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This study aims to increase the inactivation efficiency of CO_2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under mild conditions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pressurized CO_2 technology in water disinfection. Based on an aerating-cycling apparatus,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continuous aeration, continuous reflux, and simultaneous aeration and reflux) were compared for the same temperature, pressure(0.3–0.7 MPa),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time(25 min). The simultaneous aeration and reflux treatment(combined method) was shown to be the best metho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which were determined to be 0.7 MPa, room temperature, and an exposure time of 10 min. This treatment achieved 5.1-log reduction after 25 min of treatment at the pressure of 0.3 MPa and 5.73-log reduction after 10 min at 0.7 MPa. Log reductions of 4.4 and 5.0 occurred at the end of continuous aeration and continuous reflux treatments at 0.7 MPa, respectivel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images suggested that cells were ruptured after the simultaneous aeration and reflux treatment and the continuous reflux treatment. The increase of the solubilization rate of CO_2 due to intense hydraulic conditions led to a rapid inactivation effe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p H caused by CO_2 led to a more lethal bactericidal effect.  相似文献   
22.
文章对河南省郑州市大气中的四种污染物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PM2.5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臭氧呈现出单峰型变化规律,NO2、CO及PM2.5近似为双峰双谷型.年变化规律表现为单峰型,臭氧浓度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达到最低值,而其余三种污染物在冬季浓度达到最高值,在夏季浓度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23.
中山市旱季霾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观测数据、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以及WRF-CMAQ模式对中山市旱季霾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中山市霾污染的天气形势以大陆高压型为主.当相对湿度在71%~90%时,气溶胶浓度和能见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且当能见度减小到5 km以下时,PM_(2.5)浓度的大幅减小才能使能见度略有好转.最有可能引起中山发生霾天气的两条污染带,一条是沿中山至湖南南部,另一条是沿中山到粤东地区.WRF-CMAQ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2014年1月份中山PM_(2.5)浓度、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广东省区域内灰霾的污染过程.在气溶胶质量权重及消光贡献中,硫酸盐的比重最高,在高相对湿度下,二次气溶胶的消光权重超过80%.通过中山PM_(2.5)过程分析发现,在霾过程,无冷空气时PM_(2.5)主要来自气溶胶反应、排放源和水平平流,贡献率分别为35%、15%和10%,有冷空气时水平平流的贡献最大,达37%;在清洁过程,无冷空气时气溶胶主要靠水平平流和干沉降清除,贡献率分别为-39%和-14%,有冷空气时清除以水平平流和垂直对流、扩散为主,贡献率分别为-29%和-25%,说明不同天气条件下霾的污染和清洁机制有着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4.
小区域污水处理的多目标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承受的负荷也不断增大。对小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已越来越重要。以生活小区为例 ,利用多目标灰色决策进行工艺选择 ,使处理设施达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优化结合  相似文献   
25.
新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大,在环境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生态风险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关DBDPE对陆地无脊椎生物毒性效应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探究了不同剂量(5、10、20、50和100mg·kg-1)DBDPE暴露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26.
采用炼钢精炼渣,通过气固碳酸化反应吸附CO2,考察了不同吸附温度下精炼渣对纯CO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2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对精炼渣吸附CO2反应有显著的影响,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精炼渣对CO2的吸附能力;在400 ℃时,精炼渣吸附纯CO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2的量分别为4.7 mg/g和9.8 mg/g;吸附温度升高到500 ℃和550 ℃时,精炼渣对纯CO2的吸附能力强于高炉煤气中CO2;在550 ℃时,精炼渣吸附纯CO2和模拟高炉煤气中CO2的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4.7 mg/g和12.9 mg/g。  相似文献   
27.
论述造纸行业控制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纸业漂白过程会带来可吸附有机卤化合物的污染,这是一类含有包括二恶英在内的多种有毒有机物。随着全球贸易进程,控制造纸业可吸附有机卤化合物的排放已经刻不容缓。控制造纸行业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应从工艺技术、排放标准执行、监测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8.
以河南省某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煤制气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絮凝、臭氧-麸皮协同催化氧化、A/O生化处理的组合工艺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能显著降低煤制气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COD由2 800 mg/L降至46 mg/L,氨氮质量浓度降至2.1 mg/L,总酚去除率达到99%,整个流程简单易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实现麸皮的高价值利用,达到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9.
4个甘薯品种不同生育期的乙醇发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找适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甘薯品种,分别测定了4个甘薯品种--品种1、品种2、品种3、南薯88(对照)生育期100 d、130 d和160 d的可发酵糖含量和乙醇发酵参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品种1和品种2的单位面积乙醇产量分别达4.79 t hm-2和4.83 t hm-2,均高于对照品种南薯88(4.58 t hm-2);品种1和品种2生长到d 130时单位面积乙醇产出速度最快,分别为36.84 kg hm-2d-1和37.13 kg hm-2d-1,对照品种南薯88的乙醇产出速度为35.24 kg hm-2d-1;生产1t无水乙醇,使用不同甘薯品种的原料消耗量依次为品种1(6.40 t)<品种2(6.49 t)<品种3(7.31t)<南薯88(9.17t),发酵废渣排放量(按干重计)依次为品种1(0.56 t)<品种3(0.60 t)<品种2(0.63 t)<南薯88(0.64 t).说明品种1可在甘薯燃料乙醇生产上推广应用,且生长130天时即可收获,以提高甘薯燃料乙醇生产的经济性.图4表1参14  相似文献   
30.
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分别研究了特定磷质量浓度下系列PAM用量和系列磷质量浓度下特定PAM用量对磷素在土壤中吸附特征的影响.试验表明,土壤经过PAM处理后其对磷素的吸附性能发生了明显改变.施用PAM使紫色土磷的吸附量降低,PAM用量较低时,吸附量随PAM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在0.1%~0.5%PAM内两者之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紫色土磷最大吸附量为277.8 靏穏-1 ,0.1%、0.2%、0.4%PAM处理后紫色土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均降低,分别为263.28 靏穏-1、227.38 靏穏-1、212.88 靏穏-1,但吸附强度却没减弱,甚至得到加强.PAM通过改变土壤集结状态和表面性质对土壤磷慢速吸附阶段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对快吸附阶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