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92篇
环保管理   141篇
综合类   929篇
基础理论   357篇
污染及防治   665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安全风险预警技术是一种预防事故、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安全风险预警技术的研究是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的迫切要求.本文提出了实施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即选用危险态(第二类危险源)作为预警要素,通过对所有预警要素的实时监控,并将监控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警示色的形式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的方法.最后,本文以首都机场的应用实例展示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2.
借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发表的年限以及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对1994~2003年国内近4000种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人机工程学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全面检索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人机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3.
虫螨腈、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是茶叶生产中较为常见的3种杀虫剂,但其对茶园小流域内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为评价其生态风险,选取我国浙江绍兴茶园小流域内主要溪流及湖库采集水体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3种农药进行残留检测;基于美国生态毒理数据库(ECOTOX)收集了3种农药对我国常见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利用BITSSD软件平台构建了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曲线,结合研究区实测数据开展3种农药对绍兴茶园小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对3种农药的敏感度高于鱼类,营养级越高其敏感度越低;(2)根据SSD模拟结果,为保护该流域95%的物种,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浓度需<0.001 μg·L-1,虫螨腈为0.4 μg·L-1;(3)农药喷施后,虫螨腈、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茶园溪流中的残留浓度最高分别影响22%、50%和66%的物种,联苯菊酯是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但在喷施1个月后,茶园流域水溪及河湖水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基本均未检出。这说明3种农药施用对茶园小流域物种的影响较小,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笔者研究了0、0.01、0.1和5 mg·L-1的高密度聚乙烯微塑料(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61~83 μm)胁迫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28 d后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DPE微塑料暴露28 d后,尼罗罗非鱼的成活率、增重率、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尼罗罗非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0.01 mg·L-1和5 mg·L-1 HDPE暴露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在5 mg·L-1暴露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尼罗罗非鱼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鱼脑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0.1 mg·L-1暴露组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尼罗罗非鱼暴露于HDPE微塑料28 d后,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样品中共获得465 336条优化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854个;与对照组相比,微塑料暴露组尼罗罗非鱼肠道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门的丰度减少,放线菌门丰度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在5 mg·L-1 HDPE微塑料暴露组中,衣原体门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高浓度微塑料暴露能够对尼罗罗非鱼产生氧化胁迫并影响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聚乙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5.
以鄱阳湖流域的袁河为研究区,以常用的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和大环内酯类等五大类抗生素,共计27种抗生素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后的固相萃取前处理-液质联用仪检测法检测抗生素,对袁河流域典型抗生素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袁河水体中抗生素广泛存在,有20种抗生素被不同程度地检测出,其中磺胺类和硝基咪唑类的检出率达到了100%,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是袁河流域抗生素的主要来源。研究区抗生素的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的养殖业发展和社会活动存在一定联系。对袁河水体的12种抗生素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克拉霉素处于高风险,红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和磺胺噻唑处于中等风险,其余为低风险或无风险。  相似文献   
126.
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新型微电解填料-Fenton联用预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新型微电解填料降解硝基苯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固液比 > 进水pH值 > 气水比 > HRT,在微电解最佳条件:HRT为60 min,固液比为0.6,进水pH值为2,气水比为15:1;Fenton试剂最佳条件:反应时间为20 min、pH值为4.5、m(H2O2):m(COD)为2.5、n(H2O2):n(Fe2+)为6,硝基苯和COD总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6%和68.3%。处理后的废水可生化性提高,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了60Co γ-射线辐照条件下水中阿莫西林(AMX)的辐照降解,考察了AMX初始浓度、辐照剂量、pH、H2O2、自由基消除剂(碳酸氢钠和正丁醇)以及溶解氧等因素对AMX辐照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γ辐照可有效降解水中AMX,当AMX初始浓度为10.0 mg/L,辐照剂量为15 kGy时,降解率达100%,随着AMX浓度增大,其降解率降低。碱性条件有利于AMX的降解,当pH为11,且辐照剂量大于10 kGy时,AMX的降解率在90%以上。同时,加入H2O2可以促进AMX的降解;·OH自由基消除剂的存在和缺氧条件会明显抑制 γ-射线对AMX的辐照降解,分析表明,AMX的降解主要是基于·OH自由基的氧化。  相似文献   
128.
采用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追踪测定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研究不同初始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宽叶香蒲叶片光呼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为1.0×104 ind/mL时,宽叶香蒲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GO、GS及CAT的活性增加,说明低密度铜绿微囊藻对宽叶香蒲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光呼吸具有促进作用;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为1.0×107 ind/mL时,宽叶香蒲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及GO、GS及CAT的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高密度铜绿微囊藻对宽叶香蒲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呈现出抑制作用。但是在净光合速率急剧降低的时候,光呼吸速率在短时间内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宽叶香蒲可能通过维持或增强光呼吸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129.
以自制Ti基RuO2-IrO2镀层形稳电极为阳极,采用电催化氧化处理偶氮染料甲基橙模拟废水。以硫酸钠为支持电解质,在自然pH条件下分别考察了电解时间、电极间距、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甲基橙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pH、电极间距为1.0 cm、电流密度为30.0 mA/cm2、电解质硫酸钠浓度为20.0 g/L、电解1.0 h,甲基橙去除率高达90.0%以上。 因此,电催化氧化法作为一种高效、简便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0.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将空气源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引入到液相,构建新型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液相反应体系,考察了不同APPJ处理方式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率,观察了放电处理的藻细胞形态,分析了培养基pH的变化和液相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对藻灭活的作用,并探讨了APPJ灭活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压为7 kV,空气气体流速为4 L/min,藻液吸光度约为0.200,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达到99.16%;处理后的藻发生细胞变形和破裂;处理后的藻液中产生H2O2和O3等活性物质,同时产生大量的NO3-和NO2-离子,导致液相pH迅速下降。通过考察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及藻液pH因素发现,单一因素灭活效果不佳,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和pH的组合因素是APPJ灭活水中铜绿微囊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