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27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活性氮增加:一个威胁环境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华  莫江明 《生态环境》2006,15(1):164-168
活性氮增加是当前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对全球氮素循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类活动,如燃料燃烧、氮肥生产、固氮植物的培育和畜牧业的集约经营等是引起全球活性氮增加的主要原因。活性氮增加正在引起大气污染、N2O等温室气体增加、森林退化、土壤和淡水酸化、海水富营养化、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环境问题。该文综述了活性氮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⑴活性氮的来源;⑵活性氮生产的历史与现状;⑶活性氮对大气、水体、森林、土壤等多种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并提出了减少活性氮产量和降低其环境危害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62.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三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和耕地)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溶解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月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上覆植被类型不同,其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行为不同,有机质的输入量及质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差异,土壤有机碳的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别。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年平均值来看,林地土壤溶解有机碳分别比草地和耕地高25%、48%;从3月到8月,三者均随气温的上升呈增加的趋势,林地和耕地在8月均达到最大值,而草地则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高于耕地81%和45%,林地和草地在10月达到最大值。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差异较大,这说明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大小有较大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也各不相同,这表明土壤活性碳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的机理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63.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林燕  莫测辉 《生态环境》2007,16(4):1199-1204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逐年下降,灰霾现象严重,收集广州市2001—2003年大气能见度及同期地面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和CO)监测数据,探讨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明显,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一年之中,春季能见度最低,夏季能见度最高。一日之中,早晨08时能见度最差,午后14时最好。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及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能见度与4种污染物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均呈显著的较强负相关关系,而在偏相关分析中的相关性极弱,说明空气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64.
采石场生态重建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华  林建平  莫江明 《生态环境》2006,15(3):654-658
综述了采石场生态重建的相关问题,包括采石场生态重建的重要性,生态重建研究的历史,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采石场的水土流失治理,采石场植被恢复及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采石场的生态重建只是到了最近二十多年才受到相当的重视。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采石场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其重建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植被恢复效果不理想,植物品种选择的任意性,复绿方式的单一性等。文章提出了目前采石场生态重建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65.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1990年至2002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1.253hm^2增加至2002年的1.784hm^2,增加了42.38%;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817hm^2增加至2002年的1.393hm^2,但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广东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636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8hm^2),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2.0hm^2)的范围,但超过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O.681hm^2);人均生态赤字(1.246hm^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8hm^2)。因此,广东虽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366.
除草剂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除草剂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结果表明: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符合非线形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胡敏酸的粒径,含是,到及环境温度对2,4-D的吸附均有影响,2,4-D在胡敏酸上的吸附量随胡敏酸的粒径变小以及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67.
基于水量平衡的流域生态耗水量计算——以海河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提出一个基于水量平衡的流域生态耗水量的计算方法。以海河流域为例,利用流域多年年降雨、入海水量、引黄水量、地下水超采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等资料,得出1956~1998年流域生态耗水量的多年变化。计算结果显示,虽然流域在1956~1998年的43年间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流域生态耗水总量没有呈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最后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了论文提出的算法与基于当地水资源的算法结果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368.
抗生素废水对Q67的急性毒性和对AHH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Q67发光菌 (Vibrio qinghaiensissp .Nov . Q67)和鲤鱼肝微粒体芳烃羟化酶 (AHH)体外诱导实验评估某酸化处理工艺对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效果 ,探讨除利用常规的理化指标监测水质外 ,生物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69.
利用黄河高寒区吉迈(达日县)水文站、国家气象局达日、玛多观测站1959-2007年,共计49 a水文、气象及部分冻土监测资料,采用峰型度及丰枯率指数、Mann-Kendall时间序列突变点及趋势检验方法、小波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探讨径流长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核主成分支持向量机(KPCA-LSSVM)预测模型,对未来2011-2014年径流情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气候、下垫面条件变化及人为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作用于水资源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径流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突变点,为1961、1999和2005年;黄河源区径流2002-2006年间存在不显著减少趋势,小波分析表明未来3~9 a内,年径流量将略高于1990-2007年间的平均值;1983年后冻结期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退化较为明显,对于径流的补给减少,是地区河道水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由于降水对于径流的延迟作用和气温升高引起冻融关系变化等原因,2011-2014年水源区河川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25.3%。  相似文献   
370.
选择攀枝花苏铁林下计划烧除试验后苏铁及其根系周围土壤(0~15 cm)为对象,研究火烧对攀枝花苏铁植株生长、叶片生理和苏铁根系周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区域攀枝花苏铁种群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区域苏铁成年树的株数及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新生叶片数目和幼苗株数相对未烧除区域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201.66%和317.7%;烧除区域苏铁植株新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片碳(C)、氮(N)、磷(P)、钾(K)含量,C/N、N/P比与对照区域新生叶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只有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计划烧除改变了苏铁根围土壤(0~15 cm)的理化性质,表现在烧除后的土壤含水量、pH值及总N、P、K含量显著降低;但是,火烧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微生物量C、N含量也略有升高;这说明火烧有利于增加苏铁林下土壤养分(N)的有效性,为烧除后苏铁快速恢复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