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46篇
安全科学   143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112篇
综合类   866篇
基础理论   389篇
污染及防治   592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达里诺尔湖近2400年以来Hg元素含量变化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Hg)元素作为一种全球性循环元素,对环境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揭示寒旱区达里诺尔湖沉积物的Hg污染历史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中Hg污染的影响,通过采集湖泊沉积物岩芯(编号DL1),在建立DL1岩芯沉积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粒度特征、总有机质(TOC)含量等指标参数的变化,对DL1岩芯记录的地质历史上的Hg含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记录的Hg元素污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400~1400 cal.a BP,Hg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期间降水量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气候显著干旱;1400~200 cal.a BP,Hg含量相对稳定,呈小幅度波动变化,对应了区域气候的干-湿交替;近200 cal.a BP以来,Hg含量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整体上,地质历史上DL1沉积物中Hg含量变化受气候干冷-暖湿交替周期性变化影响较大.而近200 cal.a BP来Hg与TOC等指标间显著正相关,则显示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能吸附了大量的Hg元素,使其呈顶端富集趋势,进而对湖泊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竹柳在重金属复合污染(镉、锌)土壤中生长的生理变化及重金属在植株内的转移情况,以竹柳(Salix sp.)三号及竹柳五号为试验材料,以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对竹柳生理指标、重金属吸收与积累量、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和转移情况不同,其中,叶片中Cd、Zn含量最高,分别达61.4和1940 mg·kg~(-1);竹柳三号对Zn的转运能力大于竹柳五号,而竹柳五号的净光合速率更高;生长100 d后,重金属在竹柳叶片中的积累量和转移系数均高于其他部位,竹柳吸收的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可通过集中处理叶片达到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3.
计算机模拟研究UO2+2在人体细胞液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由多种金属离子和小分子配体组成的多相细胞液热力学平衡模型.模拟研究了UO2 2在组织液和细胞液的形态分布及CO2-3、氨三乙酸(NT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浓度对细胞液中UO2 2形态分布的影响.在组织液中,正常生理pH下,当各形态UO2 2总摩尔浓度 [U]= 1.0×10-6 mol/L 或[U]=1.0×10-3 mol/L时,UO2 2均主要以[UO2(CO3)3]4-和[UO2(CO3)2]2-形态存在.在细胞液中,当[U]=1.0×10-6 mol/L时,UO2 2主要以[UO2(CO3)3]4-和[UO2(CO3)2]2-存在;当[U]=1.0×10-3 mol/L,pH为6.0~6.8时,细胞液中存在大量的固相(UO2)3(PO4)2·4H2O,当pH为6.8~7.4时,UO2 2主要以[UO2(CO3)3]4-、[UO2(CO3)2]2-和[(UO2)2CO3(OH)3]-存在.细胞液中(UO2)3(PO4)2·4H2O含量随[U]升高而增加.通过调节细胞液pH和增加细胞液CO2-3浓度均能降低其固相UO2 2配合物含量.在细胞液中增加NTA会增加(UO2)3(PO4)2·4H2O含量,当添加EDTA时会显著降低(UO2)3(PO4)2·4H2O含量.  相似文献   
104.
亲水性多孔载体在流化床中的生物膜形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制备的一种新型亲水性多孔聚合物作为流化床反应器中生物膜附着生长的载体,实现流态化水力条件下的生物挂膜过程.在3个结构尺寸相同的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接种污泥浓度、进水有机负荷及载体粒径对亲水性多孔载体生物挂膜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污泥浓度为30 g VSS/L、进水TOC值为350 mg/L、载体粒径为5~8 mm时载体表面的附着生物量最大,反应器运行12 d的载体附着生物量达到4.45 g VSS/L,膜结构稳定,表现出较活性污泥法更高的活性.在进水TOC、氨氮浓度分别为350 ms/L、50 mg/L,HRT为6 h的情况下,两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1%和64.3%,表明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污水中TOC及氨氮的去除表现出高效率.挂膜后载体表面上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孔壁上的微生物以球菌和杆菌为主要生物相,证明载体内外表面皆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形成合理的生物相分布.  相似文献   
105.
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蚯蚓同化容量与污染负荷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参数与运行方式,并据此进行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表面水力负荷1 m3/(m2*d)、湿干比(布水时间和落干时间之比)1∶3、蚯蚓负荷(以单位体积填料中蚯蚓的质量计)12.5 g/L的条件下,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可行性与高效性,单级系统的COD、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在81%、66%、82%和89%左右.改进蚯蚓床填料、设计通风结构和采取适宜运行方式,是蚯蚓生态滤池成功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三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在碱性条件下,β-环糊精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了阳离子化的β-环糊精(CCD),并用于改性沸石获得环糊精改性沸石(CDMZ).研究了CCD合成条件对CDMZ吸附对.硝基苯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7:1,溶液pH=13的合成条件下,合成的CCD改性沸石所得CDMZ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最佳.同时研究了沸石改性前的活化处理,CCD改性沸石的初始浓度和改性时间对CDMZ吸附对-硝基苯酚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改性前用NaCl溶液活化沸石有助于CDMZ吸附性能的改善;当CCD改性沸石的初始浓度和改性时间分别为15 g/L(以β-环糊精计)和8 h时,所得CDMZ对对-硝基苯酚(120 mg/L)的吸附能力可达263.7μg/g.  相似文献   
107.
液晶显示器液晶处理与铟回收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聂耳  罗兴章  郑正  盛名 《环境工程学报》2008,2(9):1251-1254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液晶显示器回收的各个重要环节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整套回收工艺.其中包括利用丙酮常温浸取去除偏光片、分离玻璃基板、溶解液晶,还包括利用硫酸溶液和二氧化锰联合浸取玻璃基板,铟的浸取率达89%.得到的铟的酸液经过萃取、置换和电解,可以得到铟的产品,为液晶显示器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提供实验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8.
福建省热带气旋暴雨型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福建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较严重的省份,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每年都有因热带气旋暴雨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例发生.通过分析福建省1990~2006年热带气旋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个例,发现热带气旋暴雨型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均比雨季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大;它的发生与热带气旋路径、过程雨量和当日雨量关系密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强降水后的48 h内;热带气旋登陆前后,若有偏东急流、西南季风、冷空气、暖式切变等系统共同作用,对暴雨具有增幅作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09.
"5.12"汶川8级大地震波及范围很大,给陕西省部分地方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灾后,汉中、宝鸡的地震救灾过渡安置点由于缺乏防雷电保护,打雷时有遭受雷电灾害的可能,亟需要对其采取防雷电保护措施.对救灾过渡安置点采用独立避雷针进行防护,该措施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就成为首选,其布设选点要科学、规范,可使其效益最大化,避雷针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做到牢固可靠,在施工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始终把安全和牢靠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0.
Modeling in-situ uranium(VI) bioreduction by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present a travel-time based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 to simulate an in-situ bioremediation experiment for demonstrating enhanced bioreduction of uranium(VI). The model considers aquatic equilibrium chemistry of uranium and other groundwater constituents, uranium 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and th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nitrate, sulfate and U(VI). Kinetic sorption/desorption of U(VI) is characterized by mass transfer between stagnant micro-pores and mobile flow zones.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succession of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ing processes and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concurrent with the enzymatic reduction of aqueous U(VI) species. The effective U(VI) reduction rate and sorption site distributions a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model simulation to an in-situ experiment at Oak Ridge, TN.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inhibits U(VI) reduction at the site; (2) the fitted effective rate of in-situ U(VI) reduction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values reported fo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3) U(VI) sorption/desorption, which affects U(VI) bioavailability at the site,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kinetics; (4) both pH and bicarbonate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orption/desorption of U(VI), which therefore cannot be characterized by empirical isotherms; and (5) calcium-uranyl-carbonate complex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model performance of U(VI)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