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6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9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295篇 |
基础理论 | 128篇 |
污染及防治 | 327篇 |
评价与监测 | 34篇 |
社会与环境 | 24篇 |
灾害及防治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本文以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人工改变秧田微气候条件,提早中稻播期为突破口,辅之以提早移栽期和间种优质懦稻等系列配套技术措施,促成了前季中稻的早熟、高产、早收,同时又为后季再生稻创造了必要的时间和温光条件,从而使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54.
在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对比分析其对各工艺单元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确定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的作用与最佳投加量,研究表明,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将活性炭截留在滤池内,大幅度提高了粉末活性炭利用率,部分未饱和粉末活性炭通过反冲洗排入后续常规处理系统,作为生物载体仍能够进一步发挥生物强化作用。当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为8 mg/L时,砂滤出水氨氮、CODMn、浊度和色度均值分别为:0.02 mg/L,1.82 mg/L0,.46 NTU和6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9.6%、71.2%、99.1%和80.6%,出水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规定的标准。与常规工艺相比,投加量降低了20%~60%。 相似文献
55.
利用实验室小试SBR在(33±1)℃的条件下,通过动态调控溶氧浓度(DO)(2~7 mg/L)和水力停留时间(2~5 d),经过130 d的运行成功启动了晚期垃圾渗滤液(NH4+-N含量1 227~2 133 mg/L)的部分亚硝化,使出水NO2--N∶NH4+-N稳定维持在1∶1左右,为后续的厌氧氨氧化工艺创造了进水条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启动过程中的特异微生物氨氧化细菌的含量变化表明,氨氧化细菌的含量与NO2--N的生成速率和出水NO2--N稳定性有着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6.
通过钻孔采样分析,研究了典型铬渣简易掩埋场地下铬渣及土壤铬中Cr6 、总Cr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铬渣简易掩埋场铬污染程度严重,引起了周边和地下深部较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深度达到了地下的基岩.铬含量在土壤层剖面中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即随土壤深度增加,Cr6 、总Cr含量逐渐下降,但绝大多数超过了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标准.从铬污染程度上看,总体上存在铬渣>土壤>人工填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铬渣及污染土壤的处置方式,为铬渣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在研制的室内模型箱中,进行不同筋材配筋率和铺筋层数下加筋土挡墙模型试验,不同拉拔速度筋-土界面原位拉拔试验,分析了配筋率和铺筋层数对加筋土挡墙变形及土压力的影响及拉拔速度对筋-土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挡墙顶部沉降在筋材与面板连接处及挡墙后部较大,挡墙中间部位沉降较小。随着配筋率和铺筋层数的增加,挡墙顶部沉降和刚性面板倾角变小,面板受到的土压力减小。加筋土挡墙最优配筋率为60%~70%。拉拔速度对筋-土界面黏聚力几乎没有影响,但筋-土界面摩擦角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加有增大趋势,从而导致筋-土界面的抗剪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58.
基于TMS320F240 DSP的电网谐波抑制全数字化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治理电力系统谐波污染,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笔者对混合式并联有源电力滤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该系统由无源滤波器和小容量有源滤波器串联构成,与被补偿的谐波负载并联连接.基于TMS320F240 DSP开发套件,设计数字控制器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TMS320F240 DSP编程方便并直观,运算精度高,控制器参数调整方便,易于实现各种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对DSP在有源电力滤波系统中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60.
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我国铅的淡水水生生物安全基准进行推导,并以太湖为例进行了流域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推导。对于难以获得的本土生物毒性数据,开展了相应的毒性试验。获得了我国国家与太湖流域铅的水生生物安全基准值,基准最大浓度(CMC)分别为63.92、104.26 μg·L-1,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1.21、4.06 μg·L-1。同时,对我国主要河流以及太湖流域进行了铅的生态风险评价,联合概率曲线法显示影响5%水生生物种类的概率分别为66.22%和43.19%,熵值法则显示中国主要河流存在较大的铅暴露风险,因此,我国铅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要河流与太湖流域存在铅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