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2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1678篇
安全科学   315篇
废物处理   294篇
环保管理   354篇
综合类   2523篇
基础理论   779篇
污染及防治   1619篇
评价与监测   166篇
社会与环境   162篇
灾害及防治   2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烟草下脚料发酵制取乙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硫酸浓度、固液比和水解时间对硫酸水解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优条件为:硫酸浓度为50%(w/w),固液比为10%(w/v),时间为100 min。烟草下脚料在最佳硫酸水解条件下,经5倍稀释,中和pH值至5~6。取经过滤后的水解液(FH)用酿酒酵母(Sacch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产生乙醇,最大的乙醇浓度和乙醇产量分别为1.09g/L和54.5 g/kg。未过滤水解液(UFH,包括水解残渣)加入纤维素酶(70 U/100 mL)和酿酒酵母(Sacch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发酵,最大的乙醇浓度和乙醇产量分别为1.23 g/L和61.5 g/kg。  相似文献   
992.
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菖蒲(Acorus calamus)和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 d。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条件下,风车草和菖蒲生长良好,生物量大,而富贵竹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3种植物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76.8%、85.5%和53.6%,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69.1%、66.2%和54.4%,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6.9%、84.6%和61.5%,对PO_4~(3-)-的去除率分别为91.7%、91.7%和75%,对真实色度有明显的去除效果;3种植物对氮磷和真实色度去除效果与对照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自然沉淀是浊度去除的主要原因,植物吸收同化作用是NH_4~+-N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是溶解性磷去除的主要途径。试验表明,风车草和菖蒲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和真实色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作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3.
TiO_2/EP光催化降解水体中微污染磺胺嘧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膨胀珍珠岩(EP)为载体的TiO2催化剂(TiO2/EP),对使用较为广泛的抗生素磺胺嘧啶(SDZ)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研究,探讨了TiO2的负载量、溶液的初始浓度、初始pH、无机离子(HCO3-、SO42-和Cl-)和腐殖酸(HA)对SDZ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DZ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当TiO2最佳负载量为20 wt%,SDZ浓度为5 mg/L,pH=6.7,紫外光照射强度为1 000μW/cm2,反应时间为45 min时,SDZ的降解率达到96%;HCO3-在低浓度时能促进SDZ的光催化降解,高浓度时促进作用不明显;SO42-和Cl-对SDZ的光催化降解有轻微的抑制作用;HA对SDZ光催化降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UV-TiO2/EP是一种去除水体中微污染SDZ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PVA降解菌的复配组合及其紫外诱变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已筛选出的4株PVA降解菌进行不同的组合后测定PVA降解率,发现Z5与Z8菌株混合后在1周内对PVA的去除率达到了所有组合中的最高值52.07%,比单菌株提高了约22%。采用紫外照射的方法对混合菌进行诱变并利用正交实验研究其特性,结果表明,诱变后的混合菌在1周内降解了91.46%的PVA,并且碳源浓度对酶活的影响最为显著。当pH为7,碳源、氮源含量分别为1.5 g/L、0.6 g/L,NaC l浓度为1.5 g/L时,诱变菌株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在非水相硝基苯污染含水层的条件下,其在含水层中的迁移及释放规律。迁移规律表明,非水相硝基苯并非在含水层中直接进行垂向迁移,而是一方面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含水层下部迁移,另一方面在地下水流的作用下随地下水同向运移,整体表现为随地下水流的侧向运移,并最终迁移至含水层底部。释放规律表明,非水相硝基苯在含水层迁移的过程中会向地下水大量释放,释放出的硝基苯在水流的作用下随地下水同向运移,污染源及迁移至含水层底部的非水相硝基苯均存在再次释放。  相似文献   
996.
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堆体板结与通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板结对强制通风和发酵进程的影响,降低通风能耗,基于理论研究确定了压降为强制通风风量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实验获取不同发酵阶段和强制通风条件下的堆体通风量和抗剪强度数据,分析堆体内板结的形成规律,通过计算验证板结的形成和消失对通风的影响,提出了需要改善通风的时间节点;然后基于风机的变频控制研究了风机功率变化对强制通风的影响。提出的通风解决方案采用阶段变频通风,实现了堆体温度和通风风量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97.
通过中试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浓度、有机负荷、HRT条件下,反应沉淀一体式矩形环流反应器(RPIR)对深圳市南山污水处理厂低C/N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控制溶解氧浓度为1 mg/L、COD容积负荷小于2.5 kg/m3.d、NH4+-N容积负荷不超过0.2 kg/(m3.d)、HRT为4 h时,COD平均去除率可达90%,NH4+-N平均去除率超过80%。RPIR在处理该城市污水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自制壳聚糖改性聚丙烯无纺布膜为膜组件的A/O-MBR(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对聚酯工艺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并与PVDF商品膜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近70 d的运行中,当进水COD在200~500 mg/L之间,总氮在30~45 mg/L之间波动时,2种平板膜出水水质稳定。出水COD40 mg/L,NH4+-N0.5 mg/L,TN5 mg/L,浊度0.2 NTU,均满足回用水水质要求和最新的辽宁省废水排放标准。实验中考察分析了污泥浓度和COD/TN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对比2种膜的运行结果,改性聚丙烯无纺布膜的出水水质略好于PVDF商品膜,但过膜压力稍大、膜通量稍小。  相似文献   
999.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缺氧/好氧生物铁法处理维生素B1厂乙酰嘧啶生产段实际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嘧啶生产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预氧化将嘧啶废水中大分子难降解乙酰嘧啶几乎全部转化为具有饱和碳氢键的小分子有机物,使乙酰嘧啶去除率达90%以上,且COD去除率在40%以上,BOD5/COD由0.17~0.23提高至0.35~0.44。通过与后续A/O生物铁工艺相结合,使COD、TN和氨氮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3.3%、81.7%和78.6%,出水pH为6.6~7.5。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2(23.54%)底层土IN-1(10.51%);IN-1处于缺氧环境,存在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pH值从7.86±0.03降低至7.27±0.03,土壤总氮从2.53±0.13 g/kg降低至0.77±0.04 g/kg;厌氧菌的种群数量是IN-1(10.43±0.71×104CFU/g)IN-3(6.74±0.39×104CFU/g)IN-2(5.15±0.42×104CFU/g),放线菌数量与石油烃含量显著负相关(r=-0.989,p=0.0110.05);IN-3对饱和份和芳香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0.27%和54.52%,远高于IN-2和IN-1;模拟蒸馏结果表明,IN-3正构烷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去除,缺氧的IN-1对正构烷烃去除得较少;厌氧菌数量与胶质和沥青质去除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污染区域,采用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时可以考虑引入厌氧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