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5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485篇
基础理论   140篇
污染及防治   366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81.
苯酚对蔬菜幼苗生长及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酚污水是当前世界上危害大,污染范围广的一种工业污染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市郊农村的工业污水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一些学者就其对鱼类、小麦的毒性影  相似文献   
782.
利用分形理论阐述了微污染矿井水中微絮体形成的分形生长特征,考察了微絮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微絮凝机理,利用絮体的分形维数表征各影响因素对微絮体形态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微絮体形态与其分形维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分形维数越大,微絮体更加紧实,越易于沉降,滤后水的浊度越小;同时考察了微量铁锰离子对微絮体形态的影响,为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参数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83.
电-Fenton法预处理干法腈纶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i金属网为阴极,Ti基RuO2涂层形稳电极为阳极,采用外加H2O2和Fe2+的方式,研究了电-Fenton氧化预处理干法腈纶生产废水的工艺,考察了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pH值和电流强度等因素对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废水可生化性和污染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Fenton法可以有效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使废水COD迅速降低,在初始pH值为3.0,Fe2+投加量为5.0 mmol/L,H2O2投加量为60.0 mmol/L,电流强度0.2 A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后COD去除率可以达到44.0%以上;反应过程中H2O2的投加方式对电-Fenton法的处理效果具有明显影响,H2O2分6次投加可以使COD去除率由一次性投加时的44.8%提高至54.1%;处理后废水的BOD5/COD由0.29升高至0.68;GC-MS结果表明,经电-Fenton法预处理后,废水中多数芳香族化合物和特征污染物能被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784.
在热重分析仪上,以1 000℃预煅烧5h铜渣为催化剂,在氧气气氛下,进行生物质的催化气化实验.在预煅烧铜渣/生物质(质量比)为0.5~2.5范围内,考察铜渣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比例范围内,生物质热解阶段和气化阶段的最大失重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比例为2时都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铜渣中的铁氧化物在气化过程中被还原为金属Fe和FeO,而生成的FeO与SiO2反应生成Fe2SiO4.在铜渣与生物质混合催化气化反应中,金属Fe从铜渣中的铁氧化物中被还原出来而提供了活性位,表明铜渣因含有易还原的铁元素而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85.
土壤生物过滤去除畜禽养殖臭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生物过滤去除畜禽养殖臭气,旨在为土壤生物滤体除臭装置主要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及其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建立能同时进行多个处理的生物过滤除臭实验装置,分析影响土壤生物过滤法除臭效果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活性滤料组合草腐土75%,珍珠岩20%,黑炭5%,滤层高度1 000 mm,滤料表面负荷18 m3/(m2.h),滤料湿度55%的条件下,主要恶臭气体和温室气体释放物NH3、CH4、H2S和CO2去除率>95%,CO和NO2去除率>85%,与畜禽臭气共同扩散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物(TSP)去除率>95%,系统排出气体的臭气浓度7.5~8.0,均符合达标排放要求。系统加湿策略应控制滤料湿度(52±3)%,不会出现气道"短路"现象,除臭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86.
为了研究土霉素在人工湿地基质床中的行为机制,本实验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壤土、煤灰渣、粗砂和细砂等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土霉素在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上的吸附可分为前4小时的快速吸附阶段和之后的慢速吸附阶段,14 h后达到吸附平衡,这一吸附平衡时间明显低于一般人工湿地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可以认为,土霉素在人工湿地中有足够的时间吸附于基质层上,其吸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质材料的性质。土霉素在4种基质材料上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等温线均呈非线性,用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对吸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在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中,煤灰渣对土霉素的吸附作用最强,通过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吸附容量参数(KF)为280.2;其次为壤土,KF值为129.3;粗砂和细砂的吸附作用较弱,KF值分别为53.2和64.5。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主要与基质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Fe2O3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Al2O3含量呈正相关。土霉素在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上的解吸均存在滞后现象,相对于壤土和煤灰渣,吸附于粗砂和细砂上的土霉素更容易被解吸下来。  相似文献   
787.
牛粪发酵过程中抗生素耐药基因及相关菌群组成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规模化奶牛养殖迅速发展,牛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验探究牛粪及其堆肥过程中养分变化、抗生素耐药基因消减情况以及细菌群落演替规律,探讨细菌菌群与养分、抗生素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采集牛粪及其堆肥过程样品,测定样品中养分、检测抗生素耐药基因相对丰度,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牛粪堆肥过程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从新鲜牛粪(组FM)到发酵牛粪(组C),样品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全氮和全磷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全钾(TK)显著升高(P<0.05)。堆肥发酵后,抗生素耐药基因erm B、tet M、bla CTX-M和aac(6')-Ib-cr的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基因sul1相对丰度增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各组均以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这3个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各组具有不同的优势物种,其中发现Bacteroides、Paeniclostridium和Pseudomonas等7个潜在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堆肥后有效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潜在病原菌属与基因tet M和sul1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大部分优势菌属与养分TK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牛粪经堆肥发酵后,病原菌相对丰度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药基因相对丰度的下降与细菌菌群结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88.
目前,微塑料作为水环境中一种最新型的污染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不足5mm的微小粒径,使其能够进入环境循环系统从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针对微塑料污染问题,本文在对微塑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微塑料控制的对策和建议,积极采取行动,减少微塑料垃圾的产生量,并对已经产生的微塑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789.
邓会超 《环境与发展》2020,(2):125-125,129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严重,尤其是水资源污染。如果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将会对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在环境监测中,要加强水质监测。本文基于对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研究,首先阐述了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了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措施,包括加强设备管理工作、加强水质样本规范等。  相似文献   
790.
The headwater loss of the western plateau exacerbates China's long thirs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  Zhou C  Guan B  Deng Z  Zhi Y  Liu Y  Xu C  Fang S  Xu Z  Yang H  Liu F  Zheng J  Li H  An S 《Ambio》2006,35(5):271-2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