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6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654篇
安全科学   315篇
废物处理   291篇
环保管理   352篇
综合类   2434篇
基础理论   776篇
污染及防治   1838篇
评价与监测   174篇
社会与环境   186篇
灾害及防治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497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surface- and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chlorophyll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to elevated UV radiation in three types of wetland plants (Canna indica, Phragmites austrail, and Typha augustifolia). Results showed that (1) chlorophyll content of C. indica, P. austrail, and T. augustifolia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ere UV radiation was increased by 10 and 20 % above ambient solar level than in treatment with ambient solar UV radiation (p?C. indica, P. australis, and T. angustifolia by elevated UV radiation of 10 % was higher in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e sensitivity of MDA, SOD, POD, and CAT activities of C. indica, P. austrail, and T. augustifolia to the elevated UV radiation was lower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the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which was related to a reduction in UV radiation intensity through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 indica had the highest SOD and POD activities, which implied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enhanced UV radiation. Therefore, different wetland plants had different antioxidant enzymes by elevated UV radiation, which were more sensitive in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相似文献   
992.
龙建  孙文全  吴伟  李金鑫  周敏 《化工环保》2014,34(2):105-109
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考察了UASB反应器内甲苯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20~7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刺激作用,使得污泥增殖速率变小,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4%以上,下降趋势较小;较高质量浓度(70~20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污泥活性下降,反应器运行状况开始恶化,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81%和83%以上;当甲苯质量浓度超过200 mg/L时,表现为污泥活性严重下降,对COD的去除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993.
以成都粘土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为改性剂制备有机改性土,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采用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以粘土对垃圾渗滤液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作为考查指标,初步探究有机改性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适宜条件;并对有机改性粘土及原土进行性能表征,初步分析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土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原土,处理效果上比原土提高了1.6~2.3倍;有机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适宜条件为:投加量120 g/L、搅拌速度200 r/min、搅拌时间50 min、pH=7、静置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994.
以成型TiO2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Mn-Ce/TiO2低温SCR催化剂,并系统研究了制备方法、煅烧条件、活性组分担载量、Mn含量等参数对催化剂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的升高会促使活性组分结晶度的提高,从而引起催化活性的降低,在500℃和600℃下所得Mn-Ce/TiO2催化剂活性组分为无定型态,表现出较高的脱硝活性。活性组分担载量的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Mn含量对Mn-Ce/TiO2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影响,当Mn/(Mn+Ce)摩尔比为40%和85%时,催化剂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995.
镍基催化剂对污泥微波热解制生物气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污水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目标,在微波热解污水污泥基础上,进行了镍基催化剂对制取生物气效能影响的研究。采用元素分析对污泥元素进行检测,气/质联用分析(GC-MS)和气相色谱(GC)对热解生物气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镍基催化剂的添加对微波热解污水污泥制取生物气有较大促进作用。5%添加量与800℃热解终温条件下具有最佳催化效果:生物气中H2、CO产量最大,H2产量由29 g/kg增加到35.8 g/kg,提升23.4%,CO产量由302.7 g/kg增加到383.3 g/kg,提升26.6%;同时催化剂还能提高热能利用效率,降低热解终温,即5%添加量在700℃热解终温时可达到空白800℃时的产气效果;镍基催化剂主要在500~600℃时发挥催化作用,加快了H2和CO的释放。微波热解污泥制取的生物气具有产量大、富含H2与CO等优点,可推动污水污泥的资源化进程。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各影响因素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显色时间8 min,稳定时间10 min,最佳波长490 nm下进行吸光度测定的检测方法;分析分别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作为外加碳源时,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B-31的生长情况和共代谢降解典型药物苯扎贝特(BZF)的过程。结果表明,降解菌只有在外加碳源的条件下才可正常生长,而且其在葡萄糖环境中生长得更好;拟合得到的葡萄糖、麦芽糖和BZF代谢动力学结果显示,葡萄糖对BZF去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从葡萄糖培养基中降解菌所提取的酶比活力要高于麦芽糖培养基,分析原因可能是葡萄糖所诱导的降解菌关键酶活力更强,而且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蛋白质点位。  相似文献   
997.
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载氮气和无载气2种条件下,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的成分和苯酚随再生过程的去向分布。结果表明,无载气时,微波功率越高,再生反应器内温度越高,吸附质的高温裂解反应越彻底,再生产物以挥发性气体为主,有机质种类很少;而当微波功率较低或载氮气再生时,反应器内温度相对较低,苯酚难以被彻底分解,再生产物中含多种复杂的链状或环状有机物。此外,载氮气时,经气提、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约占总吸附量的一半,再生炭上无苯酚残留,活性炭吸附性能可完全恢复乃至优化;无载气时,经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只有19.9%,其余大量苯酚则在微波作用下裂解或缩合为其他物质随尾气而去除,且再生炭上仍有少量苯酚未被解吸出来。因此,前者活性炭再生的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98.
经过富集、分离优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L-1,根据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琼氏不动杆菌;采用单因素花盆实验模拟微生物原位修复并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适宜接种量、表面活性剂浓度、CNP比、翻耕频率分别为15%、0.1%、100∶10∶1和1 d 1次;在该降解条件下修复28 d,可达到16.80%的石油降解率,远远高于土著微生物6.92%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提高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实现污泥资源化,本实验通过超声破解污泥获取碳源,采用耗氧呼吸速率分析上清液作为碳源的可行性,并将上清液回用于生活污水,考察其对A2O工艺长期运行的脱氮除磷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清液中可降解有机物达到76.2%,具有作为内碳源的潜能;上清液和生活污水按1∶15投入A2O反应器后,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从63.2%和53.4%提高到了82.1%和94.7%;上清液明显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除磷菌Actinobacteia和反硝化聚磷菌Sphingobacterium富集。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废旧冰箱拆解的聚氨酯泡沫塑料(PU)和聚丙烯(PP)、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回收技术制备PU/PP复合材料。用正交实验法分析PU填充量、PU粒径和PP-g-MAH 3个因素对PU/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PU填充量对PU/PP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有显著影响,对冲击性能和弯曲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PU粒径对PU/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而PP-g-MAH投加量对PU/PP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影响。确定的优化工艺配方为:PU 40%;PU粒径选择2.00 mm;PP-g-MAH投加量10%。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PU/PP复合材料的密度为1 042.88 kg/m3;冲击强度为2.9 kJ/m2;拉伸强度为10.30 MPa;拉伸模量为1 100 MPa;弯曲强度为18.5 MPa;弯曲模量为733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