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6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7篇 |
综合类 | 293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57篇 |
评价与监测 | 19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作为研究区,以植被覆盖度(FVC)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的NDVI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FVC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并量化了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贵州省FVC整体呈增加趋势,FVC分布整体水平较高,主要以中等、中高和高度覆盖为主,三者面积占比之和约为89.7%,年均增长率为0.52%,平均FVC为0.53.(2)近20年来贵州省FVC变化趋势以轻微改善、基本不变为主,两者面积占比之和为68.94%,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57.93%,西部区域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总体动态变化趋于稳定且向好改善.(3)FVC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深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的双重影响,且人类活动对于植被恢复的驱动作用更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降水是经济持续增速下维持植被恢复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子主导驱动力.(4)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积极的人类活动为贵州省实现经济增速与植被恢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12.
根据废DZM铅蓄电池铅膏中各组分的物料特性,对废铅膏原料进行154,77,54 μm孔径逐级漂洗筛分,随后对各级筛上物进行电解分离,分别收集电解完成后的上层纤维和下层的PbSO4和金属铅混合物,对各组分进行质量分析、SEM形貌分析以及XRD检测。结果表明:筛上物主要成分是PbSO4和少量Pb,最终筛下物主要成分是PbO2和PbSO4。经过54 μm孔径筛分实验后,分离出的隔膜纤维为废铅膏总量的9.45%,证明利用逐级漂洗筛分和电解分离方法能有效分离出废铅膏中的隔膜纤维。 相似文献
313.
以Cr(Ⅵ)污染地下水场地为例,基于室内模拟实验确定的PRB墙体尺寸及反应介质,建设了国内首座连续式PRB装置,自墙体建成后运行10个月内,对墙体内外监测井水位、水环境指标进行了4次监测。结果表明:PRB墙体内地下水流速>周边含水层中地下水流速,地下水流向虽局部有所改变,但总体上仍垂直穿过PRB墙体,未出现绕流现象;连续4期监测数据显示墙体内部均无Cr(Ⅵ)检出,受丰水期影响第4期墙体上下游C(Ⅵ)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期;墙体上、下游地下水pH在6.5~8.5,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由于墙体内部铁的腐蚀作用pH快速增大,pH值在9~10.5,明显高于墙体上、下游;墙体内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连续3期监测的ORP值均为负值(-260~-140 mV),处于强还原性环境;墙体内Fe(Ⅱ)浓度高于墙体外,分布不均匀,其中G3-2井处浓度最高为3.52 mg/L;墙体内Cr(Ⅵ)的去除与Ca2+、Mg2+、HCO3-、SO42-的去除同时进行,Mg2+和SO42-是Cr(Ⅵ)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中试尺度下可渗透反应墙修复 Cr( Ⅵ ) 污染地下水案例中,在运行 10 个月监测周期内墙体内处于强还原、碱性环境,反应材料活性高,Cr( Ⅵ )修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14.
对Anammox-DAMO系统、Nitrite-DAMO系统、Nitrate-DAMO系统进行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3个DAMO系统温度耦合模型,并对建立的温度耦合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二级基质降解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Anammox-DAMO系统脱氮动力学行为,半级基质降解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Nitrite-DAMO系统和Nitrate-DAMO系统脱氮动力学过程.在15~50℃条件下,3个系统脱氮效率均在35℃时达到最高,对脱氮动力学的评估表明,3个系统反应动力学均符合Arrhenius方程.根据动力学模拟得出,Anammox-DAMO系统受高温影响更明显,而另外两个系统则受低温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315.
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到期填埋场及非正规堆场,面临着严峻的存量垃圾问题,亟需进行修复,而好氧修复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加速垃圾稳定化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修复过程中其碳排放特征尚且未知。因此,以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对象,考察其在不同的修复状态下,填埋场有机质垃圾和二次污染物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在好氧修复下的稳定化进程,并核算该过程中的甲烷(CH4)减排效果。结果表明:该填埋场在曝气量和注水量分别为322.34 m3/min及25.65 m3/d的操作状态下,通过间歇注气方法(注气3 h,停3 h,每日运行9 h),垃圾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从47.66%降至17.86%;填埋气CH4含量从0.02%~46.48%下降至4.23%,满足导气管排放口CH4浓度<5%的要求;渗滤液中ρ(COD)、ρ(氨氮)及ρ(总氮)分别降低至800.8,680.9,897.8 mg/L;在修复过程中,该填埋场CH4实际排放量从24.57 t降低至2.47 t,减少了22.10 t CH4排放,同时由于填埋场稳定化的加速,其CH4排放潜力减少了1.75 kg/t垃圾。该研究成果中好氧修复可做为填埋场CH4减排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16.
研究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泉水的补给来源,对水资源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百脉泉泉群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降水及泉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获取了本地大气降水线、泉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蒸发线,并探究了百脉泉泉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2H的波动范围为-151.55‰δ18O—-4.28‰,δ18O的波动范围为-19.93‰δ18O—-0.52‰,δ2H和δ18O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相似,均呈现双峰状(“M”型),本地大气降水线(LMWL)为:δ2H=7.58×δ18O+4.17。百脉泉泉水的δ2H的波动范围为-65.23‰δ18O—-37.01‰,δ18O的波动范围为-8.99‰δ18O—-4.04‰。泉水δ2H—δ18O均落在本地大气降水线上或... 相似文献
317.
318.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欧洲21国国民的健康、劳动卫生与安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瑞典、挪威、西班牙、瑞士和俄联邦等21个欧洲国家的国民健康水平,以及职业病和劳动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319.
比较了流速法和坡度法两种常用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程序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地形较为平缓地区,两者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其中流速法在埋深上更具优势;而在地形较陡地区,坡度法能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控制埋深和坡度,优化设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20.
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遭受多场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灰霾天气.期间,本研究采用在线连续观测手段测量了上海市城区大气中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等,获得了高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观测结果显示,1月份期间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25±75) μg·m-3、(82±54) μg·m-3和(44±27) μg·m-3,PM2.5/PM10为65.0%±13.0%,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累计时间长达284 h,占整月小时数的38.2%.灰霾期间大气PM2.5中SO42-、NO3-、NH4+和OM分别占PM2.5的21.5%±4.9%、22.8%±5.9%、15.9%±3.1%和20.4%±4.3%,其中,二次组分(SNA+SOA)占PM2.5的65.7%±8.4%,表明灰霾期间二次组分对PM2.5的贡献较大;灰霾期间还测得较高的SOR和NOR,分别为0.335±0.121和0.229±0.066,说明SO42-和NO3-的生成效率较高;较高的/比值(1.137±0.438)表明灰霾期间机动车的污染较明显.研究发现,随着PM2.5质量浓度不断地增加,SNA的比例明显上升,期间NH4+对SO42-、NO3-等酸性物质的中和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灰霾期间,因受低温和高浓度颗粒物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大气对有机物的氧化能力明显减弱,昼夜OC/EC值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