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8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269篇
安全科学   243篇
废物处理   210篇
环保管理   251篇
综合类   2005篇
基础理论   58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149篇
评价与监测   159篇
社会与环境   171篇
灾害及防治   14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通过批次实验考察了非生物作用下3-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PHBV)的有机碳释放规律;以PHBV颗粒和陶粒作为填料建立了填充柱生物膜反应器,并通过长期(90 d)运行考察了其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非生物作用下PHBV难以向水体中释放有机碳;以PHBV作为固态碳源的生物膜反应器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器运行状态(HRT为2 h)稳定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8±1.3)%和(87.5±2.2)%,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11 g·(L·d)−1和0.20 g·(L·d)−1。填充柱沿水流方向可以分为2个区段,0~20 cm柱体内主要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20~100 cm柱体内主要进行反硝化过程;反应器中微弱的亚硝酸盐积累可以归因于短程反硝化。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2.
庞阔  李敏  刘璐  杨珺斓  赵洪军 《环境科学》2022,43(8):4008-4017
沉积物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严重威胁着水环境安全.黄河流域沿程分布着众多工业城市,且流域水土流失量大,泥沙携带重金属进入河流导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研究黄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收集2000~2020年发表的关于黄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铅、镉、铬、砷、锌、铜、镍和汞)含量的数据,首先基于描述性统计及地统计法分析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地累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及毒性单位概率的评价,最后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污染源个数及贡献率.结果发现,黄河流域沉积物中ω(Pb)、ω(As)、ω(Zn)、ω(Ni)、ω(Cu)、ω(Hg)、ω(Cr)和ω(Cd)的均值分别为26.92、11.78、87.17、31.13、24.96、0.07、73.36和0.58 mg·kg-1,分别超过黄河流域各省土壤背景值均值1.27、1.08、1.26、1.05、1.09、2.32、1.14和5.95倍,其中Cd超标倍数最大,应当引起重视;Igeo:Cd>Hg>Cr>Cu>Pb>Zn>As>Ni,Cd和Hg存在中度-严重污染;数据表明黄河流域上、中和下游沉积物重度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18.6%、15.7%和7.1%,呈递减趋势;黄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处于低毒性状态;溯源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的4个来源分别是矿业源(42.2%)、自然活动(38.3%)、农业活动(11.6%)和电镀废水(7.9%).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制定相关污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3.
以天津某隧道工程环评为例,介绍了隧道NOX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采用高斯模式预测了风塔下风向NO2扩散浓度,计算结果表明在排放口下风向129 m范围内、空间69~73 m高度范围内NO2浓度超标;采用TOP模式预测了峒口下风向NO2的扩散浓度,计算结果表明峒口下风向30 m范围内NO2浓度超标;提出了隧道工程废气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34.
首先介绍了潜艇舱室主要气态污染物,分析了其主要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然后基于潜艇大气控制系统、供氧系统、二氧化碳清除装置、空气净化装置、通风系统、应急供氧、潜艇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等方面简述了潜艇舱室环境空气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注了低温冷冻技术、光催化净化技术、等离子体催化净化技术、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等一些具...  相似文献   
935.
制药废水由于具有水质复杂、COD高、有毒有害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色度高等特点,处理十分困难。目前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种类较多,且各项技术均具有各自的特点。为选择合适的制药废水处理技术,构建了制药废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AHP-FCE)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研发的13项制药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UASB-MBR)组合技术是制药废水处理较优的可行技术,其次为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和复合氧反应器-好氧反应器(ABR-CASS)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可以为制药企业选择合适的废水处理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36.
吡虫啉和啶虫脒是目前使用较广的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它们在环境、食品和人体样品中的普遍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目前关于其对人的神经毒性仍知之甚少.本文以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为模型,采用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吡虫啉和啶虫脒暴露对细胞活力、细胞形态、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α7亚基的mRNA和蛋...  相似文献   
937.
为制定合理检验测试策略,提高安全仪表系统(SIS)在低要求运行模式下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平均失效概率(PFDavg)通用计算模型,引入检验测试分布因子和共因失效修正因子,表征部分和完全检验测试对SIS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所有同构koon架构系统,可应用于周期性、非周期性部分检验测试及共因失效影响较大的场景...  相似文献   
938.

以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估算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通江湖城市COD、氨氮、TN和TP污染排放负荷,梳理典型城市水环境质量、水生态、水资源和水安全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内56个城市COD、氨氮、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93.78万、15.57万、31.01万和2.18万t/a,流域内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源为城市生活源,但工业源和城市面源不容忽视。近年来,流域内城市面源排放负荷占比升高,部分城市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存在水质型和资源型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非常规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部分城市仍存在水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内城市“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9.

矿山公园建设是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重要途径,评估土壤修复效果对矿山公园建设运营及游客旅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M矿山公园非硬化地面采集地表0~30 cm旱土土壤样品66个,测定其中重金属Mn、Cr、Zn、Pb、As、Cu、Ni、Hg的浓度,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矿山公园土壤修复后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和人类健康风险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矿山公园土壤中各金属浓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Mn>Cr>Zn>Pb>As>Cu>Ni>Hg,其中,Cr、Mn、Cu、As和Pb的平均值分别是湖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23、1.80、1.12、2.05和1.34倍。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为0.51,处于安全级别。各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潜在风险指数均处于低生态风险级别,重金属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均值为81.64,处于低生态风险级别,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总值分别为2.46×10−1和7.43×10−2,不会造成非致癌风险;总致癌风险指数为1.38×10−7,不存在致癌风险。经过生态修复后的M矿山公园不存在土壤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适于各类人群开展旅游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940.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with high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are emitted from kinds of industries, which endange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Adsorption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VOCs due to its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activated carbons, zeolite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to remove VOCs because of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bundant porosity. However, the hydrophilic nature and low desorption rate of those materials limit thei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Furthermore,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VOC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POPs) with extremely high porosity,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hydrophobic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VOCs adsorption. This review generalized the superiority of POPs for VOCs adsorption compared to other porous materials and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f VOCs adsorption on different types of POPs. Moreover,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water and VOCs on the POPs was discussed. Finally, a concise outlook for utilizing POPs for VOCs adsorption was discussed, noting areas in which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develop the next-generation POP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