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877篇
安全科学   185篇
废物处理   146篇
环保管理   205篇
综合类   1266篇
基础理论   443篇
污染及防治   910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61.

Introduction

Schwertmannite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an oxidation of FeSO4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 cell suspension at an initial pH?2.5 and 28°C for 3?days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schwertmannit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MO) by oxalate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values, concentrations of schwertmannite, oxalate, and MO.

Resul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hotodegradation of MO in the presence of schwertmannite or oxalate alone was very weak. However, the removal of MO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hen schwertmannite and oxalate coexisted in the reaction system. Low pH (4 or less) was beneficial to the degradation of MO. The optimal doses of schwertmannite and oxalate were 0.2?g?L?1 and 2?mM, respectively. Hydroxyl radicals (·OH) and Fe(II),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s, were also examined during the reaction to explore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MO.

Conclusion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MO in the study was proposed. The formation of Fe(III)-oxalate complexes on the surface of schwertmannite was a precursor of H2O2 and Fe(II) production, further leading to the yield of ·OH responsible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MO.  相似文献   
262.
考察了不同粒径零价铁(ZVI),包括200目普通铁粉(200m-ZVI)、800目超细铁粉(800m-ZVI)和纳米铁粉(nZVI,粒径=20 nm),对污水污泥的硫化氢和甲烷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22 d内,添加0.1%的200m-ZVI使污泥的硫化氢释放速率提高48.0%,而添加0.1%的800-ZVI和nZVI,则使污泥的硫化氢释放速率分别降低33.1%和77.1%;(2)不同粒径ZVI均可以提高污泥沼气中的甲烷浓度,且依次为nZVI〉800m-ZVI〉200m-ZVI;(3)在23 d内,添加0.1%的200m-ZVI和nZVI使污泥的甲烷累计产生量分别提高了15.5%和40.6%,而添加0.1%800m-ZVI则使甲烷产生量降低了12.5%。nZVI可以有效控制污泥的硫化氢释放,并显著提升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的产甲烷速率。  相似文献   
263.
为了提高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AFB-MFC)的性能,并为双室MFC寻找价廉、易得、无污染的阴极液,在曝气量16~24 L/h、温度(35±2)℃、回流量10.2 L/h、阴极底边距阴极室内底部17.3 cm、外电阻250 Ω、水力停留时间(HRT)14.0~14.9 h以及进水pH 7.81~8.37下,研究了阴极液及底物浓度对系统产电及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缓冲溶液、阳极室出水和自来水作阴极液时,自来水的产电性能最佳,阴极液种类不影响系统有机基质的去除。以自来水为阴极液时,阴极液pH及电导率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加,COD去除率为80.11%~89.29%,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开始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加,之后稳定在440~452 mV和48.40~51.08 mW/m2之间。增加底物浓度对COD去除率影响不大,而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下降;底物COD浓度由3 307.09 mg/L增至9 520 mg/L时,COD去除率在85.77%~94.44%之间,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则分别由449 mV和50.40 mW/m2下降至406 mV和41.21 mW/m2。自来水作阴极液可避免二次污染及阴极液对阳极室微生物的影响,并得到高的产电能力。  相似文献   
264.
对4种生物柴油促进原油污染砂粒释放油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菜籽生物柴油投加量和砂粒粒径对促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籽生物柴油的促进效果最好,8 h释放量达到73%,废油脂生物柴油的效果最差,仅为52%;生物柴油的促进效果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当投加量超过海水体积的5%时促进效果不再明显增加;在生物柴油作用下,小粒径砂粒上原油的释放效果优于大粒径砂粒。  相似文献   
265.
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对草甘膦农药废水进行降解实验。选取温度、反应时间、过氧量3个量为因素量,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响应量进行中心组合设计(CCD)。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参数优化:建立了TOC去除率与各个因素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分析了各个因素单独的及相互作用对TOC去除率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483℃、反应时间29.2 min、过氧量148.4%的条件下,达到了最佳效果,此时TOC的去除率为100%。  相似文献   
266.
羟胺(NH2OH)是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物质转化的重要中间产物。从稳定运行(氨氮去除率维持90%以上,总氮去除率维持在80%以上)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BBR)取活性污泥放入量热池,加入不同浓度N-NH2OH(40~200 mg/L)进行量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Boltzmann模型可以很好地表达量热值与NH2OH浓度的关系,超过一定浓度的羟胺会抑制微生物活性,自营养脱氮过程的产热增量降低。  相似文献   
267.
热解吸对土壤中POPs农药的去除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土壤热解吸修复技术对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土壤可耕作性,选择北京某农药厂旧址的POPs农药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解吸处理后土壤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各组分的去除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吸修复技术可有效去除土壤中POPs农药,其中,p,p’-DDE与α-HCH组分去除率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比其他组分更为明显。∑HCH与∑DDT在310℃、340℃时分别达到97%、99%的去除率,且此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低于我国《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此后去除率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热解吸温度对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温度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别由0.78%、0.0352%降至0.14%、0.0107%;pH波动幅度较小,由7.80变至8.25;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存在波动,但呈整体下降趋势,由7.87 mg/kg降至5.00mg/kg;土壤中速效磷显著增加,由7.59 mg/kg升至21.8 mg/kg。而在最优温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受热解吸温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说明,热解吸技术可以用于POPs污染土壤的修复,选择适当的热解吸温度对土壤的可耕作性影响有限,因而是一种潜在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68.
采用前驱体改性的方法,以CuCl2、FeCl2和MgCl2为改性剂,制备出改性酚醛泡沫,经炭化/活化得到改性酚醛基炭泡沫。研究了不同金属对酚醛基炭泡沫表面物理与化学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添加CuCl2的样品比添加FeCl2、MgCl2的样品的中孔孔容大接近10倍;比表面积和孔容是CFCu>CF0>CFFe>CFMg;金属改性剂主要以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酚醛基炭泡沫中,而表面其他官能团大体结构不变。经CuCl2、FeCl2和MgCl2改性后,脱硫效率分别提高了39%、11%和13%,脱硝效率分别提高了19%、10%和4%,其中以CuCl2改性的酚醛基炭泡沫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69.
采用活性炭载体负载Cu、Fe为催化剂,在微波诱导作用下,对垃圾渗滤液污染物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金属前经适当浓度硝酸浸泡处理后,催化剂对COD去除率提高可超过15%,过高硝酸盐浓度对COD去除有不利影响;催化剂对COD去除率随Cu、Fe金属负载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催化剂对Cu、Fe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质量百分比2.11%和1.12%。对于AC-Cu体系,在初始pH=3,H2O2投加量为4.98×103mg/L,催化剂用量为5.0×103mg/L,420 W功率下微波辐射10 min时,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可达到84.13%;对于AC-Fe体系,当H2O2投加量为0.33×103mg/L,催化剂AC-Fe用量为2.0×104mg/L,420 W功率下微波作用10 min时,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为60.16%。分析2种催化剂对COD去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剂AC-Cu表面单分子分布的阈值比AC-Fe高。降解液的pH值对AC-Cu体系、AC-Fe体系COD去除影响存在拐点,最高COD去除率点对应的降解液pH值为3。微波辐射功率较低时,体系COD去除率随辐射功率增加而增加;辐射功率较高时,高温下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硫化物分解成小分子硫化物,对催化剂活性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70.
炼油废水处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原油性质日趋恶劣、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的形势,介绍了炼油废水的处理现状,分析了炼油废水在达标排放、处理回用、运行成本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源头挖掘节水减排潜力、实施装置排水分级控制与高浓度废水预处理、对废水处理场进行适度改造和补充完善、开发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