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472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01.
针对全断面掘进机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岩尘影响施工人员工作环境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岛地铁2号线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工作面为对象,对协同通风影响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工作面风流运移与岩尘污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式通风模式和一定条件下,在隧道中段会形成由主通风与回风主导的耦合风场;当协同通风量(Qcv)从6 m3/s增大至12 m3/s时,产生的岩尘可控制在距掌子面77.2 m的范围内;当Qcv=8 m3/s时,岩尘最小扩散距离为44.7 m,工作区周围岩尘浓度约为30.1 mg/m3。  相似文献   
602.
603.
604.
安全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电对安全监控系统的电子设备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防御。为了科学系统地设计安全监控系统的防雷方案,本文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对雷击种类及其破坏机理的分析,掌握了雷电的耦合途径及防雷关键所在,从切断电磁耦合途径的思路入手对安全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利用避雷针、避雷器及屏蔽接地等方法对安全监控系统的雷击防护进行了设计,经工程实践证明本文的避雷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05.
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数据开展冰雪监测、交通拥堵状况监测评估、雪水当量时空变化监测、地表温度反演与农业受灾评估等技术方法,介绍了灾害应急阶段空间信息产品的服务情况。提出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电力通信等生命线状况的评估,将是今后灾害遥感业务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最后从数据资源、复杂灾害背景环境下灾害遥感和卫星等资源综合应用三个方面,讨论了当前灾害遥感领域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指出了建立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与服务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06.
基于燃油消耗的北京农用机械排放清单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非道路移动源之一,排放的尾气是氮氧化物(NOx)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基于燃油消耗量的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排放因子为单位质量燃料消耗的污染物排放量,活动水平为燃料消耗量.根据NON-ROAD模型,农用柴油机械CO、THC、NOx和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37.71 g·kg-1、9.38 g·kg-1、51.58 g·kg-1和8.23 g·kg-1,汽油机械CO、THC、NOx和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405.25 g·kg-1、236.05 g·kg-1、3.88 g·kg-1和5.01 g·kg-1.根据燃料消耗量估算了北京2007年农用机械尾气排放量,HC、CO、NOx和PM10排放量分别为1 643.6 t、4 615.4 t、4 296.2 t和701.6 t.与道路机动车排放量相比,农用机械排放分别占1.26%、0.50%、2.91%和4.33%.基于GIS的北京农用耕地分布,建立了农机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根据不同月份的燃油消耗量分析时间分布,1-2月份排放较低,3-4月份排放较高.  相似文献   
607.
Microorganism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wetland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the metabolic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etabolic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horizontal subsurface-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CW) in a laboratory study through the sole-carbon-source utilization profiles using Biolog-ECO microplates. The technique has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ell culture techniques, such as molecular-level techniques-RNA amplification, which are time-consuming, expensive, and only applicabl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species that may be cultured. This CW was designed to treat rural eutrophic water in China, using the plant L.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metabolic activities of upper front substrate microorganisms (UF)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lower back substrate microorganisms (LB) in the CW. Integrated areas under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curves of substrate microorganisms in the UF were 131.9, 4.8, and 99.3% higher than in the lower front part (LF), the upper back part (UB), and the LB part of the CW, respectivel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t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utilization of carbon sources between substrate microorganisms from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of polymers, carbohydrates, carboxylic acids, and amino acids was higher in UF than in LF, but that of amine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was very similar in UF and LF. The richness, evenness, and diversity of upper substr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lower substrate. The LF substra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had lower evenness than the other sampling plots, and the lowest richness of substrat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found in the LB part of the CW.  相似文献   
608.
含油污泥低温热解的影响因素及产物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外热式固定床反应系统对含油污泥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了污泥性质、热解终温及加热方式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对产物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热解液体与气体的产率随挥发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升高热解终温可促进一次分解与二次分解反应的进行,直到500℃时液体产率达到最大值;而快速加热方式会降低固体与液体的产率;热解的液体产物是组成复杂的宽沸点油,C5~C27 的烷烃含量高;热解气体与固体残渣分别以烃类和灰分为主.  相似文献   
609.
氮肥与DCD配施对棚室黄瓜土壤NH3挥发损失及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水氮管理为对照,进行了优化水氮管理条件下氮肥与DCD配施对大棚黄瓜土壤氨挥发损失及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管理相比,优化水氮管理减少了氮肥用量及灌水量,但黄瓜产量并没有降低.各水氮处理的NH3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的第3d,添加DCD的各优化水氮处理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减少55.97%、43.68%、66.47%,4次追肥后W2N2+DCD、W2N3+DCD和W2N4+DCD的氨挥发速率峰值与累积量变化范围较小.不同水氮处理的N2O排放通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的第4d,各追肥时期W2N2+DCD、W2N3+DCD和W2N4+DCD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峰值与N2O累计排放量均显著低于传统水氮处理W1N1,并且3个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表明优化水氮管理中将氮肥与DCD配施对减少N2O排放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10.
蜈蚣草对污染土壤中As、Pb、Zn、Cu的原位去除效果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2年的原位修复试验,探讨了蜈蚣草对污染土地中As、Pb、Zn、Cu的修复(去除)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蜈蚣草除了能富集As外,对Pb也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地上部Pb含量可高达1303mg·kg-1·蜈蚣草生物量达到了极大值时,地上部As、Pb、Zn、Cu含量可分别高达1455、937、365、101mg·kg-1.蜈蚣草对As和Pb都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每年刈割2次蜈蚣草,As、Pb分别能够去除15.5kg·hm-2·a-1和8.5kg·hm-·2a-1.蜈蚣草对As、Pb、Zn有很强的耐性,在土壤中Pb、Zn、Cu含量高达10913、2511、510mg·kg-1时,不会显著降低蜈蚣草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