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4篇 |
免费 | 272篇 |
国内免费 | 11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7篇 |
废物处理 | 158篇 |
环保管理 | 247篇 |
综合类 | 2011篇 |
基础理论 | 515篇 |
污染及防治 | 811篇 |
评价与监测 | 154篇 |
社会与环境 | 130篇 |
灾害及防治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234篇 |
2013年 | 275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69篇 |
2010年 | 209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解决瓦斯浓度预测使用的单一数据在预测中影响还不够深入的问题,提出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多源数据融合瓦斯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将上隅角瓦斯浓度、采煤机速度、工作面吨煤瓦斯涌出量等不同数据融合作为输入层参数,使用Adam优化算法更新LSTM网络层参数,利用Attention机制突出关键影响瓦斯浓度的因素,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的瓦斯浓度预测,结合某矿1008工作面的实际数据,分析不同数据在瓦斯浓度预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变量下的Attention-aLSTM预测效果相比LSTM提升14.2%;多源数据融合下的Attention-aLSTM相比自身提升了5%。 相似文献
32.
环境升温过程对常温固化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高温使用性能。方法采用常温固化剂T31、中温固化剂IPDA以及高温固化剂DDM作为混合固化剂,对E-44型和AG-80型混合环氧树脂体系进行常温固化反应,并分析环境升温过程对固化物热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DMA分析、热变形测量、固化度测试,分别评价室温固化环氧树脂在环境升温过程前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变形量及体系内部的固化反应程度变化,并通过吸水率测试和弯曲强度测试对玻璃纤维布增强常温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以及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环氧树脂常温固化物的tg为85.21℃,经1.5℃/min的平均升温速率加热至90℃之后,该环境升温过程使固化物的固化度增大至92%以上,tg增长为132.06℃的同时热变形温度增大。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提高,且100℃时弯曲强度的保持率为65%,对于加热至120℃的环境升温过程,固化物的固化度接近96%,tg增长为144.45℃的同时热变形温度进一步提高,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且130℃时弯曲强度保持率仍接近60%。结论常温、中温、高温混合固化剂的合理复配有助于环氧树脂体系在环境升温变化的诱导条件下发生梯度式固化反应,使体系内部的交联固化程度迅速升至较高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改善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在高温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3.
3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b2+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birnessites with different average oxidation states (AOS) of Mn, synthesized under acidic and alkali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adsorbed Pb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n AOS in birnessites. The amount of Pb2+ adsorbe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released Mn2+, H+, and K+ (r = 0.9962 > 0.6614, n = 14, α = 0.01). The released Mn2+, H+, and K+ were derived mostly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atio... 相似文献
35.
丁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丁草胺在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吸附特性曲线,采用批量平衡法,用三种土壤对丁草胺进行吸附,并通过改变三种土壤的投加量、温度和pH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在三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大约为12h,以快速吸附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呈正相关,土壤的投加量越大固相中的吸附量也越大,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影响并不明显;碱性条件不利于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36.
石油污染地下水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集了某废弃炼油厂的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提取水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库中阳性克隆的16S rDNA序列分属10个细菌类群,分别为γ-Proteobacteria(49.1%)、α-Proteobacteria(12.9%)、β-Proteobacteria(11.1%)、Bacteroidetes(9.2%)、Verrucomicrobia(6.7%)、Acidobacteria(2.5%)、δ-Proteobacteria(1.2%)、Actinobacteria(1.2%)、Planctomycetes(0.6%)、Unidentifiedbacteria(5.5%).在这一生态系统中,γ-Proteobacteria类细菌占据主导地位,接近50%,尤其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生物在文库中的比例达35.6%.该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中细菌与许多其它已知的降解菌亲缘关系较近,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红球菌(Rhodococcus)和短波单胞菌(B... 相似文献
37.
4株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降解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4株能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DC-1、JDC-8、JDC-9、JDC-12,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4株菌均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有99%以上的序列相似性,初步判断这4株菌为Arthrobacter sp..通过PCR扩增及克隆,均获得了1个约900 bp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与Arthrobacter keyseri的邻苯二甲酸3,4-双加氧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以上.对4株菌的最适生长条件及对DBP的降解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株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 7.0~8.5,温度30~35℃.以DBP作为目标测试物,在适宜条件下测试了4株菌的降解能力,显示这4株菌均为高效降解菌,效率最高的JDC-1能在28 h内将500 mg/L的DBP降解完全,最慢的JDC-8经40 h能将500 mg/L的DBP降解完全,本研究对于DBP降解机制的研究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珠江口无机氮湿沉降规律及大气输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2007年3~11月广东中山市横门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氮湿沉降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横门降水中NH+4-N和NO-3-N的降雨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62和0.41mg·L-1;其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夏季最低.降水NH+4-N和NO-3-N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利用气团轨迹后推以及天气形势得出,横门陆地性降水氮浓度最高,海洋性降水氮沉降通量最高.云下气团分类结果表明,海洋性NE类气团对横门无机氮湿沉降的输送负荷最大. 相似文献
39.
针对深埋高地应力水平岩层掌子面开挖稳定性及支护结构失效问题,以大峡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深埋高地应力水平岩层失稳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坚硬岩体被节理面切割后,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挤压破碎,破碎岩体遇水发生软化,导致掌子面发生大范围塌方,初支和超前支护失效;隧道开挖后岩层发生不均匀沉降,浅部岩层最先发生弯折破坏,层内块体错动滑移,继而向上方岩层发展,并伴随层间分离和层内裂隙发育,最终形成宏观破裂面;提出的台阶法、2 m开挖进尺、砼喷层、双层小导管、提高初支强度的整体优化控制措施,可有效提高现场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40.
应用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扩展DLVO) 理论评价不同pH值下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性力3种界面相互作用对腐殖酸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膜污染的贡献,探究pH值影响腐殖酸RO膜污染的主控机制.对3种常规RO膜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静电力对腐殖酸RO膜污染的贡献很小,范德华力使膜污染加剧;疏水性力会减缓膜污染.与前期粘附阶段相比,后期粘聚阶段中范德华力的贡献有所增大,疏水性力在2个污染阶段中均起主导作用.膜污染随pH值的降低而加重,疏水性力作用能的改变是pH值影响系统界面自由能的主控机制.相应pH值下3种RO膜过滤实验数据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展DLVO理论能定量评价3种界面相互作用的贡献,界面自由能和膜污染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RO膜纯水接触角的数值不宜作为评价膜污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