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8篇 |
免费 | 210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1篇 |
废物处理 | 79篇 |
环保管理 | 122篇 |
综合类 | 423篇 |
基础理论 | 268篇 |
污染及防治 | 456篇 |
评价与监测 | 71篇 |
社会与环境 | 66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51.
以中药废渣为原料,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采用限氧热解法在热解温度分别为300℃、500℃和700℃的条件下制备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Biochar, BC),并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不同中药渣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Tetracycline, TC)的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溶液中四环素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探究了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中药渣生物炭中有机物分解,含氧官能团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含氧官能团C—C的相对含量升高、C—H的相对含量降低,中药渣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且700℃制备的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性能更优;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量依次为BC700(93.46 mg/g)>BC500(76.32 mg/g)>BC300(32.92 mg/g),... 相似文献
852.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15年和2016年12月2个月的4次污染过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Terra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ngstrom波长指数(AE)气溶胶数据,并结合PM2.5和PM10的浓度以及比值变化分析,发现以PM2.5为代表的人为因素产生的细颗粒物是造成研究地区污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且利用MODIS火点数据以及美国海军气溶胶分析与预测系统(NAAPS)模拟分析污染物成分,发现2015年12月12~16日和19~27日2次污染都以人为因素产生的细粒子污染物为主,沙尘以及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粒对研究地区影响较小.2016年12月6~10日和15~18日2次污染过程产生的原因不同,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分析发现6~10日污染天气的产生主要是由西北方向含有大量沙尘粒子气流以及南方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大量烟粒共同输送到研究地区,加之研究地区大量人为污染细粒子的产生,导致了此次混合型污染天气发生.15~18日污染过程与2015年2次污染过程相似,主要原因都在于人为因素产生的细颗粒污染物的影响,沙尘以及烟粒对污染过程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3.
854.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定量评价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新疆天山北麓奇台绿洲2001~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奇台绿洲2001年、2007年、2014年和2022年RSEI均值分别为0.392、0.423、0.452和0.43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差水平,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南北差中部好,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整体上升的趋势;②奇台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低聚类主要集中分布于绿洲北部靠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区域,高-高聚类表现为由散布向绿洲中部耕地区域明显集聚;③自然因素对奇台绿洲RSEI空间分布影响不大,影响奇台绿洲RSEI变化的主要因素是LUCC;④RSEI能较好地反映奇台绿洲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草地、裸地等天然生态系统的RSEI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很好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855.
856.
针对泉州某印染厂实际废水(COD 800~1800 mg·L~(-1),NH~+_4-N 20~50 mg·L~(-1),pH=8~14),以两种新型载体分别作为厌氧与好氧单元中微生物固定化载体,考察了中试规模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与柔性悬浮载体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CMBBR)组合工艺对该废水的处理效果.4个月的连续试验结果表明:①经过30 d前期调试运行该工艺系统成功启动,处理量为1.5~2.2 m~3·d~(-1)时,AMC/UASB和SCMBBR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2%和50%,AMC/UASB反应器出现明显的产气现象,SCMBBR中载体挂膜状况良好;②启动完成后经过90 d的连续运行,当AMC/UASB和SCMBBR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0.7 h和8.8 h,废水处理量为5 m~3·d~(-1)时,稳定运行阶段整个工艺废水COD去除率达到78%,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3.4 mg·L~(-1);此外,整体工艺色度去除率达到65%,其中,厌氧段色度去除率达到50%左右;③通过分析计算,整个系统污泥减量达到67.7%~76.6%,该生物组合工艺具有明显的污泥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857.
IntroductionThecontentofCuintheenvironmentisusually20to30ppminnoncontaminatedsoil(Nriagu,1979;Salomons,1984),butismorethan2000ppminminingareasandinthevicinityofsmelters(Freedman,1980;Humphreys,1984).IthasbeendemonstratedthatcoppersolubilitydependsonpHinsoils,anditisob… 相似文献
858.
采用投加预处理烟束曲霉(Aspergillus fumisynnematus)死菌体的方法去除含铬废水中的Cr(VI).考察了不同溶液初始pH值、Cr(VI)初始浓度、死菌体投加量及温度条件下,CTAB预处理烟束曲霉死菌体对Cr(VI)还原速率和总Cr的平衡吸附率的影响,并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了CTAB预处理烟束曲霉死菌体与Cr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AB预处理烟束曲霉死菌体对总Cr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30℃,150r·min-1,pH2.0的条件下,在100mL浓度20mg·L-1的Cr(VI)溶液中投加0.5gCTAB预处理烟束曲霉死菌体,2h内总Cr最大吸附率达到了72%,约为原死菌体总Cr吸附率的2倍.但反应达到平衡后的总Cr吸附率下降到30%左右.吸附平衡后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Cr(VI)几乎全部被还原为Cr(III).在实验pH值范围内,pH值越低、Cr(VI)初始浓度越小、预处理死菌体投加量越大以及温度越高,越有利于Cr(VI)的还原;pH值越高、Cr(VI)初始浓度越小、预处理死菌体投加量越大以及温度越低,对总Cr的平衡吸附率越大.预处理死菌体与Cr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氨基和羧基与不同形态Cr的吸附作用以及菌体对Cr(VI)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859.
目的 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序贯截尾检验方法的任务可靠度评定方法.方法 将序贯截尾检验方法引入一维修正弹任务可靠度评定过程中,建立检验方法数学描述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综合应用Monte-Carlo法,给出数值算例和任务可靠度检验方案,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 与二项式经典假设检验方法(所需试验样本量N=54)相比,... 相似文献
860.
Kang Sun Yu Qu Qiong Wu Tingting Han Jianwei Gu Jingjing Zhao Yele Sun Qi Jiang Ziqi Gao Min Hu Yuanhang Zhang Keding Lu Stephan Nordmann Yafang Cheng Li Hou Hui Ge Masami Furuuchi Mitsuhiko Hat Xingang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4,26(8):1641-1650
Size-resolved aerosols were continuously collected by a Nano Sampler for 13 days at an urban site in Beijing during winter 2012 to measu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bient aerosol particles. Data collected by the Nano Sampler and an ACSM(Aerodyne Aerosol Chemical Speciation Monito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data sets,similar trends and strong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demonstra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Nano Sampler. PM10 and PM2.5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measurement were 150.5 ± 96.0 μg/m3(mean ± standard variation)and 106.9 ± 71.6 μg/m3,respectively. The PM2.5/PM10 ratio was 0.70 ± 0.10,indicating that PM2.5dominated PM10. The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s showed that three size bins of 0.5–1,1–2.5 and 2.5–10 μm contributed 21.8%,23.3% and 26.0% to the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TMC),respectively. OM(organic matter) and SIA(secondary ionic aerosol,mainly SO42-,NO3-and NH4+) were major components of PM2.5. Secondary compounds(SIA and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accounted for half of TMC(about 49.8%) in PM2.5,and suggested that secondary aerosol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erious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observed in winter. Coal burning,biomass combustion,vehicle emissions and SIA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sources of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 of water-soluble ions and undetected materials,as well as their fractions in TMC,strikingly increased with deteriorating particle pollution conditions,while OM and EC(elemental carbon) exhibited different variations,with mass concentrations slightly increasing but fractions in TMC decreas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