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2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1147篇
安全科学   376篇
废物处理   105篇
环保管理   286篇
综合类   2328篇
基础理论   566篇
污染及防治   592篇
评价与监测   236篇
社会与环境   213篇
灾害及防治   9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01.
简要统计了2016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7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24起,地震41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32起,旱灾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45起.  相似文献   
502.
利用宜兴市2012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水生态健康等相关数据,引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水生态健康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测算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与水生态健康主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比例与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负相关,湿地、草地、园地、林地用地比例与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正相关;建设用地比例与底栖动物负相关;湿地用地比例与营养、底栖动物指标正相关较强.  相似文献   
503.
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是评估我国陆地土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国西南北起秦岭北坡南至中越边境一条剖面上土壤有机碳的分析,研究了喀斯特森林0~10cm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平均为32.3 g/kg和33.1t/hm2。无论是在整个西南区还是其省市范围内,二者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喀斯特表层土壤碳含量和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容重、地形海拔和有机质C/N;粘粒含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很小,而降水量仅在地处最北部的陕西省构成了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因素。此现象与世界许多地区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形成鲜明对比。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气候带土壤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对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的反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4.
采用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土壤样品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超声萃取,萃取液经硅胶柱或佛罗里硅土柱净化浓缩定容,乙腈-水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80 nm,发射波长为420 nm,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显示:该方法检出限低,苯并[a]芘的检出限为0.15μg/kg.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3.9%~8.4%.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范围在72.5%~85.8%.能够满足土壤的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505.
融雪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溶析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薛爽  刘影  洪悦  刘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2):4461-4471
利用土壤浸提实验和土柱淋洗实验,考察了化学离子的种类与浓度对进入融雪径流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含量和光谱学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化学特征的积雪融化过程中土壤DOM的释放规律.土壤浸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Mg~(2+)和Ca~(2+)浓度的升高,土壤浸提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显著降低;随着Cl~-、SO_4~(2-)、Mg~(2+)和Ca~(2+)浓度的升高,土壤浸提液中波长254 nm处的紫外吸光度(UV-254)逐渐降低;随着Na~+和Mg~(2+)浓度的升高,土壤浸提液中单位浓度DOC的紫外吸收值(SUVA)值逐渐升高.NO_3~-、SO_4~(2-)和Na~+的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土壤浸提液中DOM的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荧光峰强度较低;随着Cl~-、Mg~(2+)和Ca~(2+)浓度的升高,土壤浸提液中DOM的类腐殖酸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是土壤淋滤液中的主要荧光物质.与纯水相比,融雪水作为淋洗液导致土壤淋滤液中DOC浓度的降低,以及类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强度的增高.冻融交替抑制DOM自土壤解吸进入淋滤液,并且导致土壤淋滤液中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506.
本文阐述了基于干涉复数场(ICF)相关时间方法的GNSS-R测量有效波高的技术原理,利用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平台和Oceanpal接收机,进行了国内首次船载GNSS-R有效波高测量实验。通过与船上安装的WAVEX雷达波浪仪数据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了船载观测平台的可行性,为深入广泛开展GNSS-R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7.
探讨区域CO2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制订碳减排政策和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IPCC指南,测算了2000—2012年我国中部六省(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CO2排放量及其排放强度;借助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lmquist指数模型,从CO2排放量、生产总值、资本存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劳动力5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动态CO2排放效率进行了全要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中部六省的CO2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6.74×108 t升至2012年的20.24×108 t,年均增长1.12×108 t.②中部六省CO2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3.41降至2012年的1.74,年均下降5.5%.受地区能源产业结构的影响,山西省CO2排放强度峰值高达11.40,减排压力与其余五省相比更为艰巨.③动态CO2排放效率均值为1.054,呈稳步提升趋势,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年均值为1.051(>1),对CO2排放效率提升起到了拉动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年均值均为0.999(<1),拉低了中部六省的CO2排放效率.研究显示,中部六省CO2排放量增速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增长态势在短期内仍无法改变.CO2排放与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密切,其排放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进步、低碳管理方法的推广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8.
人工湿地技术融合基质、植物、微生物及工程构造为一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过程的综合作用,可以对低污染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在总结该技术主要工程形式、应用研究进展及常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天津生态城水环境建设现状,以景观水体水质保持为核心目标,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多途径多层次技术的应用方案,形成以大型人工湿地工程为依托的水系构建总体工程方案,这样就可以为该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9.
510.
As an insufficiently utilized energy resource,oil shal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e to its special geological origin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fungal diversity in oil shal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loning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fungal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 DNA ITS)clone libraries of Huadian Mine in Jilin Province,Maoming Mine in Guangdong Province,and Fushun Mine in Liaoning Province.Pure culture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were applied for the isolation of cultivable fungi in fresh oil shale of each mine.Results of clone libraries indicated that each mine had over 50% Ascomycota(58.4%–98.9%)and 1.1%–13.5%unidentified fungi.Fushun Mine and Huadian Mine had 5.9% and 28.1% Basidiomycota,respectively.Huadian Mine showed the highest fungal diversity,followed by Fushun Mine and Maoming Mine.Jaccard indexes showed that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any two of three fungal communities at the genus level were very low,indicating that fungi in each min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during the long geological adaptation and formed a community composition fitting the environment.In the fresh oil-shale samples of the three mines,cultivable fungal phyla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clone libraries.Fifteen genera and several unidentified fungi were identified as Ascomycota and Basidiomycota using pure culture.Penicillium was the only genus found in all three mines.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d to gain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fungal resources in major oil-shale mines in China and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relevant studies on isolation of indigenous fungi carrying functional genes from oil sh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