋、冬3季PM2.5均为西北长距离输送路径;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PM2.5主要的输送方式.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南走向的潜在贡献源区带,包括新疆中东部、青海省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内蒙古西南部、甘肃省南部以及宁夏西北部;春、秋两季PM2.5潜在源区主要位于新疆东部与甘肃省交界区域、甘肃省东南部、湖北北部、陕西西南部以及重庆北部;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与甘肃交界区域.在PM2.5重污染天气期间,其主要来源于西北方向气流,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与甘肃交界区域、内蒙古西南部与甘肃交界区域以及甘肃中南部地区.因此,在实施防风固沙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环境合作,实施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可以有效缓解银川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交流杂散电流干扰下管线钢的腐蚀机理。方法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极化扫描(Tafel)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不同交流电流密度干扰下(0~80 A/m~2)X80管线钢在酸性土壤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酸性土壤环境中,即使是10 A/m~2的交流电流密度,也会引起X80的交流腐蚀,且钢的腐蚀速率随着交流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未施加交流电干扰时,钢试样在酸性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为9.6μA/cm~2;当施加10 A/m~2的交流电后,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到11.95μA/cm~2;当干扰交流电流密度增大到80 A/m~2时,腐蚀电流密度为未施加交流电试样腐蚀电流密度的2.25倍。质量损失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电化学测试结果,当干扰交流电流密度增大到80 A/m~2时,腐蚀速率是未施加交流电试样腐蚀速率的3.5倍。X80钢在酸性土壤环境中主要发生点蚀,交流杂散电流进一步加速了X80钢的点蚀。结论交流电的引入影响了X80钢的电化学腐蚀过程,交流电正半周期钢试样发生氧化反应,而在负半周期钢试样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在整个交流电作用的过程中,交流电正半周期的阳极氧化作用远大于负半周期的阴极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由于传统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式存在不足,基于微藻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斜生栅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混合 营养方式下,六价铬(Cr2O72-,0~4.0 mg·L-1)胁迫对微藻生长及有机物(COD)、氨氮(NH4+-N)和总磷(TP)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对斜生栅藻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1.7 mg·L-1 ,当Cr(Ⅵ)浓度较低(0.5 mg·L-1)、暴露时间较短(≤36 h)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和养分去除几乎不受 影响;此外,Cr(Ⅵ)胁迫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氮、磷的去除影响较大,对COD的去除影响较小.当Cr(Ⅵ)浓度为4.0 mg·L-1时,微藻生物质产率降低了82.5%,叶绿素含量降低了62.5%,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27.3%、48.0%和38.6%;斜生栅藻细胞表面的羟基、氨基和 羧基有利于缓解Cr(VI)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0~4.0 mg·L-1 Cr(Ⅵ)作用下,96 h藻细胞内的铬积累量为0.9~3.8 mg·g-1.  相似文献   
106.
迫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整理了沪深股市2013~2017年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OLS模型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用以测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并将市场化程度纳入到实证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沟通效应",降低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了企业价值的显著提升;(2)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相较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位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对其价值提升的贡献度更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强化绿色竞争优势提供了经验支持,而且也为政府规范企业行为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7.
航空装备维修安全是确保装备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航空装备飞行的安全性,需要对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进行准确评价。根据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评价涉及的不确定性问题,采用模糊数学和熵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贴近度和熵权的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在建立航空装备维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加权平均算子确定综合评价集,利用非对称贴近度进行决策分析。通过对某型飞机调查数据的算例分析,确定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该型飞机维修安全水平的评价值。  相似文献   
108.
为了预测深部大跨度泥质顶板剪切冒落失稳区范围,基于泥岩峰后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硬化的力学特性,获得了基于Mohr-Coulomb理论的泥岩峰后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硬化的力学模型及参数,构建了深部大跨度泥质巷道数值模型,提出了泥岩峰后各强度参数变化对巷道顶板剪切破坏区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泥岩在峰后剪切破坏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硬化特性;基于泥岩峰后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硬化计算获得的巷道顶板剪切冒落高度小于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软化的计算高度;巷道顶板潜在剪切破坏区位置及范围与泥岩峰后黏聚力软化-内摩擦角硬化计算结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09.
污泥好氧堆肥发酵过程所产生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二次污染物,采用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分析了郑州某污泥处置厂发酵车间不同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结果表明:污泥堆肥过程可检测出的VOCs共有19种,主要致臭组分是甲硫醇、二甲二硫醚、甲硫醚,它们在所有采气点中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检知嗅阈值,对人类嗅觉具有较大危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质量浓度由堆体内部产生时的47.2 mg·m-3,降为车间工人活动处的1.73 mg·m-3,迁移过程中总浓度减少了96.3%;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研究VOCs的反应活性和对近地层臭氧的生成潜势影响,VOCs组分中烷烃、芳香烃、酮类、烯烃类的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依次增加,其中,最大臭氧生成潜势值(OFP)贡献量最高的组分为1-丁烯和丙烯,OFP分别达到了947.70μg·m-3和875.67μg·m-3,存在大气污染风险。通过主要VOCs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硫醇宜作为评估VOCs排放情况的指示气体,其在工人活动处的质量浓度为0.04 mg·m-3,远低于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所规定的2.5 mg·m-3限量值。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鳞斜颌鲴的摄食率、消化率、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对摄食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的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温度下,摄食的细鳞斜颌鲴排氨率显著大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排氨率(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