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61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3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电渗析装置工艺及基本原理,提出使用离子选择性透过膜的依据及极限电流的确定方法.论述了不同方法对冷冻液与NaSCN分离效果影响,指出采用电渗析法分离冷冻液中的NaSCN,使除杂率可达95%以上。本工艺为腈纶冷冻液除杂及防治污染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危险货物铁路罐车安全运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危险货物铁路罐车在运输中屡屡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通过现场调研和事故案例的分析,找出影响罐车运输安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等,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在废水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获得该系统产酸的优化条件.利用经过加热处理并活化的厌氧污泥作种泥,以模拟废水中的葡萄糖为底物,针对发酵时间、底物浓度、种泥浓度、初始pH进行4因素10水平均匀设计实验,得到了乙酸生产指标与产酸条件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也得到了以高乙酸产量为主要目标导向同时兼顾高乙酸产率和高乙酸生产强度目标的优化条件;优化条件实验乙酸浓度比均匀设计中最高乙酸浓度提高20%左右.研究表明,将均匀设计应用于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产酸条件优化,可以避免盲目性,迅速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膨润土,研究了改性膨润土联合混凝剂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膨润土投加量、pH值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改性膨润土的改性和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经微波改性后,实现了十二烷基多糖苷季铵盐阳离子对膨润土的插层,增大了层间距,提高了膨润土的吸附性能。联合混凝剂投加改性膨润土能够改善絮凝性能,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条件下,改性膨润土与PAC联合后的强化混凝,对初始浓度15.3 mg/L的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5.
花卉废物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以花卉废物和牛粪为原料,进行了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中试研究.采用自制的静态好氧床进行一次发酵,过程控制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方法,发酵周期20d;采用周期性翻堆进行物料二次腐熟,腐熟周期40d.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总氮、有机氮、无机氮、氨氮、硝氮等氮素形态转化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对氮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显著,氮素总量损失累计达41.98%,其中主要是有机氮的损失,99.95%的氮损失发生在一次发酵阶段;氮素损失主要是在pH和温度较高条件下的氨气大量挥发造成的.对通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物料C/N及添加酸性物质有望减少N损失.对于C/N较低,硝态氮含量较高的物料堆肥,NH4+-N≤0.04%、NH4/NO3≤0.16不能作为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污染物在下包气带非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前言 城市污水施于农田,其中的污染物可能潜入地下水中造成危害,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开展污染物在地下包括下包气带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供制订有关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西南地区慢性铊中毒途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铊中毒区土壤、植物中铊含量均很高,铊中毒途径主要是食用高铊蔬菜,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导致慢性铊中毒。  相似文献   
8.
With the lack of space for new landfills,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cineration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literatures on certain aspects of incineration plants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SW incineration technologies, the treatment of leachate from stored MSW, ai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and the status of the fly-ash control method. Energy policy and its promotion of MSW-to-energy conversion are also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9.
Municipal solid wast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dentify the problem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management in China in order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remedial strategies.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papers, discussing primarily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MSW and its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second paper focuses on specific remedial strategies. MSW gener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past 20 years from 31.3 million tons in 1980 to 113.0 million tons in 1998. The annual rate of increase is 3-10%. The average generation per capita is 1.0 kg/day (0.38 t/year). Nearly one-half of the waste generated is dumped in the suburbs, where the accumulated quantity has reached 6 billion tons, which has caused heav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MSW management in China, such as MSW generation and it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Low calorific value and high moisture content characterize China's municipal waste.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MSW management in China are also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SW generation quantity and  相似文献   
10.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icrofaun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are very complex; thus, an image analysis method was utilized in this pap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