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4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6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9篇 |
废物处理 | 58篇 |
环保管理 | 116篇 |
综合类 | 1016篇 |
基础理论 | 218篇 |
污染及防治 | 385篇 |
评价与监测 | 88篇 |
社会与环境 | 74篇 |
灾害及防治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25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16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了UV/Fenton技术对高浓度金属清洗乳化油废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亚铁与双氧水浓度、pH、反应时间和搅拌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Fenton技术对高浓度乳化油废水(COD平均浓度为35 000 mg/L)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亚铁与双氧水浓度分别为2 400 mg/L和6 000 mg/L,pH为3,经过2 h反应,COD可降低至1 050 mg/L,去除率为97%。搅拌会降低COD的去除率。研究表明,UV/Fenton技术对高浓度乳化油废水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且药品消耗较低,为目前此类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2.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GC-FID方法对2005年11月采集于长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影响该类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35种,包括多环芳烃类11种,取代苯类7种,酚类5种,酯类3种,醚类2种和其他类7种. 其中,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7种,属于美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22种. 沉积物中SVOCs的分布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其分布主要受采样点所处的水利条件、与排污口的相对位置、沉积物颗粒粒径、有机质含量和洪枯季等因素的影响;采样点的水动力条件越弱,与排污口的距离越近,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小,导致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93.
通过研究分析污泥龄(SRT)对富磷污水除磷的LSP&PNR污泥减量新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延长污泥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厌氧释磷能力,但不影响其总的除磷率,同时磷的回收比例增大,当SRT=50 d时,磷回收率取得最大值70.4%;LSP&PNR系统污泥龄增加,还有利于污泥产率的降低。试验还发现,排富磷污水除磷的长污泥龄LSP&PNR系统的除磷效率与污泥产率之间不存在制约关系,即系统可以同时获得优异的污泥减量与生物除磷效果,当SRT=50 d时,每降解1 kg COD仅产生0.143 kg污泥,而除磷率达最高值92.8%;LSP&PNR系统中SRT、DO与SV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供氧充足(DO=0.8-1.5 mg/L)条件下,SRT增加,SVI越高,但对于SRT为50 d的LSP&PNR系统,稳定运行时没有污泥膨胀之虞。 相似文献
94.
控制BNR工艺厌氧释磷效果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实验室动态生物营养物去除(BNR)工艺--BCFS(Biologiseh Chemisehe Fosfaat Stikstof Verwijdefing)运行实验为基础,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初始COD、碳源种类和厌氧释磷反应时间对厌氧释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始COD越高.释磷速率和总释磷量越高.当碳源充足且反应时间足够长时.释磷速率不受初始COD和碳源种类影响,单位质量污泥(vSs)的VFAs利用率只要维持在0.04 g·h-1(3 h内)即可获得满意的释磷效果.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经过3 h厌氧反应的释磷量低于乙酸与丙酸2种碳源;与丙酸相比,在相同初始COD下乙酸最终诱发的释磷量虽然不及丙酸,但在3 h内诱发相同的释磷量乙酸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仅为丙酸的1/2. 相似文献
9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而且还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具有景观价值。因此要选择适应性强、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具有抗逆性的植物作为湿地植物。由于陆生植物受季节影响小且易于管理,超富集植物和转基因植物具有较高的吸收、吸附和富集的作用的特点相继成为湿地系统中植物研究的热点。而且通过合理配置植物系统可以提高湿地系统净化效果。湿地植物仍存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植物的衰退,植物收割的后续处理等问题,仍有待研究。随着对湿地植物研究的深入,人工湿地系统一定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防空干道地下水质YD390-400mg/l,TDS750 mg,/l,经强化纤维过滤-OR低压反渗透装置处理后水质达到钛白粉生产工艺用水标准。YD〈200mg/l,TDS〈450mg/l。工艺条件:处理量7000M^3/d,净水荆加入量1501/h,反渗透设计压力2.5Mpa,工作压力1.3Mpa,工作温度10℃-30℃,采用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膜,设计压力4.0Mpa,工作压力1.5Mpa,工作温度10℃-40℃。同时,该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工艺成熟,简洁、高效,在确保出水达标的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在强化纤维过滤中采用GM多功能净水剂,具有絮凝快,分离速度快,分界清楚,浊度去除高。反渗透工序分离过程不需加热,没有相的变化,具有耗能较少,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97.
废水经格栅去除杂物后,用潜污泵抽至斜板沉淀池,同时加入去磷剂,出水自流进入曝气生物滤池,DO控制在3-5 mg/l,出水进入清水池后再进入消毒池,二氧化氯加入量为30 g/M3 废水,停留时间1.5 h.曝气生物滤池12~24小时进行反冲洗一次,反冲洗出水再返回调节池、斜板沉淀池每天排泥一次,排入污泥沉淀池,其上清液进入调节池,剩余污泥定期消毒后环卫清污车运走.经处理后水质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以曝气生物滤池为主工艺处理医院污水,工艺可靠、出水稳定,但必须按严格的管理程序、即质量测试、操作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环节,同时设备必须一年进行一次大修,处理后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是可行的. 控制在3-5 mg/l,出水进入清水池后再进入消毒池,二氧化氯加入量为30 g/M3 废水,停留时间1.5 h.曝气生物滤池12~24小时进行反冲洗一次,反冲洗出水再返回调节池、斜板沉淀池每天排泥一次,排入污泥沉淀池,其上清液进入调节池,剩余污泥定期消毒后环卫清污车运走.经处理后水质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以曝气生物滤池为主工艺处理医院污水,工艺可靠、出水稳定,但必须按严格的管理程序、即质量测试、 作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环节,同时设备必须一年进行一次大修,处理 相似文献
98.
基于WebGIS的哈尔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基础上,通过对哈尔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探讨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结合信息技术特别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设计一套技术先进又切实可行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9.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超稠油废水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采用自由表面流芦苇湿地处理超稠油废水。当芦苇床的水力负荷为3.33cm/d时,对于年平均进水COD459.16mg/L,石油类27.65mg/L,BOD5 33.52mg/L,TN13.74mg/L的超稠油废水,该系统的出水指标为COD77.21mg/L,石油类1.42mg/L,BOD53.90mg/L,TN1.60mg/L。去除率分别为:COD83.18%,石油类94.86%,BOD588.37%,TN88.36%,pH值由7.87降至7.77。处理后的超稠油废水对土壤的污染并不明显,对芦苇的生长和材质指标几乎没有影响。可见,自由表面流芦苇湿地深度处理超稠油废水的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超稠油废水处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煤的开采,地论是露天采还是地下采都必然给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尤其是采空区的地面沉陷给当地的地形地貌环境造成了长久甚至是永久性的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对矿井开采区进行地面沉降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方面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