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0篇
  免费   690篇
  国内免费   1493篇
安全科学   672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53篇
综合类   3685篇
基础理论   718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252篇
社会与环境   335篇
灾害及防治   18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03篇
  2020年   388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场地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是污染评估和场地修复的基础.为此基于场地采样数据,利用最优尺度地理探测器分析长三角地区有机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尺度效应,其最佳地理探测尺度格网为8000 m;②长三角污染物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最主要来源于生物场,其次来源于化学场;③在土壤0~20 cm深度,蔗糖酶含量、脲酶含量、微生物量氮、全氮含量和离子交换量等对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较大.在土壤20~40 cm深度,对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强的因子是土壤湿度、人口和全氮含量等.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水动力场的因子解释力增强.④春季里人口、全氮含量和多酚氧化酶含量等对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强.秋季里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更复杂,因子之间表现出更强烈的非线性增强现象和双因子增强现象.  相似文献   
902.
目的 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层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去除原料微米硼的表面氧化层,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微米硼进行加速氧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加速氧化后硼颗粒的氧化层厚度及组成进行分析,总结表面氧化层结构及成分组成变化规律,揭示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结果 微米硼经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后,表面氧化层去除率达到50%。随着加速氧化时间的延长,硼颗粒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由内向外硼颗粒表面可以用B-BxOy-B2O3三层结构来表示,BxOy总是伴随着B2O3同时出现的,且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颗粒表面BxOy的含量将超过B的含量。结论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为O2向B颗粒内部单向扩散的反应机制,B先与O2反应,形成低氧化物BxOy,BxOy进而与O2反应生成B2O3。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O2向B颗粒内部扩散的阻力增大,氧化反应速率随之降低。相比湿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加快硼表面氧化层的形成;温度一定时,湿度的增加可促进硼氧化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3.
目的 将电子产品在野外环境下日变化波动与季节差异明显的温度载荷编制成温循载荷谱和转换为加速载荷谱。方法 通过四点雨流计数法提取原谱中的载荷循环信息,对提取的循环信息进行分布拟合、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分析,进而构建循环均值与范围值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再运用概率密度法,编制出8×8二维环境载荷谱。在二维载荷谱基础上,编制出温循载荷谱,使用针对电子部件参数修正的加速方程转化为加速载荷谱。结果 利用野外作业现场1个作业周期内的气温纪录,提供了一套编制温循载荷谱和转换加速载荷谱的合理化流程和解决方案。结论 该制谱方法可以利用原始环境谱中绝大部分有效信息,较好地还原电子部件野外作业阶段经历的温度变化过程,为电子产品的加速寿命试验和使用寿命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4.
刘妍妍  龙焰  尹华  叶锦韶  何宝燕  张娜 《环境科学》2013,34(11):4349-4355
设计全因子实验研究了NO-3-N对填埋10~12 a的矿化垃圾中兼/厌氧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兼/厌氧条件下,NO-3-N能促进矿化垃圾中CH4的去除.初始CH4和NO-3-N对CH4去除和N2产生有明显影响,且两者具有交互作用(P<0.05).CH4去除量随着初始CH4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添加一定含量的NO-3-N能促进CH4去除,同时通入一定体积分数CH4可以明显促进反硝化作用,说明矿化垃圾中NO-3-N还原能与兼/厌氧甲烷氧化耦合.本实验条件下,初始CH4体积分数为30%,NO-3-N含量为110 mg·kg-1时耦合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905.
目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和性能。方法通过介电分析(DEA)研究光引发剂、热引发剂及有机硅含量对紫外光固化脂环族环氧树脂反应过程的影响,利用热重(TG)、差示扫描热(DSC)和显微硬度仪对有机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光引发剂与热引发剂对固化效率可起到协同互补的作用,增加光引发剂和热引发剂的浓度,可缩短引发时间,加快固化速率,提高固化效率。与纯环氧树脂相比,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固化效率和初始分解温度都有所下降,但高温阶段降解速率明显降低,500℃的残炭率也得到提高。当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有机硅时,固化物表现出较好的耐热性能,树脂维氏硬度可达31.75HV。结论紫外光可以很好地固化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相似文献   
906.
芳纶1414是重要的高性能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且在个体防护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光老化作用下力学性能下降非常明显,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本文从耐光性研究、耐光性能评价方法、耐光防护三个方面综述了芳纶1414在光辐射下的稳定性和安全化研究进展。耐光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对于芳纶1414在光辐射下的损伤机理的解释,尚难达成一致;耐光性能评价方法方面,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光老化作用对织物实际性能的影响情况,从防弹性能的保留率角度对其耐光性能进行评价是未来研究的方向;耐光防护方面,溶胶-凝胶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织物抗光老化整理方法,但该法也仅限于对芳纶织物表面处理,对里层纤维的紫外防护有限,如何提高芳纶织物整体抗紫外性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07.
本文对火灾后消防射水对玻璃纤维改性混凝土(GF-1)剩余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GF-1在不同温度、不同冷却方式条件下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ORIGIN7.5软件拟合了高温作用后GF-1剩余抗压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在两种冷却条件下,二种配比的HPC在高温后剩余抗压强度均呈持续降低,消防射水冷却条件下HPC的剩余抗压强度降低速率大;加热到900℃时,消防射水冷却条件下HPC的剩余抗压强度最低;消防射水对高温作用后GF-1的剩余强度影响很大,射水冷却后GF-1剩余强度明显低于自然冷却的剩余强度;且随着破坏温度升高,经消防射水冷却的GF-1剩余抗压强度呈衰减状态,;GF-1在射水冷却下强度变化没有NC-1快速,与自然冷却条件下的强度变化相比,也呈现出不同的衰减规律;并建立了自然冷却条件下及消防射水冷却条件下GF-1剩余强度与火场温度之间的多阶多项式拟合式。  相似文献   
908.
中国民航局提出持续安全理念,并正在制定国家航空安全方案,推动行业安全管理由目前基于规章符合性的安全监管逐渐转向规章符合性基础上的安全绩效监管,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定中国民航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来衡量民航业是否满足持续改进安全的目标的要求。本文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对可接受安全水平的设定指南,同时参考国外民航常用的事故指标,设计了一套中国民航行业可接受安全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安全评估指标、安全绩效评估指标和安全指数三层,并对该指标体系内事故率指标和事故征候率指标设定了未来10年的目标值。该指标体系及其目标值的设定不仅可作为衡量民航是否持续安全的标准,也可为航空运输企业设定自身的安全绩效考核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9.
国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灾害风险管理的科学工具,为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国外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方法及要点,从评估方法、应用特点、使用效果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同时,总结了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符合的基本原则,并以本文介绍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例,对其基本原则的符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只有在科学性与实用性之间获得最佳平衡点,并与应急规划、风险管理与减灾过程充分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应用效果;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尤其要重视公众充分参与、在风险相关部门和人群中通过风险沟通建立统一的认识、准确界定脆弱性人群、有效解决数学模型或专家判断的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10.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研究,分析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产业发育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产业发育两者之间影响和关系,指出二者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影响我国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因素,提出了我国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