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郭志  刘志敏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5):1320-1328
为了研制低运行能耗和高脱硫效率的新型脱硫塔,以满足国家最新环保超低排放标准,采用基于气液悬浮旋切掺混的气动旋流塔脱除燃煤烟气中的SO_2污染物,对其内部气动旋流单元的强化传质脱硫性能进行探究,考察了空塔喷淋段和气动旋流段的喷淋层位置和液气比对脱硫效率及系统阻力的影响,并对气动旋流单元的脱硫效率进行了理论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喷淋层距浆液池高度越高,液滴在吸收区停留的时间越长,脱硫效率越高,系统运行阻力也越大;增加液气比,可显著提高系统的脱硫效率,单层喷淋层阻力约为150 Pa;在低pH工况下,SO_2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气动旋流单元的脱硫效率较低;随着pH的增大,SO_2吸收过程逐渐由液膜控制转变为双膜甚至气膜控制,气动旋流单元的脱硫效率逐渐增强;当pH=5时,液气比=25 L·m~(-3),5层喷淋层运行工况下的脱硫效率高达99.82%。气动旋流单元的脱硫效率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高pH下,气动旋流单元的脱硫效率更高;当pH=5.5时,气动脱硫单元的脱硫效率为62.56%,阻力为360 Pa,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曲线吻合较好。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效燃煤机组脱硫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2.
饮用水中的病毒会引发人体健康风险,故消毒是饮用水生物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了比较不同消毒工艺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在总结水介质中常见病毒的种类及特性的基础上,围绕当前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消毒工艺(氯、氯胺、臭氧、二氧化氯、紫外线),梳理了各种消毒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消毒效果及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鉴于消毒工艺进水水质对病毒灭活效果影响较大,且饮用水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均可直接、间接强化对病毒的去除效果,故提出"常规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协同高效运行的饮用水多级屏障处理工艺,以有效控制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发的饮用水水质风险。  相似文献   
293.
为实现对城市污水泵站格栅间内H2S和CO有害气体浓度实时准确监测分析,设计气体传感器阵列监测系统,建立单隐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气体浓度样本进行训练,确定网络隐含层数为9,训练函数为traindm,模型优化后输出的H2S和CO气体浓度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与0.4%。研究结果表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传感器阵列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可提高其测量精度,提升精度范围在57%~75%之间,能够满足对污水泵站有害气体监测的基本要求,所建立模型表现出良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污水格栅间有害气体监测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94.
强建宁 《青海环境》2010,20(2):96-98
文章通过以生产硅铁的矿热炉为例对非集中式排放口布袋除尘器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减少测量误差,正确评价除尘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污染人群头发镉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样经硝酸消解,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含量。探讨了9种共存元素的干扰程度,采用模拟人发元素组成的标准样制作标准曲线,以修正基体效应。  相似文献   
296.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及其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选择谷物、油料、纤维、糖料、果蔬、肉类6大类57种农产品,用1986—2013年间的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这个复杂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6—2013年,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增加了2.26倍,其中油料作物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4.97倍。参与到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国家(地区)逐年增多。2)拟合节点累积度分布的幂函数曲线,表明全球农产品贸易节点度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节点度小的节点数量多,节点度大的节点数量少,满足幂律分布。“枢纽”节点不断成长。3)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密度上升、平均路径长度下降、多元化趋势加强、网络结构复杂化等特征日益突出。4)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地区)集中程度较高,农产品进口潜在风险较大。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进口来源国(地区)的数量,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另一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范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97.
针对一种用于小流量分散型污水处理的连续流间隙曝气前缺氧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性试验.在持续近1年的运行监测和工况优化过程中,考察了不同曝气时间比、混合液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等组合工况下该生物反应器去除COD、氮、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可以维持高的污泥浓度,进而高效去除污水中的COD.脱氮效率可通过调节工艺运行参数来提高:在进水流量一定时,减少曝气时间比(即增加停曝时长);在曝气强度一定时,调低混合液回流比;当进水流量升高时,同时增加曝气时间比与循环时长.当反应器达到稳态运行后,在水温17.4~28.6℃、曝气时间比0.5、曝气阶段平均溶氧浓度约1.0 mg·L~(-1)、总HRT 16.6 h、混合液回流比1.5条件下,COD、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90%、70%~80%、80%,出水COD、NH_4~+-N、TN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TP指标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98.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废水中喹乙醇、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的分析方法。实验对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进行了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水样pH值为2.5,不加提取剂时Oasis HLB柱的纯化富集效果最好,液相色谱在375 nm处对四种物质的分离性能最佳。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最低检出限为11~26 ug/L。喹乙醇和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95%,90%~91%,86%~90%和81%~86%,相对标准偏差为3.4%~6.3%。  相似文献   
299.
西安冬、夏季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西安市冬、夏季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2010年1月和7月分别在西安城区4个站点及上风区高陵(GL)和下风区黑河(HH)连续采集2周的PM2.5样品,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空间变化表现为:城区站点浓度均值(172.6μg.m-3)>上风区点GL(98.9μg.m-3)>下风区点HH(81.0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41.8%,其中SO24-、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离子质量浓度的35.1%、22.6%和12.2%.Na+、Ca2+和Mg2+在冬、夏季浓度相差不大,而SO24-、NO3-、NH4+以及K+、Cl-等均明显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SO24-、NO3-和NH4+在冬、夏季空间变化均表现为城区站点>GL>HH,这3种离子夏季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NH4HSO4和NH4NO3,而冬季主要以(NH4)2SO4、NH4NO3和NH4Cl形式存在.NO3-/SO24-的比值为0.64,表明西安市固定源仍是主要污染贡献源,但是移动源所占比例较之前研究有所上升,应采取一定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并加强排放监控.  相似文献   
300.
In an effort to address public concerns of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risk reduction of Cu and Cd in a farmland located at the Guixi, Jiangxi Province, China, containing ~ 800?mg?kg?1 Cu and 0.8?mg?kg?1 Cd soil, were treated in situ by attapulgite, apatite, montmorillonite and lime at the rate: 10, 10, 10 and 4?g?kg?1 soil, respectively. Field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2?×?3-m plots arranged in a randomis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each treatment. Soil and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ixth years post-treatments and analysed for Cu and Cd bioaccessibility, chemical fraction and Cu, Cd concentration in plant tissu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atite and lime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ioaccessible and exchangeable fractions Cu and Cd in the soil at sixth years post the treatments. Cu and Cd concentration in plant tissu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Cu and Cd. The treatment used 10?g apatite kg?1 soil appeared to be most effective for overall risk reduction. The Cu and Cd stabilisation and risk reduction by the apatite treatments were accomplished by the 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labile Cu and Cu species to relatively insoluble forms. This study illustrated that in situ Cu and Cd stabilisation by apatite would be long-term and ecologically safe, which could safeguard 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 from Cu and Cd contamination in mining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