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1篇 |
免费 | 386篇 |
国内免费 | 19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67篇 |
废物处理 | 190篇 |
环保管理 | 337篇 |
综合类 | 3017篇 |
基础理论 | 71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97篇 |
评价与监测 | 255篇 |
社会与环境 | 231篇 |
灾害及防治 | 2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323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84篇 |
2019年 | 240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59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397篇 |
2012年 | 400篇 |
2011年 | 406篇 |
2010年 | 328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349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248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用0.1μm的PVDF中空纤维内压式微滤膜组件,在死端微滤工况下,研究了酵母(平均粒径5.3μm)和高岭土(平均粒径0.7μm)体系在浓度和压力变化时的污染机理及过滤阻力、膜渗透通量的变化规律性。通过恒压堵塞定律积分式的具体形式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及根据堵塞过滤定律计算的结果都表明:死端微滤时,酵母体系和高岭土体系均符合滤饼过滤机理。 相似文献
3.
氯酚与富里酸的缔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超滤膜方法证实氯酚与富里酸之间存在缔合作用,并计算出表观缔合常数在2.7*10^3--121*10^3ml.g^-1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PH、富里酸含量,氯酚取代氯原子个数都能够影响K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D412螯合树脂治理含镍电镀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D412螯合树脂对Ni(Ⅱ)离子静态和动态的吸收性能,并且研究了使用D412树脂除去和回收电镀废水中镍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层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去除原料微米硼的表面氧化层,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微米硼进行加速氧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加速氧化后硼颗粒的氧化层厚度及组成进行分析,总结表面氧化层结构及成分组成变化规律,揭示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结果 微米硼经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后,表面氧化层去除率达到50%。随着加速氧化时间的延长,硼颗粒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由内向外硼颗粒表面可以用B-BxOy-B2O3三层结构来表示,BxOy总是伴随着B2O3同时出现的,且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颗粒表面BxOy的含量将超过B的含量。结论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为O2向B颗粒内部单向扩散的反应机制,B先与O2反应,形成低氧化物BxOy,BxOy进而与O2反应生成B2O3。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O2向B颗粒内部扩散的阻力增大,氧化反应速率随之降低。相比湿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加快硼表面氧化层的形成;温度一定时,湿度的增加可促进硼氧化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7.
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水溶液共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2-乙烯基吡啶(2-VP)为共聚单体合成了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2VP),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w(2-VP)为1.0%、w(DAC)为30%、活性污泥pH为5、P(AM-DAC-2VP)加入量为25mg/L时,P(AM-DAC-2VP)对本实验的活性污泥絮凝能力最强,上清液透光率为92.1%;P(AM-DAC-2VP)比同条件下制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具有更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Fe3O4为核,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Fe3O4壳-核结构纳米颗粒,再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经焙烧制得TiO2/SiO2@γ-Fe2O3磁性纳米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分析仪、振动磁强计对光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苯酚溶液为模拟废水对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经500℃焙烧的光催化剂活性相为锐钛矿型TiO2;在苯酚溶液初始浓度为0.2mmol/L、苯酚溶液pH为7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70.9%。 相似文献
9.
10.
Recycling strongly acidic wastewater as diluted H2SO4 after contaminants contained being removed was previously proposed, however, Cl(-I), a kind of contaminant contained in strongly acidic wastewater, is difficult to remove, which severely degrades the quality of recycled H2SO4. In this study, the removal of Cl(-I) using PbO2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involved mechanisms were explor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l(-I) reached 93.38% at 50℃ when PbO2/Cl(-I) mole ratio reached 2:1.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shows that Cl(-I) was oxidized to Cl2, and PbO2 was reduced to PbSO4. Cl2 was absorbed by NaOH to form NaClO, which was used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PbO2 from the generated PbSO4. Cl(-I) was removed through two pathways, i.e., surface oxidation and •OH radical oxidation. •OH generated by the reaction of PbO2 and O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 removal. The regenerated PbO2 had excellent performance to remove Cl(-I) after six-time regene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d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n the effective removal of Cl(-I) by the oxid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