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3篇 |
免费 | 397篇 |
国内免费 | 69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2篇 |
废物处理 | 69篇 |
环保管理 | 130篇 |
综合类 | 1208篇 |
基础理论 | 327篇 |
污染及防治 | 503篇 |
评价与监测 | 93篇 |
社会与环境 | 79篇 |
灾害及防治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26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TCLP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江西省某铜矿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As、Pb、Zn、Cu、Ni)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As、Pb、Zn、Cu、Ni的含量分别在7.45-60.35、34.16-272.71、41.96-384.27、25.44-1019.27、3.68-40.13 mg·kg-1之间.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发现,Cu重污染区Cu、As污染比较严重,Cu轻污染区除了个别样点有Zn、As等轻度污染外,其他采样点均没有重金属污染.TCLP法提取As、Pb、Cu、Zn和Ni的含量分别在0.00-1.54、0.00-3.90、0.23-46.86、0.00-229.95、0.05-1.07 mg·kg-1之间.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发现,在Cu重污染区,受到重金属中度及以上污染的土壤占50%,而在Cu轻污染区重金属比较轻微.另外,重金属总量、TCLP法提取重金属量与土壤pH值、CEC等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2.
利用甲醇-水(1:1,V/V)超声萃取、微波辅助HNO3萃取和磷酸盐缓冲液(PBS)超声萃取等3种前处理方法对大米、海藻和苹果汁等3种样品中不同形态砷进行萃取.结果表明,低砷含量大米(砷含量-1)应选用甲醇-水进行砷萃取,萃取率达85%-94%,砷形态不发生变化.高砷含量大米(砷含量>150 μg·kg-1)应选用微波辅助HNO3进行砷萃取,其萃取率可达78%.海藻样品应选微波辅助HNO3法,萃取率高达87%.苹果汁应选用微波辅助HNO3或PBS溶液萃取法.实验结果与41个国际实验室对相同样品的分析数据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所得结论可信度较高.高砷含量大米(砷含量>150 μg·kg-1)萃取过程中砷形态易发生变化,海藻及苹果汁砷形态基本保持稳定,三者砷形态分析应优先选用微波辅助HNO3法. 相似文献
193.
污泥浓缩作为污泥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开发高效的污泥浓缩工艺对于降低污泥含水率、提高脱水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脱水能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MBR污泥浓度高、污泥粒径小、污泥沉降性能较差等特点,故采用传统的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技术很难有效实现污泥浓缩。因此,尝试采用气浮浓缩技术降低污泥含水率的可行性。从气浮浓缩的中试结果来看,较适宜运行参数为:固体负荷为15 kg/(m2· h),水力负荷为1.5 m3/(m2· h),回流比为1,PAM投配率2‰(w/w干固体),溶气压力为0.4 MPa,气固比为0.03。经过中试设备进行气浮浓缩后,污泥含水率降低至96%左右。此外,还研究了采用气液多相泵系统对剩余污泥的浓缩效率,结果显示,该设备的使用相对于传统溶气气浮工艺,其优点表现在占地小、工程造价低以及运行成本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4.
针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处理周期长、脱水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外源辅助加热的生物干化机,比较不同通风模式(温度控制通风设置4个处理:TFWD 45-50、TFWD 50-55、TFWD 55-60、TFWD 60-65;时间控制通风设置2个处理:TFSJ 20、TFSJ 60)对餐厨垃圾生物干化过程系统脱水能效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温度控制通风的4个处理相比,时间控制通风的2个处理的总氮(TN)和铵态氮损失较小、发芽指数(GI)较高;2)连续通风TFSJ 60的水分去除效率最低(66.78%),TN和铵态氮损失最小(分别为8.14%、12.96%),腐熟度最高(EC为2.72 mS/cm、GI为75.00%),单位质量水分去除能耗最低(1.10 kW·h/kg);3)TFWD 50-55的水分去除效率最高(达到99%以上),TN和铵态氮损失最大(分别为16.95%、57.83%),腐熟度较低(EC为4.28 mS/cm、GI为19.58%)、去除单位质量水分的能耗较高(1.74 kW·h/kg)。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N、铵态氮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EC、耗电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进行好氧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后回归土壤,则建议采用连续通风(TFSJ 60)处理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后的物料若焚烧或者填埋处理,则建议采用温度控制通风(TFWD 50-55)处理餐厨垃圾。研究结果为餐厨垃圾快速生物干化处理通风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5.
为进一步加强煤与瓦斯(甲烷)突出等矿山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工作,开展煤与瓦斯突出全过程热动力现象研究。将煤样破碎后在煤与瓦斯突出相似模拟试验台内加压成型,开展不同粒径煤样的吸附、解吸及突出试验,获取试验过程中的煤体温度变化数据。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温度随时间的演化关系近似符合自然对数函数;煤样粒径对煤体温度变化有显著影响,煤样粒径越小,在吸附解吸瓦斯时温度变化量就越大、变化速度也更迅速。通过分析煤与瓦斯突出试验结果及能量关系得出,煤的粒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瓦斯吸附能力及瓦斯内能,瓦斯内能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与瓦斯突出强度。 相似文献
196.
收集整理1992年1月至2022年5月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文献,提取并整合了其中农田土壤有机碳的资料.采用归一化处理和变化速率的分析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长江经济带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并比较3种耕作模式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差异,判断分析试验持续年限长短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无机氮肥磷肥配施(NP)、无机氮磷钾肥配施(NPK)、单独施用有机肥(O)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O)处理均能增加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其中以NPKO处理为最大,而单独施用无机氮肥(N)则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旱田、水田和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速率分别为0.22、 0.24和0.16g·(kg·a)-1,3种耕作模式在土壤固碳效果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O和NPKO处理下所带来的有机碳相对快速增加效应在旱田土壤中的持续年限最高不超过28 a,而在水田及水旱轮作土壤中依然可以持续到28 a以上.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速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平均有机... 相似文献
197.
地统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空气污染物暴露模拟,但不同建模方法及其模拟结果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基于上海2016~2019年55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NO2和PM2.5观测数据,以及交通路网、排放源兴趣点和卫星数据等地统计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监督学习线性回归(SLR)和机器学习随机森林(RF)这3种建模方法创建年暴露模型,并进一步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OK)法分析模型残差,构建复合模型.应用交叉验证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检验,选取每一种建模方法的最优模型结构(是否应用OK)作为最终模型.结果表明,NO2模型中表现最好的是RF-OK (Rmse2为0.70~0.82)和PLS-OK模型(Rmse2为0.78~0.84);PM2.5模型中PLS模型(Rmse2为0.62~0.71)优于SLR-OK (Rmse2为0.40~0.79)和RF-OK (Rmse2:0.31~0.56)模型.应用3种建模方法对上海1 km网格开展年暴露模拟和对比,NO2模型间模拟结果的相关性(r为0.82~0.91)高于PM2.5模拟结果的相关性(r为0.66~0.96).基于3种模型2019年的模拟结果,评估了上海NO2和PM2.5的人群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98.
Yongfeng Ji Zidan Yuan Guoqing Zhang Xing Wu Xu M Jinru Lin Shaofeng W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3,35(2):31-41
An advanced cost-saving method of removal of high-As(Ⅲ) from SO4(-Ⅱ)-rich metallurgi cal wastewater has been developed by diluting the SO4(-Ⅱ) content with As(Ⅲ)-Cl(-Ⅰ)-rich metallurgical wastewater and then by the direct precipitation of As(Ⅲ) with Fe(Ⅲ) at pH2.3.As(Ⅲ) removal at various SO4(-Ⅱ)/Cl(-Ⅰ) molar ratios and temperature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5.2–98.2%of As(III) immobilization into solids occurred at the SO4(Ⅱ)/Cl(-Ⅰ) mo... 相似文献
199.
未来我国减排政策更加关注对大气污染和大气增温的协同控制效果,但不同行业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和大气温度的影响不同.利用双向耦合的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通过多组敏感性试验量化各部门人为源(工业源、居民源、交通源、火电厂和农业源)减排对2016年9月我国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和大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源、居民源、交通源、火电厂和农业源减排均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PM2.5浓度分别下降33.9%、9.6%、15.8%、10.8%和26.7%,但减弱的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使地表层获得更多能量,进而增加近地面气温0.04、0.03、0.01、0.03和0.09℃.在大气层顶,工业源、居民源、交通源和火电厂减排分别导致净辐射通量下降0.3、0.8、0.7和0.1 W·m-2;而农业源减排则引起大气层顶净辐射通量增加0.8 W·m-2.一方面,减排农业源导致散射性气溶胶下降进而引起净辐射增加;另一方面,减排农业源不会导致吸收性气溶胶(黑碳)下降,不能抵消散射性气溶胶下降引起的辐射增加.因此,减排农业源会导致大气层顶净辐射通量增加,同时近地面温度增加也最为显著.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尽管控制农业源排放会带来显著的空气质量改善,但同时会带来不利的显著增温后果. 相似文献
200.
填埋场内渗滤液饱和带是物质交换和生化反应的活跃区域,也是含硫恶臭的主要发生源.本研究探究了填埋场内温度场下渗滤液饱和带内硫酸盐还原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在25~55℃逐步升温的温度场下,渗滤液饱和带内的硫酸盐还原行为逐步增强且差异显著.渗滤液饱和带纵向SO42-和DOC迁移转化规律各异但趋势相同.硫酸盐还原行为主要发生在固液交界区和固相区,且固液交界区的电子供、受体呈特定化学计量关系.电子供体是引起硫酸盐还原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的温度场下渗滤液饱和带内硫酸盐还原行为可为填埋场精准除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