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5篇 |
免费 | 514篇 |
国内免费 | 10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7篇 |
废物处理 | 212篇 |
环保管理 | 259篇 |
综合类 | 2038篇 |
基础理论 | 68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170篇 |
评价与监测 | 159篇 |
社会与环境 | 171篇 |
灾害及防治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67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303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291篇 |
2011年 | 305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对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分析了CO2捕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优劣性和适用性,并归纳了CO2捕集技术的研发趋势.结果表明:CO2捕集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为了有效缓解因CO2排放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及社会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降低CO2捕集技术的成本以及通过立法以约束企业的CO2排放行为. 相似文献
38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hizospheric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is poorly understood. 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rhizo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wo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Cd accumulation (HA) and low Cd accumulation (LA) at four growth st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d content in the roots of the HA cultivar was 1.23 - 27.5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 cultivar (0.08 - 10.5 µg/plant) at four stages. The LA cultivar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Cd availability in rhizosphere and a higher quantity of iron plaque (IP) on the root surface than the HA cultivar at four stages. This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 of Cd concentration in IPs and Cd translocation from IP-to-root. Microbi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LA cultivar formed a distinct rhizobacterial community from the HA cultivar and had less α-diversity. The rhizosphere of the LA cultivar was enriched in specific bacterial taxa (e.g., Massilia and Bacillus) involved in Cd immobilization by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and IP formation by iron oxidization. However, the rhizosphere in the HA cultivar assembled abundant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e.g., Sulfuricurvum) and iron reduction bacteria (Geobacter). They promoted Cd mobilization and reduced IP formation via the metal redox process. This study reveals a potential approach in which specific rhizobacteria decrease or increase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on contaminated soil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ecure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383.
电法填埋场渗漏检测供电电极接地电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电法进行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时,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对回路电流起决定性作用.分别推导了半球状供电电极和圆柱状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表达式,并对影响接地电阻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①电极的接地电阻主要由电极附近的土壤电阻决定;②随着电极埋深的增加,电极的接地电阻减少,但当埋深超过40 cm时,随着电极埋深的增加,电极接地电阻的减小趋势变缓;③随着电极直径的增加,电极的接地电阻减少.实际应用中,电极的埋深和直径应尽可能大一些,但电极直径较大时,电极质量也会显著增加,给操作带来不便.因此,可将电极直径定为10~15 cm.此外,由于土壤一般为颗粒状,这使得土壤和电极不能完全接触,为降低接地电阻,可对电极附近的土壤进行浇水. 相似文献
384.
ERT技术在无机酸污染场地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硫酸废液污染的场地进行污染调查,由于硫酸废液侵入土壤,使其介质的溶质浓度发生了改变,导致SO42-与地表潜水作用,电传导性提高,被污染土壤含盐量增加,但是电阻率降低与未被硫酸废液侵入的土层形成了一定的电性差异. 通过二维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圈定硫酸废液侵入土壤中的分布范围、侵蚀深度以及扩散羽流等,并对ERT结果进行土工试验异常验证. 结果表明:硫酸废液污染土壤的视电阻率小于6.0 Ω·m,污染区域长度达25.0 m,深度约4.0 m;地表土污染长度为12.0 m,表面宽度约4.0 m,污染土壤的总体积约为222.0 m3. 相似文献
385.
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外典型的烟气脱硫技术、所建装置运转状况,引进技术在国内建设的装置应用情况等,对不同工艺之间的技术优劣及工业应用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以期为国内的用户和科研单位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6.
387.
利用AA3流动注射分析仪,同时对地表水中的挥发酚和氰化物进行测定,分析流程中使用了在线恒温蒸馏器。同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本法分析测定数据准确、可靠、高效,大大缩短了测定时间,只需将两种标准配制成混合标样,一次取样完成两个项目的测定。回收率为90%~110%,相关系数达到0.9992以上。 相似文献
388.
扬州市长江段不同水层中鱼类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肉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对人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大多数人所青睐。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曾被广泛使用。中国早已停产,但由于其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不易分解属于高残留农药,残留于植物中有机氯农药,可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进入动物体内,鱼类也会受影响。本文根据淡水鱼在水中分布状况,选取了扬州市长江段生活在不同水层中三种鱼类为分析对象。选取容易富集有机氯农药的腹部肌肉为实验样品测定部位,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前处理分析鱼肉中有机氯农药并对该分析方法进行完善,通过实验总结出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中对淡水河流中鱼类有机氯农药测定,并能及时掌握淡水鱼类中有机氯农药对人身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9.
利用石墨电极进行了多种条件下对氯苯酚水溶液的电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和脱氯率随电压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对氯苯酚质量浓度的升高呈指数下降、随溶液pH的升高而升高。碱性条件下电解效果明显优于中性和酸性条件。在电压为10V,pH≈12,电解100mg L的对氯苯酚溶液2h后,CODCr去除率可达52 94%,脱氯率达52 8%。由脉冲辐解瞬态吸收光谱可知,中性、酸性条件下降解机制均为OH·自由基的作用,经过瞬态分子OH-adducts(OH加合物)的中间产物进一步氧化降解;碱性条件下通过OH·自由基和对氯苯酚氧基负离子的阳极直接失电子氧化作用2种降解机制,经过瞬态分子氯代酚氧自由基中间产物氧化降解对氯苯酚,产物分析结果显示生成了对苯二酚和苯醌等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390.
观音阁水库水质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24(2):43-44
通过对观音阁水库水质污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了解水质污染状况,进而提出可行性意见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