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净化采油废水的效能及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决采油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处理效率低等问题,采用颗粒活性炭为载体的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工艺在好氧条件下净化采油废水.利用果壳粒状活性炭为载体,投配率为15%时效果较好;最优化水力停留时间为5h.借助有机物的表征参数COD、UV254、UV410、有机酸以及GC/MS分析方法对该工艺净化采油废水中的有机物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D去除率在25%~45%之间波动,UV254、UV410和有机酸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9%、73.6%和51.5%,含油量去除率可达100%,但很难去除长链烷烃.研究还发现,由于采油废水中含有某些高浓度的无机离子,如Ca2+、Cl-,占据了活性炭吸附活性中心,从而对活性炭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采油废水温度较高也是影响生物活性炭处理效果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2.
Photodegradation ofpentachlorophenol (PCP) and p-nitrophenol (PNP) in soil was carried out in a designed rotary reactor, which can provide the soil particles with continually uniform irradiation, and on a series of thin soil layers. TiO2, as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photocatalyst, was introduced to the soil to enhance the processes. Compared with that on the soil layers, photodegradation of PCP a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60 mg/kg was improved dramatically in the rotary reactor no matter whether TiO2 was added, with an increase of 3.0 times in the apparent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s. The addition of 1 wt% TiO2 furthered the improvement by 1.4 times. Without addition of TiO2, PNP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60 mg/kg) photodegradation rate in the rotary reactor was similar to that on the soil layers. When 1 wt% additional TiO2 was added, PNP photodegradation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nd the enhancement in the rotary reactor was 2 times of that on the soil layers,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the contact between PNP on soil particles and the photocatalyst. The effect of soil pH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in the rotary reactor was investigated. The order of the degradation rate at different soil pH was relative to the aggregation of soil particles during mixing in the rotary reactor. Photodegradation of PCP and PNP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showed that addition of TiO2 to enhance the photodegradation was more suitable for contaminated soil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PCP, while was effective for contaminated soil at each PNP concentration tested in our study.  相似文献   
113.
IntroductionLindane ,p,p’ DDTandHCBaresemivolatileandlipophilic ,andtheyfallintotheclassofcompoundsdescribedas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Moreover,thesecompoundshavebeenidentifiedaspotentendocrinedisrupters(Smith ,2 0 0 2 ;Willett,1 998;Robert,2 0 0 1 ) .Ithasbeenreportedchlorinatedorganiccompoundscanbedecomposedveryslowlyinsedimentsthroughvariousreactions(Niesl,1 990 ) .Factorsinfluencingthebiodegradationofcompoundsarevarious.Amongthem ,itwasreportedthattheeffectsofnaturalorganicmatters…  相似文献   
114.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1950—1960年代,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日非常少,1970年代开始增多,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并形成几个霾日集中区,比较明显的是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带状分布,还有太原及以南的带状分布,最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6—2000年,2000年以后有一定减少.北京1950年代霾日比较多,最多达到1年有160 d以上霾日,与同期沙尘天气偏多相关联,随着在首都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7年,霾日已经减少到1年不足10 d,1970年代以后北京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霾日迅速增加,到1980年代初增加到220 d以上,一直到1999年前后北京的霾日维持在每年160~200 d左右;2000年以后到北京奥运会前后,霾日持续下降,到2010年霾日仅有56 d,2012年有所反弹,增加到91 d.北京及华北地区霾日季节分布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盛夏季节的7—8月,与所谓的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霾过程的发生和矢量和的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霾过程中,在华北平原均出现明显的气流停滞区,区域矢量和很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清洁过程时华北4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受明显的西北气流影响,风矢量和为较一致的偏北方向,水平扩散条件较好,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同期能见度较高.京津冀西侧、北侧靠山、东邻渤海,尤其是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太行山、燕山和军都山形成的"弓状山脉"对冷空气活动起到了阻挡和削弱作用,导致山前暖区空气流动性较小形成气流停滞区、污染物和水汽容易聚集从而有利于霾和雾的形成.由于受太行山的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的影响,使得沿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一线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高污染带,华北平原偏南气流的弱辐合作用和也加重了北京的污染.山西省的高浓度污染物亦在低空偏南气流输送下沿桑干河河谷和洋河河谷以及滹沱河-拒马河河谷向北京输送.河北中南部与山西诸河谷的累积污染带叠加近地层输送流场是造成北京严重霾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5.
武汉地区秋冬季清洁与重污染过程的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武汉地区2014年秋、冬季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Marga监测所得的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数据和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细颗粒物数据,分析了武汉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和清洁过程的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_(2.5)是武汉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无论是在清洁还是重污染过程中,NO_3~-、SO_4~(2-)和NH_4~+3种成分都是PM_(2.5)的主要无机成分.重污染过程中PM_(2.5)的平均浓度是清洁过程的4.5倍,而3种主要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增长至清洁过程的5~6倍,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二次生成水溶性离子的污染已成为武汉秋、冬季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Cl-在重污染过程中的浓度及与PM_(2.5)的相关系数显著增大,表明化石燃料燃烧等过程也对重污染的形成产生了较显著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K~+在重污染过程中的浓度及与PM_(2.5)的相关系数增大也验证了燃烧过程对重污染起到的贡献.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的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中的二次转化要多于清洁过程,可能是非均相反应生成了二次污染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线性回归分析的方程系数研究表明,NH_4NO_3和(NH_4)_2SO_4可能是清洁和重污染过程中主要的盐类物质.NO_3~-/SO_4~(2-)的平均质量浓度比说明移动源对武汉地区秋、冬季二次污染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重污染过程中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6.
全向春  全燕苹  肖竹天 《环境科学》2017,38(3):1067-1073
研究了广泛应用的农药2,4-二氯苯氧乙酸(2,4-D)存在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s)产电性能、污染物去除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阳极预曝气对2,4-D的强化去除及产电影响.结果表明,向以乙酸钠为燃料的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室内加入2,4-D,会降低系统输出电压,降低功率密度,增加内阻.当300 mg·L~(-1)的2,4-D与乙酸钠(850 mg·L~(-1))共存时,与乙酸钠单基质相比,最大功率密度从0.151 W·m~(-2)迅速下降到0.057 W·m~(-2),内阻相应从524Ω增加到1 230Ω.为了加快系统中2,4-D的去除,减少其对产电菌的抑制效应,采用阳极预曝气6 h的运行方式,显著提高了2,4-D去除效率,同时获得了0.42~0.47 V的最高输出电压.2,4-D加入后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选择出了多种2,4-D降解菌及具有2,4-D耐受能力的产电菌.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阳极预曝气方式强化2,4-D去除的同时从MFCs系统回收电能.  相似文献   
117.
针对白洋淀流域存在的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指导,从节水、控源、净淀、调控4个单元进行技术集成,并运用多目标优选的数学方法进行技术方案的选择,确立了流域节水模式、污染源控制和负荷削减技术、淀区净化方案以及综合调控方法,并整合水环境健康诊断、水生态安全预警、GIS平台,构建了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18.
2株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及其强化贫营养生物膜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向春  岑艳  钱殷 《环境科学》2013,34(7):2862-2868
经富集培养、BTB培养基初筛与反硝化能力测定,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2株好氧反硝化细菌.通过16S rDNA同源性分析对2株菌进行鉴定;并将这2菌株接种到贫营养生物膜体系中以探究它们对系统总氮的去除能力的强化.结果表明,这2株菌分别属于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Pseudomonas putida,2株好氧反硝化菌单独存在时,对模拟废水的TN去除率分别达78%和82%;2株细菌强化后的生物膜系统对TN去除率达68%和64%,较非强化对照系统分别提高47%和43%,且NH4+-N去除率均接近100%.说明这2株好氧反硝化细菌具有较强的反硝化能力,并能够有效强化生物膜在贫营养条件下的反硝化能力,并且不会抑制生物膜硝化能力,可实现生物膜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119.
武汉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实时组成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武汉市2019年6~7月环境大气中10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浓度数据.观测期间ρ(VOCs)范围为24.9~254μg·m-3,平均值为(67.7±32.2)μg·m-3.依据臭氧浓度标准,将观测期间划分为清洁日和污染日,对比分析清洁日和污染日气象条件、 VOCs浓度、组成、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差异.污染日NOx、 CO和VOCs的平均值分别超出清洁日34.9%、 25.0%和27.8%.污染日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含氧VOCs分别比清洁日高40.7%、 39.5%、 26.9%和21.5%.污染日总臭氧生成潜势为(102±69.6)μg·m-3,超出清洁天33.5%.污染日液化石油气燃烧、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天然源和溶剂使用的平均贡献率分别比清洁日低3.4%、 2.5%、 0.2%、 1.3%和1.4%,油气挥发源平均贡献率比清洁日高8.8%.机动车排放源和油气挥发源的日变化均呈现早晚高、午后低的特征,与早晚高峰排放有关;LPG燃烧的日变化与餐饮油烟排放变化一致.浓度...  相似文献   
120.
畜禽粪添加对菌糠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肥是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转化和利用生物能源。在堆肥过程中生物酶能转化有机质,形成植物与微生物所需的能量与矿质元素,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研究堆肥过程中生物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的数据与理论支持。食用菌菌糠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以香菇菌糠为底料、鸡粪和羊粪为辅料、EM复合菌为起始菌剂进行菌糠堆肥试验,监测了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鸡粪对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提升显著,混合粪对蔗糖酶活性提升显著;(2)鸡粪添加后,三种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酶活性随堆肥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与酶活性负相关,EC与酶活性正相关。研究结论显示鸡粪比羊粪更适合用作菌糠堆肥辅料,且最佳堆肥配方为XG︰JF︰HZ︰YK︰HS︰CM = 6︰2︰1︰1︰1︰1。未来的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菌糠堆肥过程中的其他酶活性及其控制因素,这将有助于推进食用菌菌糠的资源化利用进程(比如有机肥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